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及抗菌保健色纺纱的生产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998886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包括抓纤部、输纤部、分纤放纤部、纤维叠合部以及混纤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色纤维混合装置实现了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与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在原料阶段的有效的均匀混合,从而实现了差别化功能纤维色纺纱的生产,使得所加工的色纺纱不仅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及自然的抑菌功能,而且实现了纺前染色,即纤维生产和染色同步进行,着色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减少了后续染色加工的污染,无水印染,能源消耗降低50%左右,并且对人体无害,不含APEO,属于环保型、健康型产品。品。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及抗菌保健色纺纱的生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纱
,特别是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及抗菌保健色纺纱的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人们对于服装面料的要求不断提高,目前纺织服装业处于一个追求时尚、多元化和高品质的时代。因此,对纺织原料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色纺纱、花式纱线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花式纱线是指在纺纱和制线过程中采用特种原料、特种设备或特种工艺对纤维或纱线进行加工而得到的具有特种结构和外观效应的纱线,是纱线产品中具有装饰作用的一种纱线。花式纱的结构独特、造型灵活,色彩表现丰富,原料的使用多元化,富有创造力,这些促使花式纱线产品容易推陈出新,生产出较多差异化纺织产品,在当今追求个性化消费的时代,市场赋予了花式纱线广阔的空间。色纺纱是先将纤维染成有色纤维,然后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纤维经过充分混合后,纺制成具有独特混色效果的纱线。色纺由于采用“先染色、后纺纱”的新工艺,缩短了后道加工企业的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较高的附加值,相对于采用“先纺纱后染色”的传统工艺,色纺纱产品性能优于其它纺织产品,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好的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及抗菌保健色纺纱的生产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它能够在原料阶段进行有效均匀的混合实现差别化功能纤维色纺纱的生产,使得所加工的色纺纱不仅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及自然的抑菌功能,而且实现纺前染色,减少了后续染色加工的污染,实现无水印染,降低能源消耗,并且对人体无害,继而实现环保、健康型后道织物的生产。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包括抓纤部、输纤部、分纤放纤部、纤维叠合部以及混纤部;
[0005]所述抓纤部包括第一抓纤机和第二抓纤机,所述第一抓纤机和第二抓纤机结构相同,并且平行设于所述放纤部的两侧,所述第一抓纤机和第二抓纤机均包括放纤圆盘,所述放纤圆盘为内部中空、上端面开口下端面封闭的圆柱体形结构,在所述放纤圆盘的中心处设置有嵌入固定柱,所述嵌入固定柱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柱体形结构,所述嵌入固定柱的上端高于所述放纤圆盘的上端面开口,所述嵌入固定柱的下端面与所述放纤圆盘的下端面之间保持既定间距,所述嵌入固定柱通过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与所述放纤圆盘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嵌入固定柱内设有打手连接筒,所述打手连接筒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柱体形结构,所述嵌入固定柱的内侧面与所述打手连接筒的外侧面螺纹连接,所述打手连接筒的下端设有打手装置,所述打手装置包括抓纤筒和抓纤打手,所述抓纤打手设于所述抓纤筒内,所述抓纤筒沿着所述放纤圆盘的圆周方向设置,所述抓纤筒的长度方向
