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与架桥机协同受力的钢混组合梁施工方法,包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与架桥机协同受力的钢混组合梁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钢混组合梁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与架桥机协同受力的钢混组合梁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钢混组合梁可以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受压和钢材受拉的特点,在满足结构受力情况下,降低钢材用量、增加结构刚度,其结构轻盈、装配化程度高,成为跨越被交道、工期敏感地区极具竞争力的桥梁方案。基于钢混组合梁的结构特点,其成桥后的受力状态与施工方法和施工工序密切相关。例如:1)通过有支架法施工,施工阶段钢梁和混凝土的重量由支架承受,成桥阶段全部荷载由组合结构承担,钢梁与混凝土的结合程度高,用钢量较低,架桥方法较为灵活,但施工支架时费时费力,成本较高;2)通过无支架法施工,施工阶段钢梁承受自重和混凝土桥面板的重量,成桥阶段组合结构仅承受活载和二期荷载,钢梁与混凝土结合程度较底,钢梁的用钢量较大,钢梁架设受桥下场地环境影响较大。可见,以上两种方案均存在缺陷,钢混组合梁的施工工艺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便捷、钢材利用率较高、且桥下场地不受限的与架桥机协同受力的钢混组合梁施工方法,具体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与架桥机协同受力的钢混组合梁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按设计要求,在工厂预制钢梁节段,同时施工桥梁下部结构;第二步,在第一孔桥墩位置处安装架桥机,并调整架桥机至设计高程,该架桥机包括位于顶部的若干组伸缩式斜撑杆;第三步,利用吊车将第一孔的钢梁节段吊装至架桥机上方,将钢梁节段与斜撑杆连接在一起,之后调整斜撑杆的长度使钢梁节段至设计高程,并将钢梁节段纵向连接成整体;第四步,在步骤三得到的第一孔钢梁上安装预制混凝土桥面板,并浇筑桥面板湿接缝混凝土;第五步,待桥面板湿接缝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解除斜撑杆与第一孔钢梁的连接,并拆除架桥机;第六步,将架桥机安装在第二孔桥墩位置处,按照步骤三所述的方法施工第二孔钢梁,并将其与第一孔钢梁连接为整体,完成第二孔钢梁“简支转连续”的工况转换;第七步,安装第二孔钢梁跨中区的预制混凝土桥面板,并浇注跨中区桥面板湿接缝混凝土与墩顶底板混凝土;第八步,待跨中区桥面板湿接缝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解除斜撑杆与第二孔钢梁的连接,之后,安装墩顶负弯矩区预制混凝土桥面板,并浇注墩顶负弯矩区桥面板湿接缝混凝土;
第九步,重复步骤六至步骤八,完成整联桥梁其余桥孔的施工。
[0004]优选地,所述架桥机为下行式架桥机。
[0005]优选地,所述钢梁节段的底部设置有用于连接斜撑杆的耳板,所述耳板和斜撑杆的顶部通过销轴连接,简化了施工。
[0006]优选地,所述斜撑杆均由外筒和内杆套接设置而成,且同组斜撑杆的顶部连接在一起,底部分散设置在架桥机顶部。不仅可以方便地调节斜撑杆的长度,而且提高了成组斜撑杆的承重能力。
[0007]优选地,所述钢梁节段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方式相连。
[0008]优选地,所述钢梁节段构成的钢梁跨径为每孔50
‑
120m。
[000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与架桥机协同受力的钢混组合梁施工方法,高效、环保、施工便捷,通过在架桥机顶部设置多组用于连接钢梁节段的斜撑杆,使钢梁和架桥机组成桁架结构,钢梁作为桁架结构的上弦,架桥机作为桁架结构的下弦,两者协同受力,共同承受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桥面板的重量;由于上述桁架结构刚度大,可以大幅降低桥面板安装过程中产生的形变幅度,显著提高组合梁的结合效率,降低钢材用量,具有极高的经济性。
[0010]与现有施工方法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具体体现在:1)本专利技术改变了传统钢混组合梁的施工方式,所得钢混组合梁的结合效率接近1,大大降低了钢材用量和工程造价;2)本专利技术的钢梁节段采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方式,既能保证钢梁质量,又能减轻吊装重量,运输方便,适用性强;3)采用本专利技术架设钢混组合梁对桥下通行影响较小;4)本专利技术在架设钢混组合梁的过程中,可以自由调整主梁线型,对钢梁和混凝土受力、桥面成桥线型进行良好控制;5)本专利技术中作为下弦杆的架桥机,截面刚度大,可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主梁的变形,显著提高钢混组合梁结合效率;6)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架桥机,能够与钢梁形成协受力的桁架结构,其自重较传统架桥机减轻了25%左右。
