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光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包括输入光纤、波导光栅、可调衰减器、输出光纤和封装基底;所述输入光纤、波导光栅、可调衰减器和输出光纤依次耦合形成可调波分复用器的光路结构;所述可调衰减器设置在基底上;所述波导光栅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呈预设角度设置,所述第二弯折部的输出端与可调衰减器的输入端采用紫外胶粘接耦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波导光栅输出端与可调衰减器输入端采用紫外胶粘接耦合,节省了耦合所需的光纤,使结构紧凑,更加适用于器件的小型化。此外,波导光栅呈预设角度设置,有效地减少输入端漏光所造成的信号串扰,避免器件的光学性能指标变差的问题。差的问题。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
[0001]本技术涉及环境试验
,尤其涉及一种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
技术介绍
[0002]为满足对带宽及传输速率的需求,通信运营商和系统供应商都把掺铒光纤放大器(Erbium
‑
Doped
‑
Fiber
‑
Amplifier,简称EDFA)与密集波分复用(Dense
‑
Wavelength
‑
Division
‑
Multiplexing,简称DWDM)技术相结合作为当前光纤通信的主要手段,随着DWDM技术的不断升级,通信网中的信道数量越来越多,信道速率不断提高,容量也越来越大。光纤通信网络的广泛使用使得网络拓扑结构越来越复杂,各种不同功能的器件和模块越来越多,网络管理智能化和网络自动控制需求也来越紧迫;另一方面由于EDFA的增益不平坦,造成信道(波长)的功率分配不均,导致系统的动态失衡;因此,对系统商和设备商而言,为保证在光网络在多信道和高速率情况下运行稳定可靠,必须在光网络中对各个光通道信号功率实现监控和自动调节。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Variable
‑
Optical
‑
Attenuator
‑
Multiplexer,简称VMUX)模块可以实现多通道光信号增益控制,解决DWDM系统中各通道的增益不平坦问题,提高光信号传输的OSNR,降低误码率(BER),大大提高DWDM系统的传输距离、速率、容量以及可靠性,是DWDM系统的核心器件。
[0003]传统的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主要由波导光栅(Arrayed
‑
Waveguide
‑
Grating,简称AWG)和可调衰减器(Variable
‑
Optical
‑
Attenuator,简称VOA)两个光器件及控制电路组装而成。传统的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光路主要是将AWG和VOA通过尾纤对尾纤的熔接来实现的,如专利CN201410014758.0。该类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制作工序较复杂,体积庞大,很难适应于模块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如何克服现有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制作工序较复杂,体积庞大,造成很难适应于模块小型化的问题。
[000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包括:输入光纤、波导光栅、可调衰减器、输出光纤和封装基底;
[0007]所述输入光纤、所述波导光栅、所述可调衰减器和所述输出光纤依次耦合形成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的光路结构;所述可调衰减器设置在封装基底上;
[0008]所述波导光栅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呈预设角度设置,所述第二弯折部的输出端与所述可调衰减器的输入端采用紫外胶粘接耦合。
[0009]优选的,所述预设角度大于等于30
°
,且所述预设角度小于等于120
°
。
[0010]优选的,还包括上盖和盒体,所述光路结构设置在所述盒体与所述上盖形成的第一腔体内,所述上盖与所述盒体扣合组成封装所述光路结构的封装盒。
[0011]优选的,所述盒体上设置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输入光纤穿过所述第一开口后,与所述盒体内的所述波导光栅耦合,所述输出光纤穿过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盒体内的所述可调衰减器耦合。
[0012]优选的,所述封装基底包括第一基底部、第二基底部和第三基底部,所述第一基底部、所述第二基底部与所述第三基底部依次连接形成用于安装所述可调衰减器的第二腔体,所述可调衰减器设置在封装基底的第二腔体内,所述封装基底倒扣在所述盒体的内部,用于固定所述光路结构。
[0013]优选的,所述上盖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三个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以所述上盖上表面的中线向两侧呈预设距离梯度设置。
[0014]优选的,所述盒体的各顶角处设置有第一装配孔,所述上盖的各顶角处设置有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孔与所述第二装配孔相匹配,以便于完成所述盒体与上盖的装配。
[0015]优选的,所述封装基底的所述第二基底部设置有第一导胶槽和第二导胶槽,所述第一导胶槽和所述第二导胶槽分别位于所述可调衰减器的两侧。
[0016]优选的,还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设置在第二腔体内,并与所述第一基底部和所述第二基底部抵接,所述第二挡板设置在第二腔体内,并与所述第三基底部和所述第二基底部抵接,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相对设置,形成容纳可调衰减器的安装槽,用于固定可调衰减器。
[0017]优选的,所述散热片的排列方式具体包括:
[0018]当预设梯度为正值时,所述散热片以所述上盖上表面的中线向两侧由密集变稀疏排列;
[0019]当预设梯度为零时,所述散热片在所述上盖呈均匀排列;
[0020]当预设梯度为负值,所述散热片以所述上盖上表面的中线向两侧由稀疏变密集排列。
[0021]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的波导光栅的输出端与可调衰减器的输入端采用紫外胶粘接耦合进行固定,节省了耦合所需要的光纤,使得本技术更加紧凑,封装体积更小,更加适用于器件的小型化。除此之外,波导光栅呈预设角度弯曲设置,可以有效地减少输入端漏光所造成的信号串扰,避免器件的光学性能指标变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的光路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的盒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的盒体与上盖装配俯视图;
[002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的封装基底结构示意
图;
[002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的第一导胶槽和第二导胶槽的位置分布示意图;
[002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的散热片的实际排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纵向”、“横向”、“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要求本专利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应当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光纤(1)、波导光栅(2)、可调衰减器(3)、输出光纤(4)和封装基底(5);所述输入光纤(1)、所述波导光栅(2)、所述可调衰减器(3)和所述输出光纤(4)依次耦合形成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的光路结构;所述可调衰减器(3)设置在封装基底(5)上;所述波导光栅(2)包括第一弯折部(21)和第二弯折部(22),所述第一弯折部(21)与所述第二弯折部(22)呈预设角度设置,所述第二弯折部(22)的输出端与所述可调衰减器(3)的输入端采用紫外胶粘接耦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角度大于等于30
°
,且所述预设角度小于等于120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盖(6)和盒体(7),所述光路结构设置在所述盒体(7)与所述上盖(6)形成的第一腔体内,所述上盖(6)与所述盒体(7)扣合组成封装所述光路结构的封装盒。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7)上设置第一开口(71)和第二开口(72),所述输入光纤(1)穿过所述第一开口(71)后,与所述盒体(7)内的所述波导光栅(2)耦合,所述输出光纤(4)穿过所述第二开口(72)与所述盒体(7)内的所述可调衰减器(3)耦合。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功率可调波分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基底(5)包括第一基底部(51)、第二基底部(52)和第三基底部(53),所述第一基底部(51)、所述第二基底部(52)与所述第三基底部(53)依次连接形成用于安装所述可调衰减器(3)的第二腔体,所述可调衰减器(3)设置在封装基底(5)的第二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晓辉,闵玉岚,张晋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