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99373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排水系统,包括:排水区;蓄水区,所述蓄水区位于所述排水区的下方,所述蓄水区位于地下;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至少部分位于地下以便所述排水管的外壁面与地下岩土接触,所述排水管包括管体和亲水部,所述管体具有多个排水孔,所述排水孔沿所述管体的径向贯穿所述管体,所述管体具有在其延伸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排水区相连,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蓄水区相连,所述亲水部贴合在所述管体的内壁面上,所述亲水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管体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亲水部由多孔材料制成以使得所述亲水部可吸附流体。因此,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排水系统具有可整体调节所在区域的水位和含水率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的优点。利用率的优点。利用率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水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排水
,具体涉及一种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与人均水资源拥有率较低,且水资源分配特点是在空间、时间上的分配不足,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水资源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在丰水期,地表或邻近地表的土壤中水分较多,在枯水期,地表或邻近地表的土壤中水分少,难以满足使用。为保障持水资源可持续性使用用,需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性,相关技术中,排水管主要采用:塑料管、钢管、排水褥垫、排水板、排水棱体等排水技术,这几种技术中的排水管都面临排水的同时传递泄露水分,不容易将水分保留等问题,在排水时只能将地表与土壤中的水尽快排空,对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无法在枯水期保持地下与土壤中的水位与水分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排水系统。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排水系统,包括:
[0005]排水区;
[0006]蓄水区,所述蓄水区位于所述排水区的下方,所述蓄水区位于地下;
[0007]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至少部分位于地下以便所述排水管的外壁面与地下岩土接触,所述排水管包括管体和亲水部,所述管体具有多个排水孔,所述排水孔沿所述管体的径向贯穿所述管体,所述管体具有在其延伸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排水区相连,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蓄水区相连,所述亲水部贴合在所述管体的内壁面上,所述亲水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管体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亲水部由多孔材料制成以使得所述亲水部可吸附流体。
[0008]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排水系统具有可整体调节所在区域的水位和含水率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的优点。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亲水部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为环形;
[0010]或者,所述亲水部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为块状;
[0011]或者,所述亲水部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为弧形。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亲水部包括在管体径向上相背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管体的内壁面贴合,所述第二壁面为凹面,所的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壁面在所述管体的轴向上的距离先增大或减小。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管体的内壁面的在所述管体的周向上的尺寸比为(0.4

0.6):1。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陶瓷管或塑料管,所述亲水部为海绵、棉麻和亲水橡胶、吸水树脂中的至少一者。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孔的直径大于等于0.5cm且小于等于2cm,所述管体的直径大于等于5cm且小于等于30cm。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倾斜设置,所述排水管的所述管体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的倾角大于等于20
°
且小于等于45
°
,所述亲水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倾斜设置的所述管体的内壁面上远离地表的一侧。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区位于地表或地下,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排水区的底部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预设距离。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部伸入所述蓄水区且与所述蓄水区的底部的距离小于等于1m。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区包括水库、地表蓄水池、地下蓄水池;
[0020]所述蓄水区包括地下蓄水池、地下水孔隙、地下河。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排水系统的示意图。
[0022]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排水管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排水系统100;
[0025]排水区1,蓄水区2,排水管3,管体31,排水孔32,第一端部33,第二端部34,亲水部35,第一壁面36,第二壁面37。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7]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排水系统100。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排水系统100包括排水区1、蓄水区2和排水管3。
[0028]蓄水区2位于排水区1的下方,蓄水区2位于地下。排水管3的至少部分位于地下以便排水管3的外壁面与地下岩土接触。排水管3包括管体31和亲水部35,管体31具有多个排水孔32,排水孔32沿管体31的径向贯穿管体31,管体31具有在其延伸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部33和第二端部34,第一端部33与排水区1相连,第二端部34与蓄水区2相连。亲水部35贴合在管体31的内壁面上,亲水部35的延伸方向与管体31的延伸方向一致,亲水部35由多孔材料制成以使得亲水部35可吸附流体。
[0029]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排水系统100通过设置与排水区1和蓄水区2相连的排水管3,管体1具有沿其径向贯穿管体31的排水孔32。由此,可使得在丰水期时,位于蓄水区2上方的排水区1水量(含水率)较高,排水管3的管体1可将排水区1内的水体运输至蓄水区2进行存储,且在排水过程中,一部分水体可从排水孔32流入排水区1和蓄水区2之间的土壤中,以便提高丰水期时蓄水区2以及排水区1和蓄水区2之间的土壤的水量(含水率)。
[0030]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排水系统100的排水管3包括由多孔材料制成以便可吸附流体亲水部35,因此,第二端部34与蓄水区2相连可使得与蓄水区2的水可被第二端部34内的亲水部35吸附,并由第二端部34内的亲水部35输送至整个管体31内壁面上的亲水部35,管
体31上的排水孔32使得亲水部35与管体31外土壤连通,以便土壤中的水分穿过排水孔32进入管体1内后可被亲水部35吸收。从而使得在枯水期时,即位于蓄水区2上方的排水区1以及邻近排水区1的土壤中的水流(含水率)较低时,第一端部33内的亲水部35的水可被水量(含水率)较低的排水区1以及邻近排水区1的土壤吸收,蓄水区2以及排水区1和蓄水区2土壤中被亲水部35吸收的水分可输送至排水区1处,从而提高枯水期时排水区1以及邻近排水区1的土壤的水量(含水率)。
[0031]也就是说,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排水系统100通过在排水区1和蓄水区2之间设置具有排水孔32和亲水部35的排水管3,使得地下水与(邻近)地表水可相互流动以便地下水位和含水率合理范围内,进而使得可提高丰水期时蓄水区2以及排水区1和蓄水区2之间的土壤的水量(含水率)、提高枯水期时排水区1以及邻近排水区1的土壤的水量(含水率)。相较于相关技术通过泵体排水和抽水,本申请的排水管成本低、在排水和反向输水时不消耗能源,可动态调节地下水位与整体含水率,以便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0032]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排水系统100具有可整体调节所在区域的水位和含水率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的优点。
[0033]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排水系统100包括排水区1、蓄水区2和排水管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区;蓄水区,所述蓄水区位于所述排水区的下方,所述蓄水区位于地下;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至少部分位于地下以便所述排水管的外壁面与地下岩土接触,所述排水管包括管体和亲水部,所述管体具有多个排水孔,所述排水孔沿所述管体的径向贯穿所述管体,所述管体具有在其延伸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排水区相连,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蓄水区相连,所述亲水部贴合在所述管体的内壁面上,所述亲水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管体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亲水部由多孔材料制成以使得所述亲水部可吸附流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部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为环形;或者,所述亲水部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为块状;或者,所述亲水部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为弧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部包括在管体径向上相背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管体的内壁面贴合,所述第二壁面为凹面,所的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壁面在所述管体的轴向上的距离先增大或减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管体的内壁面的在所述管体的周向上的尺寸比为(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娟荆铁亚赵文韬刘练波杨列魏宁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