[0011]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兼具传统有支架施工和无支架施工钢混组合梁的优点,所用设备简单、可操作性强,能够充分发挥成桥阶段钢混组合梁的组合受力性能,在跨越被交道和工期敏感地区桥梁建设中极具竞争性。
附图说明
[0012]图1
‑
9是本专利技术的施工步骤图。
[0013]图10是图3中的A
‑
A剖面图。
[0014]图11是图10中预制的钢梁节段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施工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0016]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与架桥机协同受力的钢混组合梁施工方法,适用于每孔跨径为50
‑
120m的钢梁,其通过顶部设置斜撑杆的架桥机进行钢梁节段的顶撑,从而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钢梁的变形,提高材料利用率,达到高效、便捷、绿色施工。
[0017]如图1
‑
1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施工步骤如下:第一步,按设计要求,施工桥梁下部结构,同时在工厂预制钢梁节段1;为了方便吊运和安装,上述钢梁节段1的翼缘11上焊接有两对临时吊片12,底板13上焊接有两对耳板14(见图11)。
[0018]第二步,在第一孔桥墩位置处安装架桥机2,并调整架桥机2至设计高程,该架桥机2包括位于顶部的若干组伸缩式斜撑杆3。上述架桥机2采用下行式架桥机;斜撑杆3均由外筒和内杆套接设置而成,可活动伸缩,至合适的长度时可进行锁定。同组的斜撑杆3顶部通过安装盘连接在一起,底部分散设置在架桥机2顶部;上述安装盘顶部焊接有耳座,方便与钢梁节段1底部耳板14的连接。斜撑杆3的大小、承重能力和设置位置均根据钢梁设计方案进行确定。
[0019]第三步,利用吊车将第一孔的钢梁节段1吊装至架桥机2上方,将钢梁节段1与斜撑杆3通过销轴连接在一起(见图1、图10),之后调整斜撑杆3的长度使钢梁节段1至设计高程,并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方式将钢梁节段1纵向连接成整体(见图2),得到第一孔钢梁。
[0020]此时,第一孔钢梁和架桥机2组成桁架结构,钢梁作为桁架结构的上弦,架桥机2作为桁架结构的下弦,两者协同受力,能够共同承受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桥面板4的重量;第四步,在第一孔钢梁上安装预制混凝土桥面板4,并浇筑桥面板湿接缝混凝土(见图3);第五步,待桥面板湿接缝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解除斜撑杆3与第一孔钢梁的连接,并拆除架桥机2;第六步,将架桥机2安装在第二孔桥墩位置处(见图4),按照步骤三所述的方法施工第二孔钢梁,并将其与第一孔钢梁连接为整体,完成第二孔钢梁“简支转连续”的工况转换(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与架桥机协同受力的钢混组合梁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按设计要求,在工厂预制钢梁节段,同时施工桥梁下部结构;第二步,在第一孔桥墩位置处安装架桥机,并调整架桥机至设计高程,该架桥机包括位于顶部的若干组伸缩式斜撑杆;第三步,利用吊车将第一孔的钢梁节段吊装至架桥机上方,将钢梁节段与斜撑杆连接在一起,之后调整斜撑杆的长度使钢梁节段至设计高程,并将钢梁节段纵向连接成整体;第四步,在步骤三得到的第一孔钢梁上安装预制混凝土桥面板,并浇筑桥面板湿接缝混凝土;第五步,待桥面板湿接缝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解除斜撑杆与第一孔钢梁的连接,并拆除架桥机;第六步,将架桥机安装在第二孔桥墩位置处,按照步骤三所述的方法施工第二孔钢梁,并将其与第一孔钢梁连接为整体,完成第二孔钢梁“简支转连续”的工况转换;第七步,安装第二孔钢梁跨中区的预制混凝土桥面板,并浇注跨中区桥面板湿接缝混凝土与墩顶底板混凝土;第八步,待跨中区桥面板湿接缝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解除斜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波,李斐然,陈征,梁怀柱,莫杰,刘冲,贾亚光,李瑾,刘强,朱家鹏,刘莹,王康,冯冠杰,赵巧慧,谢理伟,
申请(专利权)人:李斐然,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