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生物降解地膜的甘薯栽培覆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999993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生物降解地膜的甘薯栽培覆膜装置,其包括行走底盘、移苗机构、栽种机构、覆膜辊、张力调节机构、地膜展放架及控制系统,所述栽种机构至少两个,与行走底盘下端面连接并位于行走底盘前半部位置,各栽种机构轴线间平行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的降低田间管理成本和劳动强度,可提高水肥综合利用率,降低水肥使用成本,并同时达到甘薯增产的目的;与此同时,可在减少肥料使用量的同时,另显著提高了土壤内硝态氮的含量,促进了土壤内微生物的活动,满足甘薯生长的生理性需求的同时,有效杜绝了传统覆膜作业造成的“白色污染”和过量使用化肥导致的土壤结构受损情况。和过量使用化肥导致的土壤结构受损情况。和过量使用化肥导致的土壤结构受损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生物降解地膜的甘薯栽培覆膜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生物降解地膜的甘薯栽培覆膜装置,属于农业种植


技术介绍

[0002]在实际种植生产中,由于地膜利用不合理及残膜离田回收率不高,从而导致地膜残留污染问题严重,在严重影响土壤结构造成“白色污染”的同时,也对甘薯根部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和干扰,不利于甘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0003]而针对这一问题,当前主要是通过利用可降解地膜等直接进行覆膜作业,虽然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地膜残膜对农田土壤等的危害,但由于缺乏专业的与可降解地铺配套的栽培技术,从而导致降解地膜应用对甘薯产量和品质提升不显著;同时由于地膜覆盖,也造成了甘薯田间管理中的底肥、日常施肥灌溉及除草作业收到较大影响因导致土壤肥力不足、杂草清理难度大、且在施肥及杂草清理等田间管理中易对地膜结构造成损害,从而进一步影响甘薯种植质量。
[0004]除此之外,当前在进行甘薯栽种及地膜覆盖中,往往仅是通过传统的人工栽种和铺设设备进行的,从而导致地膜铺设栽种难度大,劳动强度大,且工作效率低下,难以满足甘薯大面积规模化种植的需要。
[0005]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当前需要开发一种针对可降解地膜与甘薯载重统一的全新栽种技术,以克服当前甘薯栽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满足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上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生物降解地膜的甘薯栽培覆膜装置。
[0007]为实现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基于生物降解地膜的甘薯栽培覆膜装置包括行走底盘、移苗机构、栽种机构、覆膜辊、张力调节机构、地膜展放架及控制系统,所述栽种机构至少两个,与行走底盘下端面连接并位于行走底盘前半部位置,各栽种机构轴线间平行分布,且各栽种机构均分布在同一与行走底盘轴线垂直分布的直线方向上,所述覆膜辊通过张力调节机构与行走底盘连接,位于相邻两栽种机构之间位置,所述覆膜辊轴线与行走底盘下端面平行分布,并与行走底盘轴线垂直分布,且覆膜辊位于栽种机构前方5—20厘米,所述移苗机构、地膜展放架均至少一个,分别通过导向滑轨与行走底盘上端面滑动连接,且所述地膜展放架位于移苗机构正前方,其中所述移苗机构与栽种机构连通,所述控制系统与行走底盘上端面连接,并分别与行走底盘、移苗机构、栽种机构、覆膜辊、张力调节机构、地膜展放架电气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栽种机构包括底座、升降驱动机构、犁铧、导向管、载种套管及覆土轮,所述底座为横断面呈矩形的板状框架结构,底座上端面通过升降驱动机构与行走底盘下端面连接,且底座与升降驱动机构间通过转台机构铰接,所述底座下端面另通过转台机
构分别与一个犁铧和一个覆土轮连接,且所述犁铧位于覆土轮前方,所述犁铧为横断面呈三角形的槽状结构,其轴线与底座下端面呈45
°
—90
°
夹角,所述载种套管嵌于犁铧槽体内并与犁铧同轴分布,载种套管下端面位于犁铧下端面上方0—20毫米处,上端面与导向管连通,并通过导向管与移苗机构连通,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和转台机构分别与控制系统电气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移苗机构包括储苗架、导向槽、输送机构、输送管、增压风机,所述储苗架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框架结构,所述导向槽至少两条,嵌于储苗架内并沿储苗架轴线从上向下分布,所述导向槽为环绕储苗架轴线分布的曲线结构,其一端嵌于储苗架侧表面处,另一端与输送管连通,所述输送管为空心圆柱腔体结构,与储苗架外侧面连接并与行走底盘上端面垂直分布,所述输送管下端面与栽种机构的导向管连通,上端面与增压风机连通,且输送管侧壁与导向槽对应位置设输送孔,并通过输送孔与导向槽连通,所述输送机构嵌于导向槽内,并于导向槽底部连接,所述输送机构、增压风机均与控制系统电气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覆膜辊包括轮轴、驱动电机、压膜轮、轮架、弹性压轮,所述轮架为“冂”字形槽状框架结构,其上端面通过升降驱动机构与行走底盘下端面连接,所