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8055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维持湿地性能并提高噪音性能和制动性能的轮胎。胎面部(2)包括:内侧胎面端Ti、外侧胎面端To、周向槽(3)和陆地部(4)。周向槽(3)包括内侧胎肩周向槽(5)和外侧胎肩周向槽(6)。陆地部(4)包括内侧胎肩陆地部(10)和外侧胎肩陆地部(11)。在内侧胎肩陆地部(10)上设置有内侧胎肩横槽(35)和内侧胎肩刀槽花纹(36)。在外侧胎肩陆地部(11)上设置有外侧胎肩横槽(41)和外侧胎肩刀槽花纹(42)。外侧胎肩刀槽花纹(42)在两侧的刀槽花纹边缘分别由倒角部(43)形成。倒角部(43)从中断端(42a)侧朝向外侧胎肩周向槽(6)侧,倒角宽度变大。倒角宽度变大。倒角宽度变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胎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轮胎。

技术介绍

[0002]下述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充气轮胎,其胎面表面包括多个倾斜槽和由所述倾斜槽形成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花纹块。此外,所述充气轮胎通过刀槽花纹将所述花纹块划分为3个以上的花纹块小片的组,由此不损害湿地性能而可期待改善耐偏磨耗性能和乘坐稳定性。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

20602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然而,近年来的轮胎要求兼顾降低车外噪音和提高制动性能,特别是在欧洲该倾向很明显。
[0008]另一方面,为了降低车外噪音,降低胎面部的槽的容积是有效的,这也被认为对制动性能的提高有效。然而,当降低胎面部的槽的容积时,湿地性能有变差的风险。
[0009]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轮胎,其维持湿地性能,并提高噪音性能和制动性能。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1]本专利技术为一种轮胎,具有在车辆上安装的方向被指定的胎面部,所述胎面部包括:在车辆上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在车辆上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在所述内侧胎面端与所述外侧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条周向槽、以及被所述周向槽划分的多个陆地部,所述多个周向槽包括配置在最靠近所述内侧胎面端侧的内侧胎肩周向槽和配置在最靠近所述外侧胎面端侧的外侧胎肩周向槽,所述多个陆地部包括:配置在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槽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内侧胎肩陆地部、和配置在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槽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外侧胎肩陆地部,在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上设置有多个内侧胎肩横槽和多个内侧胎肩刀槽花纹,所述内侧胎肩横槽从位于内侧胎面端和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槽之间的内端延伸至超过所述内侧胎面端的位置;所述内侧胎肩刀槽花纹从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槽延伸至超过所述内侧胎面端的位置,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上设置有多个外侧胎肩横槽和多个外侧胎肩刀槽花纹,所述外侧胎肩横槽从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槽延伸至超过所述外侧胎面端的位置,所述外侧胎肩刀槽花纹从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槽延伸,且在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槽与所述外侧胎面端之间具有中断端,所述外侧胎肩刀槽花纹在两侧的刀槽花纹边缘分别由倒角部形成,所述倒角部从所述中断端侧朝向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槽侧,倒角宽度变大。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所述外侧胎肩刀槽花纹的轮胎轴向的长度优选为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宽度的40%~60%。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所述外侧胎肩横槽包括槽底局部隆起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轮胎轴向的长度优选为小于所述外侧胎肩刀槽花纹的轮胎轴向长度。
[0014]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所述多个陆地部包括经由所述内侧周向槽与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相邻的内侧中央陆地部,在所述内侧中央陆地部上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完全贯穿所述内侧中央陆地部的多个内侧中央刀槽花纹,从所述内侧中央刀槽花纹的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槽侧的端部到所述内侧胎肩刀槽花纹的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槽侧的的端部的轮胎周向距离,为所述内侧胎肩刀槽花纹的轮胎周向的1节距长度的10%以下。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所述内侧胎肩横槽的所述内端至所述内侧中央刀槽花纹的所述端部的轮胎周向距离,优选为所述内侧胎肩横槽的轮胎周向1节距长度的30%~50%。
[0016]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所述多个陆地部包括经由所述外侧周向槽与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相邻的外侧中央陆地部,在所述外侧中央陆地部上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完全贯穿所述外侧中央陆地部的多个外侧中央刀槽花纹,从所述外侧中央刀槽花纹的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槽侧的端部到所述外侧胎肩刀槽花纹的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槽侧的的端部的轮胎周向距离为所述外侧胎肩刀槽花纹的轮胎周向的1节距长度的10%以下。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所述外侧胎肩横槽的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槽侧的端部至所述外侧中央刀槽花纹的所述端部的轮胎周向距离优选为所述外侧胎肩横槽的轮胎周向1节距长度的30%~50%。
[0018]专利技术效果
[0019]本专利技术的轮胎通过采用上述的构成,能够维持湿地性能,并提高噪音性能和制动性能。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0021]图2是图1的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0022]图3是图1的外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0023]图4是图3的外侧胎肩刀槽花纹的放大图。
[0024]图5是图3的A