与放纤圆盘的圆周的轴向保持一致,所述抓纤筒的面向运动方向的前侧面、面向运动方向的后侧面、朝向放纤圆盘的圆周外侧的外侧面、朝向放纤圆盘的圆周内侧的内侧面均为长方形,抓纤筒的上侧面为上凸的弧形结构,抓纤筒的下侧面为下凸的弧形结构,沿着所述抓纤筒的长度方向设有进纤槽,进纤槽沿着抓纤筒的宽度方向等弧度间隔设置,所述抓纤打手包括打手辊和抓纤刀,所述打手辊的两端分别与抓纤筒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所述抓纤刀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抓纤刀设于所述打手辊的侧面,在所述抓纤筒的后侧面开有出纤口,在出纤口处设置有连接弯管,所述连接弯管的一端与所述出纤口互通连接,所述连接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打手连接筒的下端口互通连接;
[0006]所述输纤部包括第一输纤部和第二输纤部,所述第一输纤部与所述第二输纤部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抓纤机通过第一输纤部与所述分纤放纤部连接,所述第二抓纤机通过所述第二输纤部与所述分纤放纤部连接,所述第一输纤部和第二输纤部均包括向上输纤管和输纤支管,所述向上输纤管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向上输纤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打手连接筒的上端口通过轴承连接,所述输纤支管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和第四输纤支管,所述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和第四输纤支管的一端为椭圆形口,另一端为圆形口,所述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和第四输纤支管的圆形口与所述向上输纤管的第二端连接;
[0007]所述分纤放纤部包括左分纤箱、右分纤箱、左送纤支管和右送纤支管,所述左分纤箱和右分纤箱结构相同且左右交错设置,所述左分纤箱包括左一放纤箱、左二放纤箱、左三放纤箱和左四放纤箱,所述右分纤箱包括右一放纤箱、右二放纤箱、右三放纤箱和右四放纤箱,所述左分纤箱和右分纤箱的每一个放纤箱朝向向上输纤管的一侧均设有纤维输入口,纤维输入口设置在各个放纤箱的靠上部,所述左一放纤箱、左二放纤箱、左三放纤箱和左四放纤箱的纤维输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输纤部的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和第四输纤支管的椭圆形口连接,所述右一放纤箱、右二放纤箱、右三放纤箱和右四放纤箱分别与所述第二输纤部的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和第四输纤支管的椭圆形口连接,所述纤维输入口内设置有纤维输入转移装置,所述纤维输入转移装置包括纤维输入筒,纤维输入筒为空心两端封闭的圆柱体形,在所述纤维输入筒的侧面设置有多个纤维吸附孔,纤维吸附孔为圆形孔,所述纤维输入筒的两端通过轴承与纤维输入口连接,在所述纤维输入口的下侧边上设置有刮纤刀,所述刮纤刀为长方形结构,刮纤刀的宽侧与纤维输入口的下侧边之间固定连接,刮纤刀的窄侧朝向纤维输入筒且与纤维输入筒之间保持预设间距;
[0008]所述纤维输入筒的位于各个放纤箱内的一侧构成纤维输入侧弧,位于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第四输纤支管内的一侧纤维输出侧弧,所述纤维输入筒内设置有纤维吸附装置,纤维吸附装置为空心的且封闭的弧形体结构,所述纤维吸附装置的弧面朝向纤维输入筒的纤维输入侧弧,所述纤维吸附装置的弧面与所述纤维输入筒的纤维输入侧弧的内侧面之间紧贴,在所述纤维吸附装置的弧面上设于负压吸附孔,负压吸附孔为圆形孔,所述负压吸附孔沿着所述纤维吸附装置的弧面均匀排布,所述负压吸附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纤维吸附孔的直径,各个放纤箱的纤维输入转移装置的纤维吸附装置分别通过负压支管与纤维吸附风机互通连接,所述负压支管与纤维吸附装置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负压支管穿过所述纤维输入筒的侧面而伸出纤维输入筒,所述负压支管与所述纤维输入筒
之间通过轴承连接;
[0009]所述左分纤箱和右分纤箱的每一个放纤箱远离向上输纤管的一侧均设有纤维输出口,所述左送纤支管和右送纤支管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送纤支管、第二送纤支管、第三送纤支管和第四送纤支管,所述第一送纤支管、第二送纤支管、第三送纤支管和第四送纤支管的一端为椭圆形口,另一端为长方形口,所述左一放纤箱、左二放纤箱、左三放纤箱和左四放纤箱的纤维输出口分别与左送纤支管的第一送纤支管、第二送纤支管、第三送纤支管和第四送纤支管的椭圆形口连接,所述右一放纤箱、右二放纤箱、右三放纤箱和右四放纤箱的纤维输出口分别与右送纤支管的第一送纤支管、第二送纤支管、第三送纤支管和第四送纤支管的椭圆形口连接;...