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流构件、端盖组件、电池、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8351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流构件、端盖组件、电池、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包括:极柱连接部,用于与极柱连接固定;极耳连接部,用于与极耳连接固定;以及转接部,转接部连接于极柱连接部和极耳连接部之间,且转接部的宽度由极柱连接部至极耳连接部的方向呈递减过渡变化。由于转接部的宽度设计为由极柱连接部至极耳连接部的方向呈递减过渡变化,可以实现转接部的宽度逐渐收窄,由此可大大减少电芯侧面空间的占用量,在满足机械强度要求的前提下,集流构件的用材减少,降低制造成本;转接部的侧边缘会对极耳避让以预留出足够大的翻折空间,翻折后的内侧极耳不容易直接接触到转接部的侧边缘,进而可消除转接部的侧边缘上的毛刺等划伤或割裂极耳的风险。割裂极耳的风险。割裂极耳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流构件、端盖组件、电池、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集流构件、端盖组件、电池、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而影响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性能、续航能力等指标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电池的使用性能与可靠性。电池的主要构件包括端盖、集流构件和电芯等,其中集流构件用于连接端盖和电芯的极耳,以实现电流传导。
[0003]现有的集流构件中,转接部一般采用等宽结构设计,会存在如下不足:首先,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等宽结构的转接部会占用电芯内部侧边更多的空间,存在材料浪费,增加制造成本的缺点;其次,等宽结构的转接部的侧边缘高度过大,会对焊接翻折后的极耳产生拉扯损坏,且转接部的侧边缘上的毛刺等容易接触到内层极耳,进而产生划伤、割裂极耳的问题;最后,等宽结构的转接部还会对极耳向电芯的侧边缘方向压迫,造成极耳与集流构件的焊印位置在翻折后无法居中,进而造成受力不均,影响电芯安装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集流构件、端盖组件、电池、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制造成本高,极耳受伤损坏,受力不均导致结构稳定性差的问题。
[0005]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集流构件,其包括:
[0006]极柱连接部,用于与极柱连接固定;
[0007]极耳连接部,用于与极耳连接固定;以及
[0008]转接部,所述转接部连接于所述极柱连接部和所述极耳连接部之间,且所述转接部的宽度由所述极柱连接部至所述极耳连接部的方向呈递减过渡变化。
[0009]上述方案的集流构件中,由转接部分别与极柱连接部和极耳连接部组装构成,其中极柱连接部用于与极柱电性相连,极耳连接部用于与极耳电性相连,从而可实现电流由电芯向外部用电设备传输。由于转接部的宽度设计为由极柱连接部至极耳连接部的方向呈递减过渡变化,也即可以实现转接部的宽度逐渐收窄,由此可大大减少电芯侧面空间的占用量,在满足机械强度要求的前提下,集流构件的用材减少,利于降低制造成本;此外,正由于转接部的宽度呈逐渐收窄变化,转接部的侧边缘会对极耳避让以预留出足够大的翻折空间,更有利于极耳进行翻折加工,且翻折后的内侧极耳不容易直接接触到转接部的侧边缘,进而可消除转接部的侧边缘上的毛刺等划伤或割裂极耳的风险;此外,宽度收窄的转接部不会对极耳向电芯的侧边缘方向压迫,能够保证极耳与集流构件的焊印位置在翻折后处于居中,保证受力均匀,提高电芯安装结构稳定性和抗振动能力。
[0010]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接部的宽度方向的任意一侧向内凹设形成有减宽凹部,所述减宽凹部用于使所述转接部的宽度呈递减过渡变化。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接部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均向内凹设形成有减宽凹部,所述减宽凹部用于使所述转接部的宽度呈递减过渡变化。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减宽凹部呈对称结构或非对称结构设置。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接部包括相连接的宽度递减段和宽度一致段,所述极耳连接部包括过渡焊接部和极耳焊接部,所述过渡焊接部焊接设置于所述宽度一致段上且焊接位置居中;
[0015]所述极耳焊接部用于与电芯的极耳焊接,所述极耳焊接部翻折后处于所述电芯侧面的中部位置,且所述极耳焊接部与所述电芯的极耳的焊接位置居于所述电芯侧面的中部。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耳连接部还包括弯折部,所述极耳焊接部通过所述弯折部与所述过渡焊接部垂直或近似垂直连接,所述极耳焊接部朝远离所述转接部的外侧方向延伸;
[0017]所述过渡焊接部的厚度与所述极耳焊接部的厚度保持一致。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接部的内侧边缘部位设有用于保护电芯的极耳的第一保护结构和用于保护电芯的隔膜的第二保护结构。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接部上设置有加强筋。
[0020]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其包括:
[0021]端盖本体,所述端盖本体上间隔设置有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以及
[0022]如上所述的集流构件,所述集流构件设置为两个且分别为正极集流构件和负极集流构件,所述正极集流构件与所述正极极柱连接,所述负极集流构件与所述负极极柱连接。
[0023]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其包括:
[0024]电芯,所述电芯包括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
[0025]壳体,所述电芯装设于所述壳体内;以及
[0026]如上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端盖组件盖设于所述壳体的开口处,所述正极集流构件与所述正极极耳连接,所述负极集流构件与所述负极极耳连接。
[0027]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池。
[0028]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池模组。
附图说明
[0029]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图1为本申请中一实施例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图1中端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3为图2中正极集流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4]附图标记说明:
[0035]100、电池;10、电芯;11、极耳;20、端盖组件;21、端盖本体;22、正极极柱;23、负极极柱;30、正极集流构件;31、极柱连接部;32、极耳连接部;321、过渡焊接部;322、极耳焊接部;323、弯折部;33、转接部;331、减宽凹部;332、宽度递减段;333、宽度一致段;334、第一保护结构;335、第二保护结构;40、负极集流构件;50、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7]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提供一种电池100,其包括:端盖组件20、壳体(图中未示出)、电芯10和电解液。电芯10装设于壳体内,电芯10包括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端盖组件20盖设于壳体的开口处,正极集流构件30与正极极耳连接,负极集流构件40与负极极耳连接。
[0038]端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极柱连接部,用于与极柱连接固定;极耳连接部,用于与极耳连接固定;以及转接部,所述转接部连接于所述极柱连接部和所述极耳连接部之间,且所述转接部的宽度由所述极柱连接部至所述极耳连接部的方向呈递减过渡变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部的宽度方向的任意一侧向内凹设形成有减宽凹部,所述减宽凹部用于使所述转接部的宽度呈递减过渡变化。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部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均向内凹设形成有减宽凹部,所述减宽凹部用于使所述转接部的宽度呈递减过渡变化。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减宽凹部呈对称结构或非对称结构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部包括相连接的宽度递减段和宽度一致段,所述极耳连接部包括过渡焊接部和极耳焊接部,所述过渡焊接部焊接设置于所述宽度一致段上且焊接位置居中;所述极耳焊接部用于与电芯的极耳焊接,所述极耳焊接部翻折后处于所述电芯侧面的中部位置,且所述极耳焊接部与所述电芯的极耳的焊接位置居于所述电芯侧面的中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连接部还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烽郭琨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