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收缩膜成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2226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收缩膜成型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成型模具主体,所述成型模具主体的正面分别设置有上铸片辊和下铸片辊,所述成型模具主体的输出端输出有薄膜,且薄膜与上铸片辊和下铸片辊配合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底座、成型模具主体、上铸片辊、下铸片辊、薄膜、冷却结构、支撑架、上冷却辊、下冷却辊、上轴承、下轴承、传输管、连接管、收纳箱、蓄水箱、水泵和冷凝管的设置,解决了传统的骤冷方式通过延长薄膜的传输距离骤冷从而导致工作空间增加,或通过冷风机对薄膜表面进行冷风冷却从而导致薄膜被风力吹出褶皱的问题,具备了通过水冷的方式对薄膜进行快速骤冷的优点。冷的优点。冷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收缩膜成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热收缩膜成型装置
,具体为一种热收缩膜成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热收缩膜用于各种产品的销售和运输,其主要作用是稳固、遮盖和保护产品。收缩膜必须具有较高的耐穿刺性,良好的收缩性和一定的收缩应力。在收缩过程中,薄膜不能产生孔洞。由于收缩膜经常适用于室外,因此需要加入UV抗紫外线剂。
[0003]当工作人员使用成型模具将薄膜产出时,传统的成型模具首先将加热熔融的塑料挤压呈厚片,而后对厚片进行骤冷,以提高结晶体的数量,从而提升产品的透明度、光泽度,但传统的骤冷方式一般采用两种,一是薄膜与空气大面积接触进行降温,使得薄膜的传输距离被延长,但这种方式使得工作空间增加,占地面积也随着增加,二是采用冷风机对薄膜表面进行冷风冷却,但这样的方式容易使未冷却的薄膜被风力吹出褶皱,从而导致薄膜的表面的不平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收缩膜成型装置,具备了通过水冷的方式对薄膜进行快速骤冷的优点,解决了传统的骤冷方式通过延长薄膜的传输距离骤冷从而导致工作空间增加,或通过冷风机对薄膜表面进行冷风冷却从而导致薄膜被风力吹出褶皱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收缩膜成型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成型模具主体,所述成型模具主体的正面分别设置有上铸片辊和下铸片辊,所述成型模具主体的输出端输出有薄膜,且薄膜与上铸片辊和下铸片辊配合使用,所述下铸片辊的正面设置有冷却结构,所述底座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收纳箱,所述收纳箱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蓄水箱,所述蓄水箱左侧的底部连通有水泵,所述冷却结构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内部对称设置有上冷却辊和下冷却辊,所述上冷却辊和下冷却辊的两端均套设有上轴承和下轴承,且上轴承和下轴承的位置均位于支撑架的内部,所述水泵的输出端贯穿右侧的下轴承延伸至下冷却辊的内部并与其连通,所述下冷却辊的左端连通有传输管,且传输管的另一端依次贯穿左侧的下轴承和上轴承并与上冷却辊连通,所述下冷却辊的右端连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右端贯穿右侧的上轴承连通有冷凝管,且冷凝管位于收纳箱的内部并与其连通。
[0006]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成型模具主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且电动伸缩杆的输出端与上铸片辊固定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均开设有移动槽,两个所述上轴承的表面套均设有移动块,且移动块与移动槽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槽的槽顶固定连接有弹簧柱,且弹簧柱的底部与移动块固定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移动槽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移动块
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且限位块与限位槽滑动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传输管和连接管的材质为伸缩管,且传输管和连接管均与移动块配合使用。
