一种多相电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2340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多相电磁继电器,包括多路引出端子和多个动、静触点配合结构,每路引出端子分别包括一个进线端子和一个出线端子,同一路的进线端子与出线端子之间匹配一个动、静触点配合结构;多个所述进线端子设置在所述动、静触点配合结构的一侧,多个所述出线端子设置在所述动、静触点配合结构的另一侧,多个所述进线端子之间、多个所述出线端子之间以及多个所述进线端子与多个所述出线端子之间相互间隔不交错,多个所述进线端子和多个所述出线端子的外连接端均朝向同一个方向延伸,同一路的进线端子的外连接端和出线端子的外连接端在动、静触点配合结构的两侧相对应设置。静触点配合结构的两侧相对应设置。静触点配合结构的两侧相对应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相电磁继电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
,特别是涉及一种多相电磁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多相电磁继电器是指由二组或二组以上动、静簧部件组成的二组或三组以上接触部分实现对负载的电源的接通或关断,主要应用于电力系统中,比如说三相电磁继电器其内具有由三组动、静簧部件组成的三组接触部分,可以实现对负载的三相电的接通或关断的控制。这种多相电磁继电器通常包括有壳体和由壳体内向外引出的多路引出端子,每路引出端子分别包括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同一路的进线端子、出线端子分别与壳体内的同一组动、静触点结构相连通,当同一组的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时,则同一路的进线端子与出线端子相连通,当同一组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时,则同一路的进线端子与出线端子不连通。现有技术的这种多相电磁继电器,同一路的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通常是相互邻近地从壳体向外引出,由于外部排线的需要,比如三相电磁继电器的一进八出排线需要,就需要将有些进线端子或出线端子跨过其他路的进线端子或出线端子而引出,这样,就需要对一部分的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进行交错分布,这种引出端子呈交错分布的多相电磁继电器,存在着铜耗多(引出端子为铜材料制作而成),成本高,铜件成型复杂,装配、点焊工艺复杂,并且存在强电间安全距离隐患等问题。另外,现有技术的这种多相电磁继电器,同一路的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分别采用静簧片和动簧引出片,在继电器内部的动、静簧部件在结构上形成Z弯结构,也造成了铜耗高,成本高的弊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多相电磁继电器,通过结构改进,一方面,能够避免铜件(即引出端子)交错排布,进而解决绝缘及点焊复杂问题,并且能够降低铜耗;另一方面,能够节省继电器内部动、静簧部件的铜耗,进而降低成本。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相电磁继电器,包括壳体、从壳体内向外引出的多路引出端子和安装在壳体内的多个动、静触点配合结构,且每路引出端子分别包括一个进线端子和一个出线端子,同一路的进线端子与出线端子之间匹配一个动、静触点配合结构;所述壳体为矩形形状;各个进线端子分别从壳体的四个侧壁中的其中一个第一侧壁向外引出,各个出线端子分别从壳体的第二侧壁向外引出,且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呈相对分布;所述各个进线端子和各个出线端子分别在壳体外以无交错有间隔方式弯向壳体的第三侧壁的外部,并使各个进线端子的外连接端和各个出线端子的外连接端在第三侧壁的外部排成平行于所述第三侧壁的一排,且同一路的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分别处在同一排的两边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三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
[0005]在各个进线端子的外连接端与各个出线端子的外连接端之间还分布一个零线进线的外连接端和零线出线的外连接端,且零线进线的外连接端和零线出线的外连接端之间通过第一电连接片相连接。
[0006]各个外连接端处设有外连接件,所述外连接件包括至少一个环形端子和焊片,所述至少一个环形端子活动适配在所述焊片的一端,所述焊片的另一端与进线端子、出线端子和第一电连接片中的相对应的一个焊接相固定;所述环形端子还配合有螺钉。
[0007]所述各个进线端子和各个出线端子均为片型结构,所述各个进线端子和各个出线端子均包括从壳体内以垂直于壳体的侧壁的方式向外伸出的第一部分和与第一部分弯折相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的外连接端处于所述第二部分。
[0008]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在弯折处一体相接。
[0009]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为独立的两个零件,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在弯折处焊接相固定。
[0010]所述各个进线端子的第二部分包括用来采集电流信号的分流片结构。