A线剖面图。
[0025]图6是图2的B

B线剖面图。
[0026]图7是图3的C

C线剖面图。
[0027]图8是图3的D

D线剖面图。
[0028]图9是图1的内侧中央陆地部、外侧中央陆地部和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0029]图10是图9的E

E线剖面图。
[0030]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0031]图12是比较例的轮胎的外侧胎肩陆地部的展开图。
[0032]标记说明
[0033]2胎面部
[0034]3周向槽
[0035]4陆地部
[0036]5内侧胎肩周向槽
[0037]6外侧胎肩周向槽
[0038]10内侧胎肩陆地部
[0039]11外侧胎肩陆地部
[0040]35内侧胎肩横槽
[0041]36内侧胎肩刀槽花纹
[0042]36a内端
[0043]41外侧胎肩横槽
[0044]42外侧胎肩刀槽花纹
[0045]42a中断端
[0046]43倒角部
[0047]Ti内侧胎面端
[0048]To外侧胎面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49]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优选作为例如乘用车的充气轮胎使用。但是,在本专利技术中,并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也可应用于载重用的充气轮胎、轮胎内部没有填充加压的空气的非充气式轮胎。
[0050]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轮胎1具有在车辆上安装的方向被指定的胎面部2。胎面部2包括轮胎1安装在车辆上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Ti和安装在车辆上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To。在车辆上安装的方向在例如胎侧部(省略图示)上用文字或标记表示。
[0051]内侧胎面端Ti和外侧胎面端To分别相当于,在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负荷、以外倾角0
°
与平面地面接触时,最靠近轮胎轴向外侧的接地位置。
[0052]所述“正规状态”是指,对于各种规格规定的充气轮胎,在轮胎组装在正常轮辋上、且以正规内压充气并且无负荷的状态。对于各种规格没有规定的轮胎、非充气式的轮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胎,具有在车辆上安装的方向被指定的胎面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部包括:在车辆上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在车辆上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在所述内侧胎面端与所述外侧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条周向槽、以及被所述周向槽划分的多个陆地部,所述多个周向槽包括配置在最靠近所述内侧胎面端侧的内侧胎肩周向槽和配置在最靠近所述外侧胎面端侧的外侧胎肩周向槽,所述多个陆地部包括:配置在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槽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内侧胎肩陆地部、和配置在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槽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外侧胎肩陆地部,在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中设置有多个内侧胎肩横槽和多个内侧胎肩刀槽花纹,所述内侧胎肩横槽从位于所述内侧胎面端和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槽之间的内端延伸至超过所述内侧胎面端的位置,所述内侧胎肩刀槽花纹从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槽延伸至超过所述内侧胎面端的位置,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上设置有多个外侧胎肩横槽和多个外侧胎肩刀槽花纹,所述外侧胎肩横槽从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槽延伸至超过所述外侧胎面端的位置,所述外侧胎肩刀槽花纹从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槽延伸,且在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槽与所述外侧胎面端之间具有中断端,所述外侧胎肩刀槽花纹在两侧的刀槽花纹边缘分别由倒角部形成,所述倒角部从所述中断端侧朝向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槽侧,倒角宽度变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胎肩刀槽花纹的轮胎轴向的长度为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宽度的40%~60%。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手优人池田亮太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