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空间温湿度处理送回风四通阀,包括壳体、隔板、阀体和控制单元,通过控制单元驱动阀体移动,切换上腔体和下腔体的连通管路,在夏季进行制冷时,当上腔体与出风口连通时,下腔体与回风口连通,冷空气从大空间的上端进入,自然下降并与热空气进行热量交换,最后通过下管路进行回风;在冬季进行制热时,上腔体与回风口连通,下腔体与出风口连通,热空气从大空气的下端进入,自然上升并与冷控制进行热量交换,最后通过上管路回风,通过上述结构,根据空气处理机组不同的工作状态,调节出风和回风的位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空间温湿度处理送回风四通阀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大空间温湿度处理送回风四通阀。
技术介绍
[0002]在针对特定的超大型空间内温湿度处理时,尤其是其空间内部高度超过10m,风管系统布置复杂困难的场合,如果采用传统的多路多点送风或回风时需要布置大量的风管系统,安装复杂,耗时耗资厉害。
[0003]目前采用移动式空气处理设备(除湿机组)的送回风装置,对大空间进行多点送风。
[0004]但由于在大空间中移动式空气处理设备进行送风后,热空气和冷空气密度不同,会导致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引起大空间内部冷热不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空间温湿度处理送回风四通阀,解决了由于在大空间中移动式空气处理设备进行送风后,热空气和冷空气密度不同,会导致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引起大空间内部冷热不均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大空间温湿度处理送回风四通阀,包括壳体、隔板、阀体和控制单元,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将所述壳体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隔板的两侧设置有滑动槽,所述阀体分别与两个所述滑动槽滑动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设置于所述阀体的外侧壁,并与所述阀体连接;
[0007]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空气处理机组的出风口管道连接,所述第二通孔与空气处理机组的回风口管道连接,所述壳体远离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侧设置有上管路和下管路,所述上管路与所述上腔体连通,所述下管路与所述下腔体连通。
[0008]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电缸、连接架和推板,所述连接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电缸设置于所述连接架的内部,所述电缸的输出端设置有所述推板,所述推板位于所述壳体和所述电缸之间。
[0009]其中,所述阀体包括横板、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所述横板与所述推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推板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一竖板和所述第二竖板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滑动槽内,并均与所述横板固定连接。
[0010]其中,所述第一竖板靠近所述横板的一端设置有上缺口,所述第一竖板的另一端设置有下缺口,所述第二竖板靠近所述横板的一端设置有下缺口,所述第二竖板的另一端设置有上缺口。
[0011]其中,所述大空间温湿度处理送回风四通阀还包括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壳体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
[0012]其中,所述密封组件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外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上管路和所述下管路与所述壳体的连接处均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0013]其中,所述密封组件还包括矩形密封框,所述第一竖板和所述第二竖板均与所述矩形密封框滑动连接,两个所述矩形密封框均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滑动槽的外侧。
[0014]本技术的一种大空间温湿度处理送回风四通阀,通过所述控制单元驱动所述阀体移动,切换所述上腔体和下腔体的连通管路,在夏季进行制冷时,当所述上腔体与出风口连通时,所述下腔体与回风口连通,此时所述上管路为出风,所述下管路为回风,冷空气从大空间的上端进入,自然下降并与热空气进行热量交换,最后通过所述下管路进行回风;在冬季进行制热时,所述上腔体与回风口连通,所述下腔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热空气从大空气的下端进入,自然上升并与冷控制进行热量交换,最后通过所述上管路回风,通过上述结构,根据空气处理机组不同的工作状态,调节出风和回风的位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16]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大空间温湿度处理送回风四通阀的原理框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的剖视图。
[0018]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图。
[0019]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的剖视图。
[0020]101
‑
壳体、102
‑
隔板、103
‑
阀体、104
‑
上腔体、105
‑
下腔体、106
‑
滑动槽、107
‑
第一通孔、108
‑
第二通孔、109
‑
上管路、110
‑
下管路、111
‑
电缸、112
‑
连接架、113
‑
推板、114
‑
横板、115
‑
第一竖板、116
‑
第二竖板、201
‑
第一密封圈、202
‑
第二密封圈、203
‑
矩形密封框。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第一实施例:
[0023]请参阅图1
‑
图3,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大空间温湿度处理送回风四通阀的原理框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图,本技术提供一种大空间温湿度处理送回风四通阀,包括壳体101、隔板102、阀体103和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电缸111、连接架112和推板113,所述阀体103包括横板114、第一竖板115和第二竖板116。
[0024]针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隔板102设置于所述壳体101的内部,将所述壳体101分隔为上腔体104和下腔体105,所述隔板102的两侧设置有滑动槽106,所述阀体103分别与两个所述滑动槽106滑动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设置于所述阀体103的外侧壁,并与所述阀体103连接,所述壳体10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107和第二通孔108,所述第一通孔107
与空气处理机组的出风口管道连接,所述第二通孔108与空气处理机组的回风口管道连接,所述壳体101远离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侧设置有上管路109和下管路110,所述上管路109与所述上腔体104连通,所述下管路110与所述下腔体105连通;如图1,F位置如果接空气处理机组的出风口不变,E位置如果接空气处理机组的回风口不变,上下两路风管,当通过电控系统关闭A,D点时所述上管路109为送风管道,当通过所述控制单元关闭B,C点时所述下管路110为送风管道,这样自由切换,可以让大空间内的预设空气管路做到上部,下部送风回风的自由切换。
[0025]其中,所述连接架112与所述壳体10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101的一侧,所述电缸111设置于所述连接架112的内部,所述电缸111的输出端设置有所述推板113,所述推板113位于所述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空间温湿度处理送回风四通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隔板、阀体和控制单元,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将所述壳体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隔板的两侧设置有滑动槽,所述阀体分别与两个所述滑动槽滑动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设置于所述阀体的外侧壁,并与所述阀体连接;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空气处理机组的出风口管道连接,所述第二通孔与空气处理机组的回风口管道连接,所述壳体远离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侧设置有上管路和下管路,所述上管路与所述上腔体连通,所述下管路与所述下腔体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空间温湿度处理送回风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电缸、连接架和推板,所述连接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电缸设置于所述连接架的内部,所述电缸的输出端设置有所述推板,所述推板位于所述壳体和所述电缸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空间温湿度处理送回风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包括横板、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所述横板与所述推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推板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静姿,陈松鹤,高科,张祖洋,
申请(专利权)人:汉福启东空气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