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蜗壳进气的15MW超临界CO2轴流背压式透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9062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蜗壳进气的15MW超临界CO2轴流背压式透平,属于发电技术领域。解决的是超临界CO2透平发电技术尚未商业运行的问题。包括前轴承箱、气缸、压力平衡管、密封件、后轴承箱和转子,气缸的两端分别与前轴承箱、后轴承箱连接,转子安装在气缸内,转子两端分别与前轴承箱、后轴承箱连接,转子与气缸通过密封件实现密封,压力平衡管的两端均与气缸连通,气缸的后部设置有排气腔,气缸的前部设置有进气腔,所述进气腔为蜗壳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功率提高,结构巧妙和合理,便于商业运行。便于商业运行。便于商业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蜗壳进气的15MW超临界CO2轴流背压式透平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15MW超临界CO2轴流背压式透平,属于发电


技术介绍

[0002]根据市场形势导向判断,清洁能源发电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而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循环发电技术,因其效率高、成本低、洁净度高以及结构紧凑等优点而得到广泛认可,在多种发电领域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国内外超临界CO2透平发电技术处于试验阶段,且大多数的轴流背压式透平功率多为5MW

10MW,大功率机组尚未商业运行,因此,其正处于决策和布局的窗口期。
[0003]因此,亟需提出一种蜗壳进气的15MW超临界CO2轴流背压式透平,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研发解决的是超临界CO2透平发电技术尚未商业运行的问题。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技术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技术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技术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技术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蜗壳进气的15MW超临界CO2轴流背压式透平,包括前轴承箱、气缸、压力平衡管、密封件、后轴承箱和转子,气缸的两端分别与前轴承箱、后轴承箱连接,转子安装在气缸内,转子两端分别与前轴承箱、后轴承箱连接,转子与气缸通过密封件实现密封,压力平衡管的两端均与气缸连通,气缸的后部设置有排气腔,气缸的前部设置有进气腔,所述进气腔为蜗壳结构。
[0007]优选的:排气腔为内腔为圆台型。
[0008]优选的:叶片包括动叶片和静叶片,转子的中部安装有动叶,气缸的内侧安装有静叶,动叶与静叶交错布置。
[0009]优选的:叶片采用预扭装配式结构。
[0010]优选的:进气腔上设置有阀门,所述进气腔位于叶片的前方,排气腔位于叶片的后方,压力平衡管的前端设置在进气腔的前方,压力平衡管的后端设置在叶片的后方。
[0011]优选的:所述气缸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前轴承箱上与第一连接板对应位置设置有前连接板,后轴承箱上与第二连接板对应位置设置有后连接板,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前连接板、后连接板上均设置有连接孔,螺栓通过连接孔使第二连接板与后连接板连接、第一连接板与前连接板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前轴承箱的箱内设置有推力轴承和前轴承,转子的前端与前轴承连接,转子的前端凸起部与推力轴承连接,后轴承箱的箱内设置有后轴承,所述转子的后端与后轴承连接。
[0013]优选的:密封件为干气密封。
[0014]优选的:一种蜗壳进气的15MW超临界CO2轴流背压式透平适用于15MW大功率机组。
[0015]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功率提高,结构巧妙和合理,便于商业运行;
[0017]2、本技术叶片采用预扭装配式结构,与传统焊接隔板相比,装配式结构没有焊缝,避免焊接变形,更好地保证了通流精度;
[0018]3、本技术优化进、排气腔室型线,气动性能优越,将压损在合理范围内;
[0019]4、本技术阀门与气缸直连,省去导气管结构,气缸为切向蜗壳进气,最大限度减小了进气损失;
[0020]5、本技术采用高性能的轴端干气密封技术控制超临界CO2透平轴端泄漏;
[0021]6、本技术气缸与前后轴承箱连接采用推拉面把紧的方式,在保证能够支撑静子重量和传递轴向胀差的同时,又可以大大减小轴向尺寸;
[0022]7、本技术相比蒸汽工质具有密度大的特点,本技术为背压式透平,排气压力3.7Mpa,相同参数条件下超临界CO2透平体积更小,设备和厂房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一种蜗壳进气的15MW超临界CO2轴流背压式透平的剖视图;
[0024]图2为进气腔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气缸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滑销系统图;
[0027]图5为第一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第一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叶片示意图;
[0030]图8为阀门与气缸直连示意图;
[0031]图9为密封件结构示意图;
[0032]图10为进气腔截面示意图;
[0033]图11为动环结构示意图;
[0034]图中:1

前轴承箱,2

气缸,3

压力平衡管,4

密封件,5

后轴承箱,6

转子,11

前轴承,12

推力轴承,21

排气腔,22

进气腔,23

第一连接板,24

第二连接板,51

后轴承,41

轴套,42

动环,43

静环,44

推环,45

弹簧,46

弹簧座,47

密封圈,48

外环体,49

第一气封齿,410

内环体,411

端气封环,412

第二气封齿,4201

动压槽,4202

密封堰,4203

密封坝。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技术。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
[003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
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7]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

1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蜗壳进气的15MW超临界CO2轴流背压式透平,包括前轴承箱1、气缸2、压力平衡管3、密封件4、后轴承箱5和转子6,转子6中部位于气缸2内,转子6、气缸2的两端均分别与前轴承箱1、后轴承箱5连接,所述转子6上安装有两个密封件4,密封件4设置在气缸2的两端,压力平衡管3的两端均与气缸2连通,可平衡气缸2内两端压力,气缸2的后部设置有排气腔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蜗壳进气的15MW超临界CO2轴流背压式透平,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轴承箱(1)、气缸(2)、压力平衡管(3)、密封件(4)、后轴承箱(5)和转子(6),气缸(2)的两端分别与前轴承箱(1)、后轴承箱(5)连接,转子(6)安装在气缸(2)内,转子(6)两端分别与前轴承箱(1)、后轴承箱(5)连接,转子(6)与气缸(2)通过密封件(4)实现密封,压力平衡管(3)的两端均与气缸(2)连通,气缸(2)的后部设置有排气腔(21),气缸(2)的前部设置有进气腔(22),所述进气腔(22)为蜗壳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蜗壳进气的15MW超临界CO2轴流背压式透平,其特征在于:排气腔(21)为内腔为圆台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蜗壳进气的15MW超临界CO2轴流背压式透平,其特征在于:叶片包括动叶片和静叶片,转子(6)的中部安装有动叶,气缸(2)的内侧安装有静叶,动叶与静叶交错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蜗壳进气的15MW超临界CO2轴流背压式透平,其特征在于:叶片采用预扭装配式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蜗壳进气的15MW超临界CO2轴流背压式透平,其特征在于:进气腔(22)上设置有阀门,所述进气腔(22)位于叶片的前方,排气腔(21)位于叶片的后方,压力平衡管(3)的前端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阳徐殿吉徐鹏翁振宇郭庆丰杨一鸣吕天昊翟彦恺张健李佳鹏景禹淇
申请(专利权)人:哈电发电设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