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抓纤部、输纤部、分纤放纤部、纤维叠合部以及混纤部;所述抓纤部包括第一抓纤机和第二抓纤机,所述第一抓纤机和第二抓纤机结构相同,并且平行设于所述放纤部的两侧,所述第一抓纤机和第二抓纤机均包括放纤圆盘,所述放纤圆盘为内部中空、上端面开口下端面封闭的圆柱体形结构,在所述放纤圆盘的中心处设置有嵌入固定柱,所述嵌入固定柱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柱体形结构,所述嵌入固定柱的上端高于所述放纤圆盘的上端面开口,所述嵌入固定柱的下端面与所述放纤圆盘的下端面之间保持既定间距,所述嵌入固定柱通过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与所述放纤圆盘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嵌入固定柱内设有打手连接筒,所述打手连接筒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柱体形结构,所述嵌入固定柱的内侧面与所述打手连接筒的外侧面螺纹连接,所述打手连接筒的下端设有打手装置,所述打手装置包括抓纤筒和抓纤打手,所述抓纤打手设于所述抓纤筒内,所述抓纤筒沿着所述放纤圆盘的圆周方向设置,所述抓纤筒的长度方向与放纤圆盘的圆周的轴向保持一致,所述抓纤筒的面向运动方向的前侧面、面向运动方向的后侧面、朝向放纤圆盘的圆周外侧的外侧面、朝向放纤圆盘的圆周内侧的内侧面均为长方形,抓纤筒的上侧面为上凸的弧形结构,抓纤筒的下侧面为下凸的弧形结构,沿着所述抓纤筒的长度方向设有进纤槽,进纤槽沿着抓纤筒的宽度方向等弧度间隔设置,所述抓纤打手包括打手辊和抓纤刀,所述打手辊的两端分别与抓纤筒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所述抓纤刀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抓纤刀设于所述打手辊的侧面,在所述抓纤筒的后侧面开有出纤口,在出纤口处设置有连接弯管,所述连接弯管的一端与所述出纤口互通连接,所述连接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打手连接筒的下端口互通连接;所述输纤部包括第一输纤部和第二输纤部,所述第一输纤部与所述第二输纤部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抓纤机通过第一输纤部与所述分纤放纤部连接,所述第二抓纤机通过所述第二输纤部与所述分纤放纤部连接,所述第一输纤部和第二输纤部均包括向上输纤管和输纤支管,所述向上输纤管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向上输纤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打手连接筒的上端口通过轴承连接,所述输纤支管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和第四输纤支管,所述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和第四输纤支管的一端为椭圆形口,另一端为圆形口,所述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和第四输纤支管的圆形口与所述向上输纤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分纤放纤部包括左分纤箱、右分纤箱、左送纤支管和右送纤支管,所述左分纤箱和右分纤箱结构相同且左右交错设置,所述左分纤箱包括左一放纤箱、左二放纤箱、左三放纤箱和左四放纤箱,所述右分纤箱包括右一放纤箱、右二放纤箱、右三放纤箱和右四放纤箱,所述左分纤箱和右分纤箱的每一个放纤箱朝向向上输纤管的一侧均设有纤维输入口,纤维输入口设置在各个放纤箱的靠上部,所述左一放纤箱、左二放纤箱、左三放纤箱和左四放纤箱的纤维输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输纤部的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和第四输纤支管的椭圆形口连接,所述右一放纤箱、右二放纤箱、右三放纤箱和右四放纤箱分别与所述第二输纤部的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和第四输纤支管的椭圆形口连接,所述纤维输入口内设置有纤维输入转移装置,所述纤维输入转移装置包括纤维输入筒,纤维输入筒为空心两端封闭的圆柱体形,在所述纤维输入筒的侧面设置有多个纤维吸附孔,纤维吸附孔为圆形孔,所述纤维输入筒的两端通过轴承与纤维输入口连接,在
所述纤维输入口的下侧边上设置有刮纤刀,所述刮纤刀为长方形结构,刮纤刀的宽侧与纤维输入口的下侧边之间固定连接,刮纤刀的窄侧朝向纤维输入筒且与纤维输入筒之间保持预设间距;所述纤维输入筒的位于各个放纤箱内的一侧构成纤维输入侧弧,位于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第四输纤支管内的一侧纤维输出侧弧,所述纤维输入筒内设置有纤维吸附装置,纤维吸附装置为空心的且封闭的弧形体结构,所述纤维吸附装置的弧面朝向纤维输入筒的纤维输入侧弧,所述纤维吸附装置的弧面与所述纤维输入筒的纤维输入侧弧的内侧面之间紧贴,在所述纤维吸附装置的弧面上设于负压吸附孔,负压吸附孔为圆形孔,所述负压吸附孔沿着所述纤维吸附装置的弧面均匀排布,所述负压吸附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纤维吸附孔的直径,各个放纤箱的纤维输入转移装置的纤维吸附装置分别通过负压支管与纤维吸附风机互通连接,所述负压支管与纤维吸附装置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负压支管穿过所述纤维输入筒的侧面而伸出