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输送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9774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角输送台,用于生产运输领域,包括架体、托盘、输送机构、中转台和第一升降机构;输送机构包括第一中转导轨、分别安装于架体的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托盘可滑动地安装于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和第一中转导轨,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存在高度差且两个导轨在水平面的投影成角度设置;中转台包括中转架和安装于中转架的第一中转层,第一中转导轨安装于第一中转层,第一中转导轨与第一导轨对接;第一升降机构包括第二中转导轨、第一驱动主体和与第一驱动主体连接的第一传动件,第一驱动主体安装于中转架,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中转导轨连接,托盘可滑动地安装于第二中转导轨。该转角输送台可以实现转角输送,具有结构简单和安全的优点。和安全的优点。和安全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角输送台


[0001]本技术涉及生产运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角输送台。

技术介绍

[0002]工厂车间现有的生产输送线多为直线输送,当下一工位位于直线输送线延伸方向之外时,往往需要其他设备进行转运,当工件比较笨重时甚至需要吊装设备进行工件转移,效率低且安全性不佳;现有技术中也有设计圆弧转弯输送线来衔接不同输送方向的输送线的方案,但这种圆弧型式输送线的圆弧段占用空间大,同时为解决内圆弧和外圆弧长度不一致等问题,通常还需设置额外驱动装置和复杂适配结构完成工件输送方向改变。
[0003]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转角输送台,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转角输送台,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输送线上进行转角输送时,采用吊装方案安全性不佳,而圆弧转弯输送线方案存在设备复杂和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转角输送台,包括架体、托盘、输送机构、中转台和第一升降机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和第一中转导轨,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安装于所述架体,所述托盘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和第一中转导轨,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存在高度差且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在水平面的投影成角度设置;所述中转台包括中转架和安装于所述中转架的第一中转层,所述第一中转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一中转层,所述第一中转导轨与所述第一导轨对接;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包括第二中转导轨、第一驱动主体和与所述第一驱动主体连接的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主体安装于所述中转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二中转导轨连接,用以升降所述第二中转导轨实现所述第二中转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的对接或脱离,所述托盘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二中转导轨,所述第二中转导轨用于在对接过程中接收并运输所述第一中转导轨处的所述托盘。
[000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架体包括第一台架和第二台架,所述第一台架包括第一输送层,所述第一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一输送层,所述第二台架包括第二输送层,所述第二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二输送层。
[000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中转导轨远离所述第二台架的一端高于靠近所述第二台架的一端设置。
[000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轨自所述第一台架远离所述中转台的一端向所述第一台架靠近所述中转台的一端斜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导轨自所述第二台架远离所述中转台的一端向所述第二台架靠近所述中转台的一端斜向上延伸。
[000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台架还包括第一回收层,所述第二台架还包括第二回收层,所述输送机构还包括第三导轨、第四导轨和第三中转导轨,所述托盘可滑动地安装于所
述第三导轨、第四导轨和第三中转导轨,所述第三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一回收层,所述第四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二回收层;所述第三导轨与所述第四导轨存在高度差且两者在水平面的投影成角度;所述中转台还包括第二中转层,所述第三中转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二中转层,所述第三中转导轨与所述第三导轨对接;所述转角输送台还包括第二升降机构,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包括第四中转导轨、第二驱动主体和与所述第二驱动主体连接的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主体安装于所述中转架;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第四中转导轨连接,用以升降所述第四中转导轨实现所述第四中转导轨与所述第四导轨的对接或脱离,所述托盘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第四中转导轨,所述第四中转导轨用以在对接过程中接收所述托盘并在脱离过程中携带所述托盘给所述第三导轨接收。
[00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四中转导轨远离所述第二台架的一端低于靠近所述第二台架的一端设置。
[00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轨自所述第一台架远离所述中转台的一端向所述第一台架靠近所述中转台的一端斜向上延伸,所述第四导轨自所述第二台架远离所述中转台的一端向所述第二台架靠近所述中转台的一端斜向下延伸。
