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循环利用且便于取样的反渗透膜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0441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循环利用且便于取样的反渗透膜壳,包括壳体和安装组件,所述壳体内部开设有空腔,且空腔的内部设置有滤管,所述滤管的左端设置有橡胶垫,且滤管的右端设置有进水口,用于对滤管进行固定的所述安装组件设置于壳体的右端内部,所述安装组件包括把手、防漏塞、卡块、卡环、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和转动槽,所述把手的左侧安装有防漏塞,且防漏塞的右侧上下两端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的外部左侧外部设置有卡环,且卡环的外部设置有第一连接环。该可循环利用且便于取样的反渗透膜壳,采用多个组件之间相互配合,使得能够对滤芯进行更换,同时还能够加速提取样本的速度,而且还能够对壳体内部的过滤情况进行观察。察。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循环利用且便于取样的反渗透膜壳


[0001]本技术涉及反渗透膜壳
,具体为一种可循环利用且便于取样的反渗透膜壳。

技术介绍

[0002]反渗透膜壳按材质上分为不锈钢反渗透膜壳和玻璃钢反渗透膜壳两种:从用途上分为家用反渗透膜壳、商用反渗透膜壳两种;从功能上分为超低压膜壳、低压膜壳、海水淡化膜壳。
[0003]市场上的反渗透膜壳存在不便更换内部滤芯的的缺点,传统的反渗透膜壳,无法对其内部的滤芯进行更换导致,反渗透膜壳内部的滤芯寿命使用结束后无法再次使用,只能进行整体更换,造成浪费,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可循环利用且便于取样的反渗透膜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循环利用且便于取样的反渗透膜壳,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循环利用且便于取样的反渗透膜壳,包括壳体和安装组件,所述壳体内部开设有空腔,且空腔的内部设置有滤管,所述滤管的左端设置有橡胶垫,且滤管的右端设置有进水口,用于对滤管进行固定的所述安装组件设置于壳体的右端内部,所述安装组件包括把手、防漏塞、卡块、卡环、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和转动槽,所述把手的左侧安装有防漏塞,且防漏塞的右侧上下两端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的外部左侧外部设置有卡环,且卡环的外部设置有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左侧设有第二连接环,且第二连接环的内部开设有转动槽,所述第一连接环与第二连接环为一体化设计。
[0006]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左侧顶部开设有净水口,且净水口的底部与空腔贯通。
[0007]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底部贯通连接有下水口,且下水口底部设置有水阀。
[0008]进一步的,所述水阀的底部开设有螺纹槽,且螺纹槽的内部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外部开设有螺纹凹槽。
[0009]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的底部设置有取样管,且取样管的前侧中心开设有刻度透明玻璃。
[0010]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左侧前端设置有观察窗口,且观察窗口的内部与空腔内壁固定。
[0011]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左侧设置有废水出口,且废水出口的右端与橡胶垫相套接。
[00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循环利用且便于取样的反渗透膜壳,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可循环利用且便于取样的反渗透膜壳,采用多个组件之间相互配合,使得能够对滤芯进行更换,同时还能够加速提取样本的速度,而且还能够对壳体内部的过滤情况进行观察。
[0013]1、本技术通过安装组件设置,使得把手控制防漏塞逆时针转动,使得防漏塞
带动底部设置的卡块失去卡环对其的束缚,再将防漏塞抽离壳体的右端,使得壳体内部安装的滤管暴露,并对暴露的滤管进行更换,从而达到滤芯进行更换的目的。
[0014]2、本技术通过水阀配合取样管的设置,使得将取样管顶部开设的螺纹凹槽与底部设置有螺纹槽的水阀进行固定安装,再通过打开水阀一侧的握把,使得空腔内部过滤后的净水流入取样管内部,并通过取样管前端设置的刻度透明玻璃观察提取量,从而达到加速提取样本的目的。
[0015]3、本技术通过清理组件设置,使得壳体左侧前端设置的观察窗口对壳体内部滤管的过滤情况进行直观的显示,能够保障滤管的过滤能力,便于对坏掉的滤管进行及时的更换,从而达到对壳体内部的过滤情况进行观察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可循环利用且便于取样的反渗透膜壳的整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一种可循环利用且便于取样的反渗透膜壳的整体内部展开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一种可循环利用且便于取样的反渗透膜壳的安装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一种可循环利用且便于取样的反渗透膜壳的水阀与取样管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壳体;2、空腔;3、滤管;4、橡胶垫;5、进水口;6、安装组件;601、把手;602、防漏塞;603、卡块;604、卡环;605、第一连接环;606、第二连接环;607、转动槽;7、净水口;8、下水口;9、水阀;10、螺纹槽;11、连接管;12、螺纹凹槽;13、取样管;14、刻度透明玻璃;15、观察窗口;16、废水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如图1

