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牵引车编队系统的滑板底盘跟随车,包括车架系统、动力系统、无人驾驶系统以及冷却系统,车架系统包括主车架和副车架;动力系统包括固定在主车架前端的氢燃料电堆和固定在主车架中部的供氢系统,以及中桥和后桥;无人驾驶系统包括设置在主车架中部的无人驾驶控制盒,以及与无人驾驶控制盒信号连接的双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天线车辆配备三组分体式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主车架前端的氢堆散热总成、设置在主车架中部的氢堆辅助散热总成以及设置在主车架尾部的主驱散热总成。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氢电混合动力,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跟换不同副车架以满足需求,同时安全性能高。能高。能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牵引车编队系统的滑板底盘跟随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氢能汽车以及电动汽车动力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牵引车编队系统的滑板底盘跟随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相关行业对汽车构造兼容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滑板底盘实现了汽车核心部件的高度集成,为汽车上部的座舱预留了更多空间;并且滑板底盘可以实现与更多车型的上车体直接匹配等功能。
[0003]随着节能减排的提出,汽车行业逐渐从传统内燃机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过渡,氢燃料汽车是一种以氢气作为能源的新能源汽车,由于其零排放无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但由于氢瓶体积较大,现有的滑板底盘缺少针对氢燃料和电池进行系统的布局,无法满足远距离的使用行驶要求。
[0004]现有滑板底盘主要针对乘用车进行布局,相比乘用车,商用车更需要满足在不同工作场景下,对不同种类的上装进行兼容。传统卡车冷却系统构造单一,兼容性差,无法满足不同场景下滑板底盘的冷却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牵引车编队系统的滑板底盘跟随车,对氢燃料电堆以及供氢系统进行系统化布局,改良了整车冷却系统,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跟换不同副车架以满足需求,配备无人驾驶系统,在牵引车编队系统中作为跟随车,接收前车信号,跟随头车行驶轨迹,完成运输任务。
[0006]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于牵引车编队系统的滑板底盘跟随车,包括车架系统、动力系统、无人驾驶系统以及冷却系统,车架系统包括主车架,主车架上可拆卸的设置有副车架;在主车架上方安装一体式副车架,根据不同上装需求,可自由调整副车架形式,满足不同使用场景。
[0007]动力系统包括固定在主车架前端的氢燃料电堆和固定在主车架中部的供氢系统,以及中桥和后桥;
[0008]无人驾驶系统包括设置在主车架中部的无人驾驶控制盒,以及与无人驾驶控制盒信号连接的双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天线;双目摄像头设置在主车架的前端,毫米波雷达设置在主车架的两侧和前后,天线设置在主车架的前端两侧;车架最前方安装双目摄像头,实现插队车辆识别以及车道线识别。车辆前方后方以及侧面安装毫米波雷达,实现电子围栏。车架前方安装天线,通过接手头车刹车、油门、转向,GPS信息,实现无人跟随功能。
[0009]车辆配备三组分体式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主车架前端的氢堆散热总成、设置在主车架中部的氢堆辅助散热总成以及设置在主车架尾部的主驱散热总成。
[0010]进一步地,氢堆散热总成包括第一散热风扇,第一散热风扇的出水口通过第一水管连接有氢燃料电堆的进水口,氢燃料电堆的出水口通过第二水管连接有第一散热风扇的
进水口,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分别通过水管连接有膨胀水箱。
[0011]进一步地,氢堆辅助散热总成包括第二散热风扇,第二散热风扇的出水口通过第三水管连接有第一水泵的进水口,第一水泵的出水口连接有氢燃料电堆的进水口,氢燃料电堆的出水口连接有DCL(直流低压转换器)的进水口,DCL的出水口连接有第二散热风扇的进水口,第二散热风扇的补水口连接有第二膨胀水箱,第二膨胀水箱还连接有第三水管。
[0012]进一步地,主驱散热总成包括第三散热风扇,第三散热风扇的出水口通过第四水管连接有第二水泵的进水口,第二水泵的出水口分别连接有后桥的散热进水口和PDU(智能集成辅助控制器)的进水口,PDU的出水口连接有中桥的散热进水口,中桥的散热出水口和后桥的散热出水口分别与第三散热风扇的进水口连接,第三散热风扇的补水口与第三膨胀水箱连接,第三膨胀水箱还与第四水管连接。
[0013]进一步地,供氢系统包括一组氢瓶,氢瓶通过气瓶扎带倒挂于主车架的底部。
[0014]进一步地,主车架上还设置有对跟随车进行供能的电池包,电池包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充电插口,确保该车辆具备氢能发电和电池充电两种能量补充方式。
[0015]进一步地,中桥和后桥为集成式电驱桥,中桥为单电机,后桥为双电机。
[0016]进一步地,副车架通过U型螺栓与主车架连接。