[00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主体包括气缸缸体,所述第一传动件包括与所述气缸缸体伸缩连接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二中转导轨的底部。
[00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轨包括第一滚筒组,所述第二导轨包括第二滚筒组,所述第一中转导轨包括第三滚筒组,所述第二中转导轨包括第四滚筒组,所述第一滚筒组、所述第二滚筒组、所述第三滚筒组和所述第四滚筒组均包括安装板和多个滚筒,所述安装板沿输送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滚筒沿输送方向间隔设置。
[00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托盘包括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一滑动部与所述第一滚筒组和第三滚筒组抵接用以实现沿所述第一滚筒组和所述第三滚筒组的排布方向滑动,所述第二滑动部与所述第二滚筒组和第四滚筒组抵接用以实现沿所述第二滚筒组和所述第四滚筒组的排布方向滑动。
[0015]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导轨安装于架体,第一中转导轨安装于中转台的第一中转层,第一导轨和第一中转导轨对接,托盘可滑动地安装于第一导轨和第一中转导轨;托盘沿第一导轨延伸方向滑动被输送至第一中转导轨,由于第二导轨与第一导轨及第一中转导轨存在高度差且输送方向在水平方向的投影成角度,此时托盘无法直接被输送到第二导轨。具体地,第二中转导轨在未进行对接时位于输送至第一中转导轨的托盘的下方,安装于中转架的第一驱动主体驱动第一传动件伸出,带动与第一传动件连接的第二中转导轨抵接并托载托盘,第二中转导轨携带着托盘继续上升直至第二中转导轨与第二导轨对接,这时托盘及托盘搭载的工件将能从第二中转导轨运输至第二导轨,完成托盘输送方向的改变,然后托盘继续沿第二导轨的延伸方向完成输送。该技术方案全程由输送线完成托盘的输送,避免了吊装等危险的转移工序,同时通过在转角处设置可切换对接不同输送方向的中转导轨,就可方便实现所需的转角输送,无需额外设置弧形过渡空间、复杂的圆弧转弯驱动装置和适配结构,转角过后输送距离短时也可以方便地适应;该技术具有占用空间小、结构简单和安全性强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转角输送台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转台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转台的主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一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号说明:
[0022]1、托盘;2、架体;21、第一台架;211、第一输送层;212、第一回收层;22、第二台架;221、第二输送层;222、第二回收层;3、输送机构;31、第一导轨;32、第二导轨;33、第一中转导轨;34、第三导轨;35、第三中转导轨;4、中转台;41、第一中转层;42、第二中转层;5、第一升降机构;51、第一驱动主体;52、第二中转导轨;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角输送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架体;托盘;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和第一中转导轨,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安装于所述架体,所述托盘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和第一中转导轨,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存在高度差且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在水平面的投影成角度设置;中转台,所述中转台包括中转架和安装于所述中转架的第一中转层,所述第一中转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一中转层,所述第一中转导轨与所述第一导轨对接;第一升降机构,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包括第二中转导轨、第一驱动主体和与所述第一驱动主体连接的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主体安装于所述中转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二中转导轨连接,用以升降所述第二中转导轨实现所述第二中转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的对接或脱离,所述托盘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二中转导轨,所述第二中转导轨用于在对接过程中接收并运输所述第一中转导轨处的所述托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角输送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包括第一台架和第二台架,所述第一台架包括第一输送层,所述第一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一输送层,所述第二台架包括第二输送层,所述第二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二输送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角输送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转导轨远离所述第二台架的一端高于靠近所述第二台架的一端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角输送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轨自所述第一台架远离所述中转台的一端向所述第一台架靠近所述中转台的一端斜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导轨自所述第二台架远离所述中转台的一端向所述第二台架靠近所述中转台的一端斜向上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角输送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架还包括第一回收层,所述第二台架还包括第二回收层,所述输送机构还包括第三导轨、第四导轨和第三中转导轨,所述托盘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三导轨、第四导轨和第三中转导轨,所述第三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一回收层,所述第四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二回收层;所述第三导轨与所述第四导轨存在高度差且两者在水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启辉刘水根肖锡全谢锦威徐哲
申请(专利权)人: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