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质燃料加工用秸秆运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1560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质燃料加工用秸秆运输装置,涉及燃料加工技术领域,包括底座、通过合页设置于底座顶部的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固定设置于底座顶部的第一侧板以及设置于底座上方的定位机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呈矩阵分布,且分别位于底座顶部的四侧,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平行设置,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平行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底座、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组成秸秆运输的框架,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可进行翻转,便于上下料,在底座上开设的第二通风孔和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上开设的第一通风孔便于秸秆与秸秆之间空气的流通。秸秆之间空气的流通。秸秆之间空气的流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质燃料加工用秸秆运输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燃料加工
,特别涉及一种生物质燃料加工用秸秆运输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生物质能是指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粪便以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生物质,除去其在地球生态环境中所起的美学价值外,对人类还是便利的经济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将CO2和水结合形成碳氢化合物(糖)以构件生物质的骨架,并在此过程中将太阳能储存在生物体内结构化合物的化学键中,生物质燃料包括秸秆,秸秆是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菜、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通常为粗粮)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
[0003]目前,在收获籽实后,通常需要用到运输装置对秸秆进行运输,将秸秆放置于运输车上,关闭车门,将秸秆运输至燃料加工处。
[0004]现有的生物质燃料加工用秸秆运输装置,在进行运输过程中,秸秆与秸秆之间容易发生摩擦,导致运输车内温度变高,运输车内部通常呈封闭状,运输车难以散热易造成火灾的发生,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生物质燃料加工用秸秆运输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质燃料加工用秸秆运输装置,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生物质燃料加工用秸秆运输装置存在的在进行运输过程中,秸秆与秸秆之间容易发生摩擦,导致运输车内温度变高,运输车通常呈封闭状,运输车难以散热易造成火灾的发生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生物质燃料加工用秸秆运输装置,包括底座、通过合页设置于底座顶部的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固定设置于底座顶部的第一侧板以及设置于底座上方的定位机构;
[0007]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呈矩阵分布,且分别位于底座顶部的四侧,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通风孔,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一侧还开设有滑槽,所述底座的顶部贯穿开设有第二通风孔;
[0008]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固定设置于滑槽底部的第一弹簧、活动设置于第三侧板顶部的螺杆以及一端活动设置于滑槽内的压板,所述压板活动设置于第一弹簧的顶部,所述螺杆的底部贯穿延伸至滑槽内,且活动设置于压板的顶部。
[0009]优选地,所述螺杆的底部固定设置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活动设置于压板的顶部,所述压板远离第三侧板的一端活动设置于第四侧板上开设的滑槽内。设置的橡胶垫便于螺杆向下转动时,对压板的顶部造成损伤,螺杆向下旋转,从而带动压板向下移动,对底座上方的秸秆向下压至一定位置后,进行定位。
[0010]优选地,所述滑槽、螺杆以及第一弹簧形成的整体结构设置有四组,四组所述滑
槽、螺杆以及第一弹簧形成的整体结构呈矩阵分布。四组螺杆便于将两组压板的两端向下压。
[0011]优选地,所述压板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压板的两端分别活动设置于四组滑槽内。两组定位螺栓便于对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一侧进行固定。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设置有两组定位螺栓,两组所述定位螺栓的一端贯穿第一侧板,且分别活动设置于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内部。两组定位螺栓便于对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一侧进行固定。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风孔设置为矩形结构,所述第二通风孔设置为圆柱结构,所述底座的底部四角均固定设置有活动轮。设置的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便于秸秆与秸秆之间空气流通。
[0014]优选地,所述第二侧板的两侧均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内壁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定位柱,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远离第一侧板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固定块,两组所述定位柱分别活动设置于两组固定块内,两组所述固定块的另一侧活动设置有活动柱,所述活动柱的一端贯穿固定块,且活动设置于定位柱的端部,所述活动柱的外部活动套设有第三弹簧,所述活动柱的另一端和第三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第三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于固定块的一侧。秸秆上料完成后,将第二侧板向上翻转,向活动槽内侧按压定位柱,第二弹簧被压缩,使得第二侧板位于两组固定块之间,定位柱在第二弹簧的反弹力作用下被推入固定块内,进行下料时,向第二侧板的一侧推动固定板和活动柱,将定位柱推入活动槽内,此时便于将第二侧板向下翻转,进行下料。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中,
[0017]1、通过底座、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组成秸秆运输的框架,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均通过合页与底座连接,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可进行翻转,便于上下料,在底座上开设的第二通风孔和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上开设的第一通风孔便于秸秆与秸秆之间空气的流通,防止秸秆与秸秆摩擦后由于内部温度过高,造成火灾的发生;
[0018]2、通过设置的定位机构,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压板的顶部与滑槽的顶壁接触,秸秆运输至底座上方时,螺杆向下转动,从而带动压板向下移动,对底座上方的秸秆向下压至一定位置后,进行定位,两组压板对秸秆的两端进行固定,减小秸秆与秸秆之间的摩擦,提高了在运输过程中秸秆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一种生物质燃料加工用秸秆运输装置的立体图;
[0020]图2为本技术一种生物质燃料加工用秸秆运输装置中第二侧板的内部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图1中的A处放大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图1中的B处放大图;
[0023]图5为本技术图1中的C处放大图。
[0024]图中:1、底座;2、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第三侧板;5、第四侧板;6、第一通风孔;7、第二通风孔;8、滑槽;9、螺杆;10、第一弹簧;11、压板;12、定位螺栓;13、活动柱;14、定位柱;15、第二弹簧;16、第三弹簧;17、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质燃料加工用秸秆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通过合页设置于底座(1)顶部的第二侧板(3)、第三侧板(4)和第四侧板(5)、固定设置于底座(1)顶部的第一侧板(2)以及设置于底座(1)上方的定位机构;所述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第三侧板(4)以及第四侧板(5)呈矩阵分布,且分别位于底座(1)顶部的四侧,所述第一侧板(2)与第二侧板(3)平行设置,所述第三侧板(4)与第四侧板(5)平行设置,所述第三侧板(4)和第四侧板(5)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通风孔(6),所述第三侧板(4)和第四侧板(5)的一侧还开设有滑槽(8),所述底座(1)的顶部贯穿开设有第二通风孔(7);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固定设置于滑槽(8)底部的第一弹簧(10)、活动设置于第三侧板(4)顶部的螺杆(9)以及一端活动设置于滑槽(8)内的压板(11),所述压板(11)活动设置于第一弹簧(10)的顶部,所述螺杆(9)的底部贯穿延伸至滑槽(8)内,且活动设置于压板(11)的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质燃料加工用秸秆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9)的底部固定设置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活动设置于压板(11)的顶部,所述压板(11)远离第三侧板(4)的一端活动设置于第四侧板(5)上开设的滑槽(8)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质燃料加工用秸秆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8)、螺杆(9)以及第一弹簧(10)形成的整体结构设置有四组,四组所述滑槽(8)、螺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凡峻李春林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龙畅生物质颗粒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