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花绒寄甲高效繁育装置,该装置包括繁育管和繁育盒两部分,繁育管包括管本体,固定环,支撑柱,底座;繁育盒包括盒顶盖,盒体,分隔板,透气孔,盒底盖。通过利用密闭的繁育盒以及盒中限制繁育寄主活动的繁育管,显著增强花绒寄甲幼虫对寄主的寄生能力,达到高效繁育花绒寄甲的目的。本装置显著提升花绒寄甲对繁育寄主的寄生率以及单个寄主上的繁育数量,增加繁育效率,进一步降低繁育成本,可应用于花绒寄甲的大规模繁育生产。可应用于花绒寄甲的大规模繁育生产。可应用于花绒寄甲的大规模繁育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花绒寄甲高效繁育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生物防治
,具体涉及一种花绒寄甲繁育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森林病虫害严重制约和威胁着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巩固和发展,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目前,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和危害以蛀干害虫首屈一指,蛀干害虫的隐蔽性导致常规防治手段难以发挥其作用,在保护环境和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做到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保证森林健康生长,生物防治是首选和最佳选择。利用以天敌昆虫花绒寄甲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成功的解决了严重危害我国森林健康的重大病虫害问题,其中包括危害“三北”防护林的光肩星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病的松褐天牛以及严重危害以栎树为主的天然阔叶林的栗山天牛等。
[0003]目前,花绒寄甲的繁育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人工接种:收集花绒寄甲卵卡,在卵孵化后,利用毛笔将初孵的花绒寄甲幼虫依次接种于繁育寄主腹节处,再将带有花绒寄甲幼虫的繁育寄主置于透明的指形管中,使用棉球塞紧管口,装于塑料饲养盒中放置在适合的条件下培养。一类为人工饲料:具体参见申请号为CN201610321127.2、CN201210474799.9的中国专利申请,主要是根据花绒寄甲幼虫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成分,配置人工饲料饲养花绒寄甲幼虫。另一类为设备辅助:具体参见申请号为CN201410367163.3的中国专利申请,主要描述为花绒寄甲繁殖盒,繁殖盒由盒体、载卵板、盒盖组成,颜色均为黑色;繁殖盒的盒体内部为网格状,载卵板置于盒内的网格上方;载卵板具有小孔;盒盖具有透气孔。大麦虫或黄粉虫蛹要置于繁殖盒网格内,将放有花绒寄甲卵卡的载卵板置于网格上,盖上繁殖盒盖。盒体的网格适合单头替代寄主的大小,载卵板具有均匀分布的孔且能保证花绒寄甲幼虫顺利通过;盒盖具有透气孔,且不允许花绒寄甲幼虫通过。
[0004]上述三种技术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人工接种,耗时费力,人工成本较高,毛笔每次只能蘸取单头或数头花绒寄甲幼虫,单头寄主就需要数次接种动作,另外,寄主在指形管中拥有较大的活动空间,由于繁育寄主对花绒寄甲寄生行为的抗拒,通过扭动躯体造成花绒寄甲幼虫脱落,导致寄生效果不够理想,繁育率低。人工饲料,专业技术要求较高,部分饲料成分获取较难,而且目前相关饲料配方及饲养方法尚未成熟,生产的花绒寄甲品质良莠不齐,花绒寄甲幼虫在人工饲料上取食的成活率较低,成虫产卵量不高。利用花绒寄甲能够自主搜寻寄主的特性,将孵化的花绒寄甲幼虫与繁育寄主放置在同一个密闭的空间内,任其自主寻找寄主并完成寄生,该方法在接种步骤上十分简化,易操作。但同样是由于繁育寄主活动空间比较大,寄主易对花绒寄甲的寄生产生抗拒,进而导致寄生率较低,繁育效果不够理想。
[0005]因此,需要研制可用于花绒寄甲高效繁育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鉴于现有繁育方法普遍存在的因寄主活动空间过大,繁育寄主易产生抵抗花绒寄
甲寄生的行为,进而导致花绒寄甲寄生率较低、繁育效果不够理想,本技术提出一种花绒寄甲繁育装置,可达到高效繁育花绒寄甲的目的。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
[0008]一种花绒寄甲高效繁育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盒顶盖、盒体、盒底盖,其特征在于:
[0009]进一步包括繁育管,繁育管为花绒寄甲繁育寄主的承载装置,由管本体、支撑柱以及底座组成,所述管本体位于所述繁育管的上部,所述支撑柱以及所述底座位于所述繁育管的下部;
[0010]所述支撑柱之间或/和底座中央均呈镂空结构,使得花绒寄甲初孵幼虫能够通过所述镂空部位搜寻到寄主并完成寄生,同时花绒寄甲老熟幼虫可通过所述镂空结构从繁育管上迁移至所述盒底盖中化蛹;
[0011]所述盒体的侧壁上设有透气孔,其规格大小不允许花绒寄甲幼虫通过。
