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组件和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5405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门组件和汽车。车门组件包括车门主体、固定玻璃和活动玻璃;车门主体上设有上下相邻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位于第二通孔的上方,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贯穿车门主体;固定玻璃与车门主体连接,且用于封闭第一通孔;活动玻璃用于封闭第二通孔,车门主体内设有面向第二通孔的U型槽,活动玻璃插入U型槽中,且与车门主体活动配合。该车门组件在保证较大的车辆可视面积的同时,有效减轻活动玻璃驱动器的负担,可以应用于对视野范围要求较高的货车或卡车。并且直接在车门主体内设置面向第二通孔的U型槽,不需要设置其他的滑动配合框架,简化了车门组件的安装工艺,节约了车门组件的成本。节约了车门组件的成本。节约了车门组件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门组件和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特别是涉及车门组件和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驾驶乘用车的方式实现出行游玩,以及越来越多的物品通过货车或卡车等运输方式实现快速的物流运输。
[0003]目前国内主流的重卡驾驶室的结构与乘用车驾驶室的结构相差较大,驾驶员视野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由于重卡驾驶室相较乘用车驾驶室高出许多,重卡驾驶室中的驾驶员看到视野较大较广,但难以看到与其较近的地面处的视野。
[0004]重卡驾驶室周围的视野盲区长期被认为是造成行人和骑行者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副驾侧的视野盲区会严重影响驾驶安全,虽然通过后视镜、补盲镜、摄像头等装置可以获得间接视野,但间接视野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成像失真、清晰度差等局限性,并且驾驶员对间接视野的反应要比直接视野慢,都可能会导致驾驶员观察不到位。
[0005]为了获得较为广阔的直接视野,一般在车门上设置较大的车窗玻璃面积,这无疑给车窗驱动器造成巨大的负担,降低了车窗驱动器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重型汽车车窗玻璃笨重的问题,提供一种车门组件和汽车。
[0007]一种车门组件,包括:
[0008]车门主体,所述车门主体上设有上下相邻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均贯穿所述车门主体;
[0009]固定玻璃,所述固定玻璃与所述车门主体连接,且用于封闭所述第一通孔;
[0010]活动玻璃,所述活动玻璃用于封闭所述第二通孔,所述车门主体内设有面向所述第二通孔的U型槽,所述活动玻璃插入所述U型槽中,且与所述车门主体活动配合。
[0011]上述的车门组件,通过在车门主体上设置上下相邻的固定玻璃和活动玻璃,在保证较大的车辆可视面积的同时,有效减小了活动玻璃的重量,进而减轻活动玻璃驱动器的负担,可以应用于对视野范围要求较高的货车或卡车。并且,直接在车门主体内设置面向第二通孔的U型槽,使得活动玻璃能够插入U型槽中与车门主体活动配合,不需要设置其他的滑动配合框架,简化了车门组件的安装工艺,节约了车门组件的成本。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门主体包括重叠连接的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所述固定玻璃位于所述车门外板远离所述车门内板的一侧,所述固定玻璃与所述车门外板之间设有密封胶。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门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条,所述车门外板上围绕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设有第一翻边,所述车门内板上围绕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一密封条内设有围绕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重叠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中。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门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条,所述第二密封条设置在所述固定玻璃与所述车门外板之间,且位于所述密封胶远离所述第一翻边的一侧。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玻璃上设有不透光层,所述不透光层沿所述固定玻璃的周向设置,所述不透光层用于遮挡所述固定玻璃上与所述车门外板重叠设置的部分。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门外板与所述车门内板之间设有导轨,所述导轨沿所述第二通孔的部分周向设置,所述导轨内设有所述U型槽,所述活动玻璃插入所述U型槽中,且与所述导轨活动配合。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U型槽内设有导向条,所述导向条内设有第二凹槽,所述活动玻璃插入所述第二凹槽,且与所述导向条活动配合。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条上设有第一唇边和第二唇边,所述活动玻璃上设有相对设置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第一唇边与所述外表面抵接,所述第二唇边与所述内表面抵接;
[0019]和/或,所述车门外板上围绕所述第二通孔的边缘设有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导轨的第一侧壁重叠设置,所述车门内板上围绕所述第二通孔边缘设有第四翻边,所述第四翻边与所述导轨的第二侧壁重叠设置,所述导轨的第一侧壁和所述导轨的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导向条的第三侧壁顶部设有第三唇边,所述第三唇边向靠近所述车门外板的方向翻折,且与所述车门外板上背向所述导轨的侧面抵接,所述导向条的第四侧壁顶部设有第四唇边,所述第四唇边向靠近所述车门内板的方向翻折,且与所述车门内板上背向所述导轨的侧面抵接。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轨包括第一导向部、第二导向部和第三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位于所述固定玻璃与所述活动玻璃之间,所述第二导向部和所述第三导向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两端垂直连接,所述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和所述第三导向部内均设有所述U型槽,所述活动玻璃与所述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三导向部滑动配合,使得所述活动玻璃能够相对于所述车门主体上下移动。
[0021]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车门组件。
[0022]上述的汽车,车门组件通过在车门主体上设置上下相邻的固定玻璃和活动玻璃,在保证较大的车辆可视面积的同时,有效减小了活动玻璃的重量,进而减轻活动玻璃驱动器的负担,可以应用于对视野范围要求较高的货车或卡车。并且,直接在车门主体内设置面向第二通孔的U型槽,使得活动玻璃能够插入U型槽中与车门主体活动配合,不需要设置其他的滑动配合框架,简化了车门组件的安装工艺,节约了车门组件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一实施例中车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一实施例中车门组件的爆炸图;
[0025]图3为一实施例中车门组件的剖视图;
[0026]图4为图3实施例中车门组件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7]图5为图3实施例中车门组件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8]附图标号:100、车门组件;10、车门主体;11、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13、车门外
板;131、第一翻边;132、第三翻边;14、车门内板;141、第二翻边;142、第四翻边;20、固定玻璃;21、密封胶;22、第一密封条;221、第五唇边;222、第一凹槽;23、第二密封条;24、不透光层;30、活动玻璃;40、导轨;41、U型槽;42、第一侧壁;43、第二侧壁;50、导向条;51、第一唇边;52、第二唇边;53、第三唇边;54、第四唇边;55、第二凹槽;56、第三侧壁;57、第四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0]下面结合附图对一些实施例中的车门组件100和汽车进行具体描述。
[0031]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门组件100,包括车门主体10、固定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门主体,所述车门主体上设有上下相邻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均贯穿所述车门主体;固定玻璃,所述固定玻璃与所述车门主体连接,且用于封闭所述第一通孔;活动玻璃,所述活动玻璃用于封闭所述第二通孔,所述车门主体内设有面向所述第二通孔的U型槽,所述活动玻璃插入所述U型槽中,且与所述车门主体活动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主体包括重叠连接的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所述固定玻璃位于所述车门外板远离所述车门内板的一侧,所述固定玻璃与所述车门外板之间设有密封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条,所述车门外板上围绕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设有第一翻边,所述车门内板上围绕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一密封条内设有围绕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重叠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条,所述第二密封条设置在所述固定玻璃与所述车门外板之间,且位于所述密封胶远离所述第一翻边的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玻璃上设有不透光层,所述不透光层沿所述固定玻璃的周向设置,所述不透光层用于遮挡所述固定玻璃上与所述车门外板重叠设置的部分。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外板与所述车门内板之间设有导轨,所述导轨沿所述第二通孔的部分周向设置,所述导轨内设有所述U型槽,所述活动玻璃插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永庆张向超秦爽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前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