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及操作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02014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火电厂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及操作系统,旨在解决传统操作平台在使用时需要拆除和组装,导致排烟内筒节的对口组装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包括主平台、立柱和至少一个横撑组件;立柱竖直设置;主平台设置于立柱的上方,并与立柱的顶部连接,主平台的轴线竖直设置,主平台包括底部平台和环形平台;底部平台与立柱连接;环形平台的下表面与底部平台的上表面连接,用于承载操作人员;横撑组件设置于主平台的下方,并与立柱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无需拆除和组装,操作效率高。作效率高。作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及操作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火电厂建设
,尤其涉及一种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及操作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烟囱排烟内筒安装工程中,高大直径的排烟内筒节一般通过运输小车从烟囱外部运输到烟囱内部排烟内筒筒身设计的中心位置,排烟内筒节之间的组装往往属于高空作业,因此需要操作人员在操作平台高空作业完成排烟内筒节的对口组装。传统内操作平台多采用门式脚手架围绕排烟内筒节内壁组装一圈,组装后需并对其进行斜撑加固,以防止传统外操作平台的倾覆造成安全事故。当排烟内筒节预进入到烟囱中心位置进行对口组装时,首先要拆除内筒设计位置处的门式脚手架,使得排烟内筒节能够顺利进入到烟囱中心位置,接着对拆除的门式脚手架进行恢复原状的搭设。每对口组装一次排烟内筒节就需对进筒位置的门式脚手架进行拆除和搭设一次,工序相当繁琐,且操作工人的高空作业风险大大增加。因此,传统操作平台存在使用时需要拆除和组装,导致排烟内筒节的对口组装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及操作系统,以解决传统操作平台在使用时需要拆除和组装,导致排烟内筒节的对口组装效率低的问题。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于:
[000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包括主平台、立柱和至少一个横撑组件;
[0006]所述立柱竖直设置;
[0007]所述主平台设置于所述立柱的上方,并与所述立柱的顶部连接,所述主平台的轴线竖直设置,所述主平台包括底部平台和环形平台;
[0008]所述底部平台与所述立柱连接;
[0009]所述环形平台的下表面与所述底部平台的上表面连接,用于承载操作人员;
[0010]所述横撑组件设置于所述主平台的下方,并与所述立柱连接。
[00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0012]所述底部平台包括八边形骨架和米字形骨架;
[0013]所述米字形骨架的端点与所述八边形骨架的端点连接,且所述米字形骨架的端部与所述立柱的顶部连接;
[0014]所述八边形骨架和所述米字形骨架均由钢管制成。
[001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0016]所述环形平台的水平截面为环形,所述环形平台设置于所述八边形骨架的上方,并与所述八边形骨架连接。
[001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0018]所述环形平台包括第一环形钢、第二环形钢和环形钢板;
[0019]所述第一环形钢和所述第二环形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0020]所述第一环形钢与所述八边形骨架同轴设置,且与所述八边形骨架连接;
[0021]所述第二环形钢与所述八边形骨架同轴设置,且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钢的内侧;
[0022]所述环形钢板连接于所述第一环形钢和所述第二环形钢之间。
[002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0024]所述环形平台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管;
[0025]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环形钢板的下板面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管连接于所述第一环形钢和所述第二环形钢之间,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管均匀布置。
[002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0027]所述横撑组件包括横撑骨架和第二连接管;
[0028]所述横撑骨架为米字形结构,所述米字形结构与所述立柱连接;
[0029]所述米字形结构的端点内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管。
[0030]所述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还包括中心柱;
[0031]所述中心柱竖直连接于所述米字形骨架的下方,且与所述米字形骨架同轴设置。
[003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0033]所述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还包括至少一个斜撑钢管;
[0034]所述斜撑钢管连接于两个所述立柱之间,且呈交叉布置。
[003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0036]所述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还包括爬梯、围护护栏和开合栏杆;
[0037]所述爬梯设置于所述环形平台靠近所述中心柱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环形钢连接;
[0038]所述围护护栏与所述第二环形钢连接,并与内筒节的侧壁围成环形通道;
[0039]所述开合栏杆设置于所述爬梯的上方,且与所述围护护栏连接,所述开合栏杆配置为能够开合。
[0040]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的操作系统,包括所述的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和滑动部;
[0041]所述滑动部用于运输内筒节。
[0042]综合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能实现的技术效果在于:
[0043]本技术提供的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包括主平台、立柱和至少一个横撑组件;立柱竖直设置;主平台设置于立柱的上方,并与立柱的顶部连接,主平台的轴线竖直设置,主平台包括底部平台和环形平台;底部平台与立柱连接;环形平台的下表面与底部平台的上表面连接,用于承载操作人员;横撑组件设置于主平台的下方,并与立柱连接。
[0044]通过将主平台连接于立柱的顶部,横撑组件位于主平台下方且与立柱连接,当内筒节计划进入烟囱内筒设计位置时,将主平台连带立柱整体悬吊起来,以使内筒节可以顺利进入既定位置,之后将立柱下落至地面,并位于内筒节的内部,操作人员完成对口作业后,将主平台连带立柱再次悬吊,下一节内筒节进入既定位置后,往复操作,实现整个烟囱
内筒的对口与连接,本操作平台免去传统操作平台拆除、组装的繁琐,可有效实现内筒节对口作业的连续性,解决了传统操作平台在使用时需要拆除和组装,导致排烟内筒节的对口组装效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4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6]图1为内筒节进入烟囱中心的俯视图
[004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的俯视图;
[004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的主视图;
[0049]图4为围护护栏和爬梯的主视图;
[005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的落地示意图;
[005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的提升示意图;
[0052]图7为内筒节进入烟囱中心的示意图;
[0053]图8为横撑组件的俯视图。
[0054]图标:10

主平台;11

底部平台;12

环形平台;12a

第一环形钢;12b

第二环形钢;12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平台(10)、立柱(20)和至少一个横撑组件(30);所述立柱(20)竖直设置;所述主平台(10)设置于所述立柱(20)的上方,并与所述立柱(20)的顶部连接,所述主平台(10)的轴线竖直设置,所述主平台(10)包括底部平台(11)和环形平台(12);所述底部平台(11)与所述立柱(20)连接;所述环形平台(12)的下表面与所述底部平台(11)的上表面连接,用于承载操作人员;所述横撑组件(30)设置于所述主平台(10)的下方,并与所述立柱(20)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平台(11)包括八边形骨架和米字形骨架;所述米字形骨架的端点与所述八边形骨架的端点连接,且所述米字形骨架的端部与所述立柱(20)的顶部连接;所述八边形骨架和所述米字形骨架均由钢管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平台(12)的水平截面为环形,所述环形平台(12)设置于所述八边形骨架的上方,并与所述八边形骨架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平台(12)包括第一环形钢(12a)、第二环形钢(12b) 和环形钢板(12c);所述第一环形钢(12a)和所述第二环形钢(12b)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环形钢(12a)与所述八边形骨架同轴设置,且与所述八边形骨架连接;所述第二环形钢(12b)与所述八边形骨架同轴设置,且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钢(12a)的内侧;所述环形钢板(12c)连接于所述第一环形钢(12a)和所述第二环形钢(12b)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烟囱排烟内筒节对口内操作平台,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远超刘洋李承志帅筱倩马喜恩何俊朝闫文海王龙飞李治国曾良蔡家红郭丽丽马志红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第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