[0012]优选地还包括分隔板,其固定或可拆卸设置在所述盒体内部,所述分隔板形成分割网格,所述繁育管可移动地安装固定在分隔网格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数量为二至八根,优选设置为四根,形成倒置扁四棱锥结构;所述相邻支撑柱、所述管本体与所述底座一体制造。
[0014]进一步地,所述管本体横截面为椭圆形,椭圆形的尺寸根据寄主体型来确定,保证寄主置于繁育管内无法自由活动又不产生损伤。
[0015]进一步地,所述盒体四周侧壁设置所述透气孔,所述透气孔的形状为圆形,圆形孔径大小不允许花绒寄甲幼虫通过;优选地,所述透气孔均匀设置在所述盒体的四周。
[0016]进一步地,所述分割网格根据所述繁育管大小确定,所述繁育管大小由寄主体型大小确定,所述装置配备有一个以上的分隔板。
[0017]进一步地,所述盒顶盖、所述盒底盖、所述盒体与所述分隔板可拆卸连接,便于收集花绒寄甲成虫与清洗盒体,所述盒顶盖与盒底盖尺寸相同,可相互替换。
[0018]进一步地所述繁育管上端设置可拆卸或一体成形的固定环,所述繁育管通过所述固定环卡接在所述分隔板形成的网格上方,通过固定环和分隔网格配合限制繁育管在繁育盒体内相对运动。优选地,所述固定环为所述繁育管上端四周部分或全周向外的凸起结构,所述网格上设有与其相配合的凹台结构,通过该凹台结构与固定环配合实现繁育管卡接固定。
[0019]通过利用密闭的繁育盒以及盒中限制繁育寄主活动的繁育管,显著增强花绒寄甲幼虫对寄主的寄生能力,达到高效繁育花绒寄甲的目的。本技术的装置能够显著提升花绒寄甲对繁育寄主的寄生率以及单个寄主上的繁育数量,增加繁育效率,进一步降低繁育成本,可应用于花绒寄甲大规模的繁育生产。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繁育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繁育盒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繁育管插入繁育盒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1
‑
管本体,2
‑
固定环,3
‑
支撑柱,4
‑
底座,5
‑
盒顶盖,6
‑
盒体,7
‑
分隔板,8
‑
透气孔,9
‑
盒底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花绒寄甲繁育装置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通过对花绒寄甲繁育装置结构的描述以及使用方法的描述,以期对本专利技术有更好的理解,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实施例
[0025]繁育管(图1)包括管本体1,管体顶部外侧具有固定环2;管体上部呈扁圆柱状,上部也可以选择其他适合的形状;管体下部呈倒置扁四棱锥状,由四根支撑柱3连接管体与底座4,当然管体下部也可以选择其他支撑柱形状,比如圆形等,支撑柱的数量可以根据支撑柱之间的距离选择2
‑
8根,优选3
‑
8根,最优选为4根,相邻支撑柱3之间形成镂空结构,底座4中央也呈镂空结构。繁育管是根据繁育寄主的外形与尺寸设计制作,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花绒寄甲高效繁育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盒顶盖(5)、盒体(6)、盒底盖(9),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繁育管,所述繁育管为花绒寄甲繁育寄主的承载装置,由管本体(1)、支撑柱(3)以及底座(4)组成,所述管本体(1)位于所述繁育管的上部,所述支撑柱(3)以及所述底座(4)位于所述繁育管的下部;所述支撑柱(3)之间和/或底座(4)中央均呈镂空结构,使得花绒寄甲初孵幼虫能够通过所述镂空结构搜寻到寄主并完成寄生,同时花绒寄甲老熟幼虫可通过所述镂空结构从繁育管上迁移至所述盒底盖(9)中化蛹;所述盒体的侧壁上设有透气孔(8),其规格大小不允许花绒寄甲幼虫通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花绒寄甲高效繁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隔板(7),所述分隔板(7)固定或可拆卸设置在所述盒体(6)内部,所述分隔板(7)形成分割网格,所述繁育管可移动地安装固定在分隔网格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花绒寄甲高效繁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3)数量为二至八根;所述支撑柱(3)、所述管本体(1)与所述底座(4)一体制造。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花绒寄甲高效繁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3)数量为四根,形成倒置扁四棱锥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花绒寄甲高效繁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本体(1)横截面为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艺,王少博,韩孟娇,张彦龙,杨忠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