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外墙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及安装方法,所述安装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一对,第一连接件沿所述装饰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位于所述固定龙骨的上下侧,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一对第一连接件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为局部圆弧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两端,并且,分别连接于固定龙骨和装饰板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二凸起部和衔接段,第二凸起部的数量至少一对,相邻第二凸起部之间设置有衔接段,第二连接部设置于第二连接件的两端;第二连接部分别固定于相邻装饰板,并且,所述衔接段抵接于所述装饰板的内侧面。板的内侧面。板的内侧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外墙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及安装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
,涉及一种建筑外墙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及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建筑工程中,高层建筑是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建筑。
[0003]高层建筑因收到风振效应影响,经常会发生轻微晃动导致外墙装饰板震动。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震动积累会导致外墙装饰连接处断裂,给人们带来财产损失,严重发生高空坠物而发生砸伤事故。
[0004]因此,亟需设置一种建筑外墙装饰板的安装结构,保证外墙装饰板连接的可靠性,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部分技术问题,提供的一种建筑外墙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及安装方法,其结构合理,施工便捷,由硬质橡胶材料制成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能够在保证装饰板固定可靠的同时,吸收装饰板的振动,避免装饰板的断裂,提升建筑工程外饰面的使用效果。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外墙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安装结构设置于建筑物外墙与装饰板之间,其一端连接于设置在建筑物外墙的固定龙骨,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装饰板的内侧面;所述安装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一对,第一连接件沿所述装饰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位于所述固定龙骨的上下侧,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一对第一连接件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为局部圆弧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两端,并且,分别连接于固定龙骨和装饰板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二凸起部和衔接段,所述第二凸起部的数量至少一对,相邻第二凸起部之间设置有衔接段,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固定于相邻装饰板,并且,所述衔接段抵接于所述装饰板的内侧面。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部为1/4圆弧段,对应圆弧段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高度。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起部为1/2圆弧段,对应圆弧段的半径为10
‑
30mm。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厚度。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在所述装饰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由硬质的橡胶材料制成,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长度小于或等于设置在固定龙骨上下侧的第一连接件的第一凸起部所合围的竖向长度。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结构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设置于固定龙骨上下侧的第一连接件的第一连接部,并且,所述第三连接件与一对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卡接组件,所述卡接组件包覆于所述固定龙骨的外侧。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一体成型,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厚度。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连接部的内侧面,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一体成型,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厚度是第一连接件厚度的1/3。
[0015]此外,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建筑外墙装饰板的安装方法,其使用上面所述的安装结构,包括:步骤一,将第一连接件的一个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固定龙骨,将第一连接件的另一个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装饰板的侧面,以完成位于固定龙骨上侧的装饰板的安装;步骤二,重复步骤一,安装位于固定龙骨下侧的装饰板;步骤三,将第二连接件设置于相邻装饰板的侧面,并且,所述衔接段抵接于相邻装饰板的交接处。
[0016]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外墙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及安装方法,其结构合理,施工便捷,由硬质橡胶材料制成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能够在保证装饰板固定可靠的同时,吸收装饰板的振动,避免装饰板的断裂,提升建筑工程外饰面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17]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建筑外墙装饰板的安装结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三维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三维立体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安装结构设置于相邻装饰板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建筑外墙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9是图8中B处的局部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三连接件与一对第一连接件形成的组件的示意图;图11是图10对应组件的三维立体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建筑外墙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再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3是图1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图12中所述安装结构的示意图;图15是图12中安装结构的三维示意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建筑外墙装饰板的安装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图1至图16是本申请所述一种建筑外墙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及安装方法的相关示意图,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19]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专利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及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0020]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建筑外墙装饰板的安装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本专利技术所述建筑外墙装饰板的安装结构40设置于建筑物外墙10与装饰板20之间,其一端连接于设置在建筑物外墙10的固定龙骨30,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装饰板20的内侧面;所述安装结构40包括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41的数量为一对,第一连接件41沿所述装饰板20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位于所述固定龙骨30的上下侧,所述第二连接件42设置于一对第一连接件41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41包括第一连接部41a和第一凸起部41b,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一凸起部41b为局部圆弧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41a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部41b的两端,并且,分别连接于固定龙骨30和装饰板20之间。
[0022]所述第二连接件42包括第二连接部42a、第二凸起部42b和衔接段42c,如图5及图6所示,所述第二凸起部42b的数量至少一对,相邻第二凸起部42b之间设置有衔接段42c,所述第二连接部42a设置于所述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外墙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安装结构(40)设置于建筑物外墙(10)与装饰板(20)之间,其一端连接于设置在建筑物外墙(10)的固定龙骨(30),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装饰板(20)的内侧面;所述安装结构(40)包括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所述第一连接件(41)的数量为一对,第一连接件(41)沿所述装饰板(20)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位于所述固定龙骨(30)的上下侧,所述第二连接件(42)设置于一对第一连接件(41)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41)包括第一连接部(41a)和第一凸起部(41b),所述第一凸起部(41b)为局部圆弧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41a)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部(41b)的两端,并且,分别连接于固定龙骨(30)和装饰板(20)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件(42)包括第二连接部(42a)、第二凸起部(42b)和衔接段(42c),所述第二凸起部(42b)的数量至少一对,相邻第二凸起部(42b)之间设置有衔接段(42c),所述第二连接部(42a)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42)的两端;所述第二连接部(42a)分别固定于相邻装饰板(20),并且,所述衔接段(42c)抵接于所述装饰板(20)的内侧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外墙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41b)为1/4圆弧段,对应圆弧段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凸起部(42b)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外墙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部(42b)为1/2圆弧段,对应圆弧段的半径为10
‑
30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外墙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41b)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凸起部(42b)的厚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外墙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件(41)与第二连接件(42)在所述装饰板(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洪刚,吕善勇,庄小杰,崔婧瑞,赵艳波,周刚,苏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