[0017]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8]1、通过安装双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感知系统,实现插队车辆识别、电子围栏等功能,提高安全冗余。
[0019]2、供氢系统采用下挂式,节省底盘布置空间,降低整车重心,提高了整车安全性。
[0020]3、车架形式采用副车架配合主车架形式,副车架采用一体式可更换形式,在不同的使用场合,仅需要更换不同副车架即可满足使用要求,提高了无人托盘的适用范围。
[0021]4、使用三套分体式水冷进行散热,提高了整车散热水平,每套系统独立运作,提高了车辆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主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副车架与主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副车架与主车架的连接示意图;
[0026]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氢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氢瓶的连接示意图;
[0028]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氢堆散热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氢堆辅助散热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主驱散热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通过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0032]如图1
‑
图3所示的种基于牵引车编队系统的滑板底盘跟随车,包括车架系统、动力
系统、无人驾驶系统以及冷却系统,车架系统包括主车架1,主车架1上可拆卸的设置有副车架2;在主车架上方安装一体式副车架,根据不同上装需求,可自由调整副车架形式,满足不同使用场景。副车架2通过U型螺栓17与主车架1连接,参见图4。
[0033]动力系统包括固定在主车架1前端的氢燃料电堆3和固定在主车架1中部的供氢系统4,以及中桥12和后桥13;中桥12和后桥13为集成式电驱桥,中桥12为单电机,后桥13为双电机。如图5所示,供氢系统4包括一组氢瓶15;如图6所示,氢瓶15通过气瓶扎带16倒挂于主车架1的底部。主车架1上还设置有对跟随车进行供能的电池包5,电池包5上设置有2个充电插口,确保该车辆具备氢能发电和电池充电两种能量补充方式。
[0034]无人驾驶系统包括设置在主车架1中部的无人驾驶控制盒9,以及与无人驾驶控制盒9信号连接的双目摄像头6、毫米波雷达7和天线8,其中双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以及天线能够达到所述作用即可,双目摄像头可选择易鼎丰EVPT双目摄像头模组,毫米波雷达可选择易鼎丰408
‑
21前向毫米波雷达和易鼎丰308
‑
21侧向毫米波雷达,天线可选择易鼎丰INS/EVPT接收天线;双目摄像头6设置在主车架1的前端,毫米波雷达7设置在主车架1的两侧和前后,天线设置在主车架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牵引车编队系统的滑板底盘跟随车,包括车架系统、动力系统、无人驾驶系统以及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系统包括主车架(1),所述主车架(1)上可拆卸的设置有副车架(2);所述动力系统包括固定在所述主车架(1)前端的氢燃料电堆(3)和固定在所述主车架(1)中部的供氢系统(4),以及中桥(12)和后桥(13);所述无人驾驶系统包括设置在主车架(1)中部的无人驾驶控制盒(9),以及与所述无人驾驶控制盒(9)信号连接的双目摄像头(6)、毫米波雷达(7)和天线(8);所述双目摄像头(6)设置在主车架(1)的前端,所述毫米波雷达(7)设置在主车架(1)的两侧和前后,所述天线设置在主车架(1)的前端两侧;所述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主车架(1)前端的氢堆散热总成(10)、设置在主车架(1)中部的氢堆辅助散热总成(11)以及设置在主车架(1)尾部的主驱散热总成(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牵引车编队系统的滑板底盘跟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氢堆散热总成(10)包括第一散热风扇(10
‑
1),所述第一散热风扇(10
‑
1)的出水口通过第一水管(10
‑4‑
1)连接有氢燃料电堆(3)的进水口,所述氢燃料电堆(3)的出水口通过第二水管(10
‑4‑
2)连接有所述第一散热风扇(10
‑
1)的进水口,所述第一水管(10
‑4‑
1)和第二水管(10
‑4‑
2)分别通过水管连接有膨胀水箱(10
‑
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牵引车编队系统的滑板底盘跟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氢堆辅助散热总成(11)包括第二散热风扇(11
‑
1),所述第二散热风扇(11
‑
1)的出水口通过第三水管(11
‑
6)连接有第一水泵(11
‑
2)的进水口,所述第一水泵(11
‑
2)的出水口连接有氢燃料电堆(3)的进水口,所述氢燃料电堆(3)的出水口连接有DCL(11
‑
4)的进水口,所述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超,陈子尧,薛正成,曾庆华,郭原池,侯冬,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司凯奇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