述轮轴嵌于轮架内,且其一端位于轮架外并于驱动电机连接,所述压膜轮和弹性压轮均位于轮架内并包覆在轮轴外,其中所述压膜轮共两个,弹性压轮至少两个,所述压膜轮、弹性压轮均与轮轴同轴分布,其中压膜轮位于靠近轮架侧壁两侧外置,各弹性压轮位于两个压膜轮之间位置并沿轮轴轴线方向分布,所述压膜轮包覆在轮轴外,所述压膜轮直径比弹性压轮直径大至少10毫米,所述压膜轮轮面宽度为1—10毫米,弹性压轮轮面宽度不小于5厘米,此外,所述驱动电机和升降驱动机构均与控制系统电气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的地膜展放架包括承载柱、承载盘、旋转驱动电机、导向柱、制动器,所述承载柱与行走底盘上端面垂直连接,所述承载柱内侧面通过升降驱动机构与旋转驱动电机滑动连接,所述旋转驱动电机轴线与承载柱轴线垂直分布,并与覆膜辊轴线平行分布,所述旋转驱动电机通过传动轴与承载盘连接并同轴分布,所述承载盘为圆盘框架结构,其后端面与旋转驱动电机连接,前端面与至少三条导向柱连接,所述导向柱环绕承载盘轴线平行分布并环绕承载盘轴线均布,所述制动器与旋转驱动电机外表面连接,并包覆在传动轴外,所述旋转驱动电机、制动器均与控制系统电气连接。
[0013]进一步的,所述的覆膜辊、地膜展放架之间对应的行走底盘设导向槽。
[0014]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基于可编程控制器为基础的电路系统,且控制系统另设无线数据通讯电路。
[0015]本技术较传统的甘薯种植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0016]本技术有效的提高了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甘薯移栽、施肥及除草作业效率,同时降低田间管理成本和劳动强度,并可有效降低甘薯种植期间水肥流失,从而有效的降低了甘薯种植作业的劳动强度和成本,并有效的提高甘薯种植作业的工作效率;并有效的提高水肥综合利用率,并可降低杂草对甘薯发育生长的影响,降低水肥使用成本,并同时达到甘薯增产的目的,且较传统的甘薯种植方法可实现亩产量增幅达5.2%—18.6%的显著效果。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栽种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覆膜辊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地膜展放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施工,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3]如图1至4所示,一种基于生物降解地膜的甘薯栽培覆膜装置,包括行走底盘1、移苗机构2、栽种机构3、覆膜辊4、张力调节机构5、地膜展放架6及控制系统7,所述栽种机构3至少两个,与行走底盘1下端面连接并位于行走底盘1前半部位置,各栽种机构3轴线间平行分布,且各栽种机构3均分布在同一与行走底盘1轴线垂直分布的直线方向上,所述覆膜辊4通过张力调节机构5与行走底盘1连接,位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生物降解地膜的甘薯栽培覆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行走底盘、移苗机构、栽种机构、覆膜辊、张力调节机构、地膜展放架及控制系统,所述栽种机构至少两个,与行走底盘下端面连接并位于行走底盘前半部位置,各栽种机构轴线间平行分布,且各栽种机构均分布在同一与行走底盘轴线垂直分布的直线方向上,所述覆膜辊通过张力调节机构与行走底盘连接,位于相邻两栽种机构之间位置,所述覆膜辊轴线与行走底盘下端面平行分布,并与行走底盘轴线垂直分布,且覆膜辊位于栽种机构前方5—20厘米,所述移苗机构、地膜展放架均至少一个,分别通过导向滑轨与行走底盘上端面滑动连接,且所述地膜展放架位于移苗机构正前方,其中所述移苗机构与栽种机构连通,所述控制系统与行走底盘上端面连接,并分别与行走底盘、移苗机构、栽种机构、覆膜辊、张力调节机构、地膜展放架电气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降解地膜的甘薯栽培覆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栽种机构包括底座、升降驱动机构、犁铧、导向管、载种套管及覆土轮,所述底座为横断面呈矩形的板状框架结构,底座上端面通过升降驱动机构与行走底盘下端面连接,且底座与升降驱动机构间通过转台机构铰接,所述底座下端面另通过转台机构分别与一个犁铧和一个覆土轮连接,且所述犁铧位于覆土轮前方,所述犁铧为横断面呈三角形的槽状结构,其轴线与底座下端面呈45
°
—90
°
夹角,所述载种套管嵌于犁铧槽体内并与犁铧同轴分布,载种套管下端面位于犁铧下端面上方0—20毫米处,上端面与导向管连通,并通过导向管与移苗机构连通,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和转台机构分别与控制系统电气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生物降解地膜的甘薯栽培覆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苗机构包括储苗架、导向槽、输送机构、输送管、增压风机,所述储苗架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框架结构,所述导向槽至少两条,嵌于储苗架内并沿储苗架轴线从上向下分布,所述导向槽为环绕储苗架轴线分布的曲线结构,其一端嵌于储苗架侧表面处,另一端与输送管连通,所述输送管为空心圆柱腔体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磊汪敏陈罡严旎娜蒋希芝陈敬文皮杰柳军谢洪德冯敏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