[001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冷却结构的数量不少于两组,且不少于两组的冷却结构呈均匀排列。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1、本技术通过底座、成型模具主体、上铸片辊、下铸片辊、薄膜、冷却结构、支撑架、上冷却辊、下冷却辊、上轴承、下轴承、传输管、连接管、收纳箱、蓄水箱、水泵和冷凝管的设置,解决了传统的骤冷方式通过延长薄膜的传输距离骤冷从而导致工作空间增加,或通过冷风机对薄膜表面进行冷风冷却从而导致薄膜被风力吹出褶皱的问题,当工作人员使用成型模具主体生产薄膜时,首先将成型模具主体生产出的厚片通过上铸片辊和下铸片辊之间将其压成薄膜,然后将薄膜通过冷却结构通过上轴承和下轴承的转动进行传输,此时启动水泵将蓄水箱内的制冷剂抽入下冷却辊内,通过传输管将制冷剂传输至上冷却辊内,最后通过连接管将上冷却辊内温度上升的制冷剂传输至冷凝管内进行冷却,并传输至蓄水箱内进行循环使用,达到上冷却辊和下冷却辊的表面冷却,从而到达降低薄膜温度的效果,具备了通过水冷的方式对薄膜进行快速骤冷的优点。
[0013]2、本技术通过电动伸缩杆的设置,能够调节薄膜的厚度,使该装置能够生产规格的薄膜。
[0014]3、本技术通过移动槽、移动块和弹簧柱的设置,使上冷却辊通过弹簧柱的反作用力能够挤压薄膜,使薄膜与上冷却辊和下冷却辊充分接触。
[0015]4、本技术通过限位槽和限位块的设置,限制了移动块的运动轨迹,避免了移动块发生左右移动从而导致上冷却辊移动的问题。
[0016]5、本技术通过伸缩管材质的传输管和连接管的设置,能够使传输管和连接管跟随移动块移动进行伸缩,提升了该装置的稳定性。
[0017]6、本技术通过不少于两组冷却结构的设置,使薄膜的表面能够快速充分骤冷,从而提升薄膜的表面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左视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图2中B处放大的示意图。
[0022]图中:1、底座;2、成型模具主体;3、上铸片辊;4、下铸片辊;5、薄膜;6、冷却结构;601、支撑架;602、上冷却辊;603、下冷却辊;604、上轴承;605、下轴承;606、传输管;607、连接管;608、移动槽;609、移动块;610、弹簧柱;611、限位槽;612、限位块;7、收纳箱;8、蓄水箱;9、水泵;10、冷凝管;11、电动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热收缩膜成型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成型模具主体2,成型模具主体2的正面分别设置有上铸片辊3和下铸片辊4,成型模具主体2的输出端输出有薄膜5,且薄膜5与上铸片辊3和下铸片辊4配合使用,下铸片辊4的正面设置有冷却结构6,底座1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收纳箱7,收纳箱7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蓄水箱8,蓄水箱8左侧的底部连通有水泵9,冷却结构6包括支撑架601,支撑架601的内部对称设置有上冷却辊602和下冷却辊603,上冷却辊602和下冷却辊603的两端均套设有上轴承604和下轴承605,且上轴承604和下轴承605的位置均位于支撑架601的内部,水泵9的输出端贯穿右侧的下轴承605延伸至下冷却辊603的内部并与其连通,下冷却辊603的左端连通有传输管606,且传输管606的另一端依次贯穿左侧的下轴承605和上轴承604并与上冷却辊602连通,下冷却辊603的右端连有连接管607,连接管607的右端贯穿右侧的上轴承604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收缩膜成型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成型模具主体(2),所述成型模具主体(2)的正面分别设置有上铸片辊(3)和下铸片辊(4),所述成型模具主体(2)的输出端输出有薄膜(5),且薄膜(5)与上铸片辊(3)和下铸片辊(4)配合使用,所述下铸片辊(4)的正面设置有冷却结构(6),所述底座(1)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收纳箱(7),所述收纳箱(7)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蓄水箱(8),所述蓄水箱(8)左侧的底部连通有水泵(9),所述冷却结构(6)包括支撑架(601),所述支撑架(601)的内部对称设置有上冷却辊(602)和下冷却辊(603),所述上冷却辊(602)和下冷却辊(603)的两端均套设有上轴承(604)和下轴承(605),且上轴承(604)和下轴承(605)的位置均位于支撑架(601)的内部,所述水泵(9)的输出端贯穿右侧的下轴承(605)延伸至下冷却辊(603)的内部并与其连通,所述下冷却辊(603)的左端连通有传输管(606),且传输管(606)的另一端依次贯穿左侧的下轴承(605)和上轴承(604)并与上冷却辊(602)连通,所述下冷却辊(603)的右端连有连接管(607),所述连接管(607)的右端贯穿右侧的上轴承(604)连通有冷凝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福芹于乃瑜于强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野迈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