纤维输入筒,所述负压支管与所述纤维输入筒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所述左分纤箱和右分纤箱的每一个放纤箱远离向上输纤管的一侧均设有纤维输出口,所述左送纤支管和右送纤支管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送纤支管、第二送纤支管、第三送纤支管和第四送纤支管,所述第一送纤支管、第二送纤支管、第三送纤支管和第四送纤支管的一端为椭圆形口,另一端为长方形口,所述左一放纤箱、左二放纤箱、左三放纤箱和左四放纤箱的纤维输出口分别与左送纤支管的第一送纤支管、第二送纤支管、第三送纤支管和第四送纤支管的椭圆形口连接,所述右一放纤箱、右二放纤箱、右三放纤箱和右四放纤箱的纤维输出口分别与右送纤支管的第一送纤支管、第二送纤支管、第三送纤支管和第四送纤支管的椭圆形口连接;所述纤维输出口内设置有纤维输出转移装置,所述纤维输出转移装置包括纤维输出装置和纤维转移装置,所述纤维输出装置包括上聚拢辊对和下输出辊对,上聚拢辊对包括左上聚拢辊和右上聚拢辊,左上聚拢辊和右上聚拢辊呈左右平行排布,所述下输出辊对设于所述上聚拢辊对的正下方,所述下输出辊对包括左下输出辊和右下输出辊,左下输出辊和右下输出辊呈左右平行排布,所述左上聚拢辊、右上聚拢辊的直径大于所述左下输出辊、右下输出辊的直径;所述纤维转移装置包括纤维转移辊,所述纤维转移辊设置在所述下输出辊对的下方且两者之间既定间距,所述纤维转移辊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上聚拢辊对和下输出辊对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所述纤维转移辊上设有数个纤维转移刀;所述纤维叠合部位于所述左送纤支管和右送纤支管的下方,所述纤维叠合部包括叠合输出箱、叠合输出口、叠合输送装置以及叠合输送口,所述叠合输出箱为空心的且封闭的长方体形,在叠合输出箱的上侧面设置有结构相同的且沿着叠合输出箱长度方向由左往右等间距设置的第一送纤支管进口、第二送纤支管进口、第三送纤支管进口、第四送纤支管进口、第五送纤支管进口、第六送纤支管进口、第七送纤支管进口以及第八送纤支管进口,所述叠合输出口包括八个空心的且上侧面和下侧面均开口的长方体形结构,叠合输出口设置在第一送纤支管进口、第二送纤支管进口、第三送纤支管进口、第四送纤支管进口、第五送纤支管进口、第六送纤支管进口、第七送纤支管进口、第八送纤支管进口的下方,各叠合输出口上侧面的开口分别与第一送纤支管进口、第二送纤支管进口、第三送纤支管进口、第四
送纤支管进口、第五送纤支管进口、第六送纤支管进口、第七送纤支管进口、第八送纤支管连接,左送纤支管的第一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一送纤支管进口连接,右送纤支管的第一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二送纤支管进口之间连接,左送纤支管的第二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三送纤支管进口连接,右送纤支管的第二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四送纤支管进口之间连接,左送纤支管的第三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五送纤支管进口连接,右送纤支管的第三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六送纤支管进口之间连接,左送纤支管的第四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七送纤支管进口连接,右送纤支管的第四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八送纤支管进口之间连接,所述纤维叠合输送装置位于叠合输出口的下方,所述纤维叠合输送装置包括左叠合输送辊和右叠合输送辊,在左叠合输送辊和右叠合输送辊之间设置有叠合输送带,在叠合输出箱的右侧面设置有叠合输送口;所述混纤部包括混线输送管,所述混线输送管与所述叠合输送口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纤维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杆是一端与所述嵌入固定杆侧面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放纤圆盘的内侧面之间固定连接,且第一固定杆与放纤圆盘的内侧面的连接点位于放纤圆盘的上端面开口的圆周上,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嵌入固定杆侧面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放纤圆盘的内侧面之间固定连接,且第二固定杆与放纤圆盘的内侧面的连接点位于放纤圆盘的上端面开口的圆周上,第一固定杆与放纤圆盘的内侧面的连接点和第二固定杆与放纤圆盘的内侧面的连接点的连线经过放纤圆盘的上端圆面的圆心。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毅张恒侯帅纪康郑杨施朝田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翰联色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