图4所示,一种可循环利用且便于取样的反渗透膜壳,包括壳体1和安装组件6,壳体1内部开设有空腔2,且空腔2的内部设置有滤管3,滤管3的左端设置有橡胶垫4,且滤管3的右端设置有进水口5,用于对滤管3进行固定的安装组件6设置于壳体1的右端内部,安装组件6包括把手601、防漏塞602、卡块603、卡环604、第一连接环605、第二连接环606和转动槽607,把手601的左侧安装有防漏塞602,且防漏塞602的右侧上下两端设置有卡块603,卡块603的外部左侧外部设置有卡环604,且卡环604的外部设置有第一连接环605,第一连接环605的左侧设有第二连接环606,且第二连接环606的内部开设有转动槽607,第一连接环605与第二连接环606为一体化设计,把手601控制防漏塞602逆时针转动,使得防漏塞602带动底部设置的卡块603失去卡环604对其的束缚,再将防漏塞602抽离壳体1的右端,使得壳体1内部安装的滤管3暴露,并对暴露的滤管3进行更换,从而达到滤芯进行更换的目的。
[0022]请参考图4所示,壳体1左侧顶部开设有净水口7,且净水口7的底部与空腔2贯通,壳体1底部贯通连接有下水口8,且下水口8底部设置有水阀9,水阀9的底部开设有螺纹槽10,且螺纹槽10的内部设置有连接管11,连接管11的外部开设有螺纹凹槽12,连接管11的底
部设置有取样管13,且取样管13的前侧中心开设有刻度透明玻璃14,取样管13顶部开设的螺纹凹槽12与底部设置有螺纹槽10的水阀9进行固定安装,再通过打开水阀9一侧的握把,使得空腔2内部过滤后的净水流入取样管13内部,并通过取样管13前端设置的刻度透明玻璃14观察提取量,从而达到加速提取样本的目的。
[0023]请参考图1

图2所示,壳体1的左侧前端设置有观察窗口15,且观察窗口15的内部与空腔2内壁固定,壳体1左侧设置有废水出口16,且废水出口16的右端与橡胶垫4相套接,废水出口16左端与控制废水流出的控制阀体,壳体1左侧前端设置的观察窗口15对壳体1内部滤管3的过滤情况进行直观的显示,能够保障滤管3的过滤能力,便于对坏掉的滤管3进行及时的更换,从而达到对壳体1内部过滤情况观察的目的。
[0024]综上,该可循环利用且便于取样的反渗透膜壳,使用时,首先通过壳体1左侧前端设置的观察窗口15对壳体1内部滤管3的过滤情况进行直观的显示,能够保障滤管3的过滤能力,便于对坏掉的滤管3进行及时的更换,再通过把手601控制防漏塞602逆时针转动,使得防漏塞602带动底部设置的卡块603失去卡环604对其的束缚,再将防漏塞602抽离壳体1的右端,使得壳体1内部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循环利用且便于取样的反渗透膜壳,包括壳体(1)和安装组件(6),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部开设有空腔(2),且空腔(2)的内部设置有滤管(3),所述滤管(3)的左端设置有橡胶垫(4),且滤管(3)的右端设置有进水口(5),用于对滤管(3)进行固定的所述安装组件(6)设置于壳体(1)的右端内部,所述安装组件(6)包括把手(601)、防漏塞(602)、卡块(603)、卡环(604)、第一连接环(605)、第二连接环(606)和转动槽(607),所述把手(601)的左侧安装有防漏塞(602),且防漏塞(602)的右侧上下两端设置有卡块(603),所述卡块(603)的外部左侧外部设置有卡环(604),且卡环(604)的外部设置有第一连接环(605),所述第一连接环(605)的左侧设有第二连接环(606),且第二连接环(606)的内部开设有转动槽(607),所述第一连接环(605)与第二连接环(606)为一体化设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循环利用且便于取样的反渗透膜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左侧顶部开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子健赵刚徐基军田旭飞宋建江吴洪磊马宁李柯刘伟孙陆田峰马雷王德琪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泉兴水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