[0011]所述动、静触点配合结构包括第一静簧片、第一静触点、第一动簧片、第一动触点、第二静簧片、第二静触点、第二动簧片和第二动触点;第一静触点与第一静簧片的一端、第一动簧片的一端固定在一起,第一动触点固定在第一动簧片的另一端,第二静触点与第二静簧片的一端、第二动簧片的一端固定在一起,第二动触点固定在第二动簧片的另一端;第一静触点与第二动触点对应配合,第二静触点与第一动触点对应配合;所述第一静簧片为进线端子,所述第二静簧片为出线端子。
[0012]所述壳体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中分别设有多个插槽;各个第一静簧片分别插装在壳体的第一侧壁的插槽中,且所述第一静簧片的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二侧壁离所述第一侧壁更近;各个第二静簧片分别插装在壳体的第二侧壁的插槽中,且所述第二静簧片的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离所述第二侧壁更近。
[0013]所述第一动簧片和所述第二动簧片呈大致平行分布,所述第一动簧片和所述第二动簧片分别由多片簧片层叠在一起构成;所述第一动簧片设有向第二簧片方向凸伸的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动簧片设有向第一簧片方向凸伸的第二弯折部,且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呈错位分布。
[0014]所述多相电磁继电器还包括磁路部分和推动卡;所述壳体在厚度的中间设有隔板以将所述壳体分成上、下两层;所述磁路部分装在壳体的上层;所述动、静触点配合结构装在壳体的下层;所述磁路部分包括衔铁组件,所述衔铁组件设有推动臂,所述推动臂穿至壳体的下层并通过所述推动卡与所述动、静触点配合结构中的动簧片相配合。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将各个进线端子分别从壳体的四个侧壁中的其中一个第一侧壁向外引出,各个出线端子分别从壳体的第二侧壁向外引出,且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呈相对分布;所述各个进线端子和各个出线端子分别在壳体外以无交错有间隔方式弯向壳体的第三侧壁的外部,并使各个进线端子和各个出线端子的外连接端在第三侧壁的外部排成平行于所述第三侧壁的一排,且同一路的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分别处在同一排的两边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三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本专利技术的这种结构,避免了铜件(即引出端子)之间交错排布,能够减少铜耗(引出端子为铜材料制作而成),降低成本,使铜件(即引出端子)成型简单,装配容易,点焊工艺简单化,并且能够保证强电间的安全距离。
[0017]2、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将动、静触点配合结构设计成包括第一静簧片、第一静触点、
第一动簧片、第一动触点、第二静簧片、第二静触点、第二动簧片和第二动触点;且第一静触点与第一静簧片的一端、第一动簧片的一端固定在一起,第一动触点固定在第一动簧片的另一端,第二静触点与第二静簧片的一端、第二动簧片的一端固定在一起,第二动触点固定在第二动簧片的另一端;第一静触点与第二动触点对应配合,第二静触点与第一动触点对应配合;所述第一静簧片为进线端子,所述第二静簧片为出线端子。本专利技术的这种结构,是将动、静触点配合结构设计成双动簧组件并联结构,能够节省继电器内部动、静簧部件的铜耗,进而降低成本。
[0018]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多相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相电磁继电器,包括多路引出端子和多个动、静触点配合结构,每路引出端子分别包括一个进线端子和一个出线端子,同一路的进线端子与出线端子之间匹配一个动、静触点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进线端子设置在所述动、静触点配合结构的一侧,多个所述出线端子设置在所述动、静触点配合结构的另一侧,多个所述进线端子之间、多个所述出线端子之间以及多个所述进线端子与多个所述出线端子之间相互间隔不交错,多个所述进线端子和多个所述出线端子的外连接端均朝向同一个方向延伸,同一路的进线端子的外连接端和出线端子的外连接端在所述动、静触点配合结构的两侧相对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相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进线端子的外连接端以及多个所述出线端子的外连接端排成一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相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进线端子和多个所述出线端子相对设置,多个所述进线端子和多个所述出线端子各自包含一个L形本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为所述外连接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相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叔明代文广李方能殷剑锋江子煜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