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腔体结构的加热和蓄热水箱,包括:箱体底座框架、箱体板和腔体分隔板,箱体板为一体成型的阶梯状结构,阶梯状结构的阶梯分界线处设有垂直于箱体底座框架的腔体分隔板,腔体分隔板将箱体板分隔为进水腔和出水腔;多个依次连接的门板与联通门板连接,将进水腔分隔为回水腔和蓄热腔;蓄热腔内设有设有石墨烯蓄热体,石墨烯蓄热体与水流进行热交换;蓄热腔内设有多个折流板,将蓄热腔分隔为多个蓄热子腔,每个折流板交替设置,使水流进入蓄热腔进行多次折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多腔体,实现石墨烯蓄热材料的充分相变放热和吸热,充分利用热交换,实现高效的水蓄热和放热,避免热量流失,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低。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腔体结构的加热和蓄热水箱
[0001]本技术属于储能
,尤其涉及一种多腔体结构的蓄热水箱。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新能源生产的不稳定性和能源互联网的推进,储能已经纳入基本能源规划中,其中,蓄热作为储能技术的一种有效方式,得到了大力推广和支持。目前工程上主流的加热和蓄热装置是水蓄热,然而,水蓄热装置仍旧存在多种问题。
[0003]传统的电蓄热装置一般由电锅炉、蓄热装置和水泵、板换等设备组成,设备多、占地面积大、运行效率低、设计和控制复杂;利用电热管在蓄热槽内部直接加热的方案,结果并不理想,其原因是蓄热槽的体积较大,内部流速往往比较低,而电热管是由电阻丝、镁粉和电热管外壳组成,电热管外壳不可能做的很大,导致电热管产生的热量不能够被水流带走,电热管往往很容易结垢,而垢是热的不良导体,当电热管的一部分结垢时,剩下的电热管外表面积更小,表面的热流密度更大,更容易结垢,所以这种装置的电热管损坏的速度快。
[0004]也就是说,现有的水蓄热的加热和蓄热装置存在功能单一且设备多、系统复杂、能耗高,设计和控制复杂、造价贵,未能实现能源的高效综合利用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多腔体结构的加热和蓄热水箱,通过设置多腔体,实现石墨烯蓄热材料的充分相变放热和吸热,充分利用热交换,实现高效的水蓄热和放热,避免热量流失,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腔体结构的加热和蓄热水箱。
[0007]一种多腔体结构的加热和蓄热水箱,包括:箱体底座框架、箱体板和腔体分隔板,所述箱体板为一体成型的阶梯状结构,阶梯状结构的阶梯分界线处设有垂直于箱体底座框架的腔体分隔板,腔体分隔板将箱体板分隔为进水腔和出水腔;多个依次连接的门板与联通门板连接,将进水腔分隔为回水腔和蓄热腔。
[0008]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箱体板顶部设有回水口,所述回水口与回水腔内设置的管道连接,管道的一端通过回水口接入水流,管道的另一端密封;所述管道上设有多个排出水孔,当水流通过回水口进入管道时,水流通过管道上的排出水孔呈喷射态进入回水腔。
[000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联通门板的顶部设有第一开口,当回水腔中的水流达到一定深度时,通过联通门板上的第一开口进入蓄热腔。
[0010]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蓄热腔内设有多层可拆卸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设有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第一管孔呈正三边形布置,第一管孔内设有石墨烯蓄热体,石墨烯蓄热体与水流进行热交换。
[001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蓄热腔内设有多个折流板,折流板与门板一一对应,折流板垂直于门板和腔体分隔板,将蓄热腔分隔为多个蓄热子腔;每个折流板的一侧都设有一个流
通口,每一流通口的水平高度均与第一开口的水平高度相同;每个折流板交替设置,使水流进入蓄热腔进行多次折流。
[001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腔体分隔板上与联通门板上第一开口直线距离最远处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的水平高度和第一开口的水平高度相同,水流通过腔体分隔板上的第二开口进入出水腔。
[001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箱体板的底部设有出水口,出水腔中的水流通过出水口流出。
[0014]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箱体板上设置远传温度计和电加热器,远传温度计和电加热器密封嵌入箱体板中,与出水腔中的水流接触;
[0015]远传温度计检测出水腔中水流的温度,将检测的水流温度上传至远程控制终端,远程控制终端根据检测水流温度判断输出水流温度是否满足使用需求,若不满足,则控制电加热器自动进行加温处理;
[0016]当远程控制终端接收到远传温度计检测温度满足使用需求时,则控制电加热器停止加温处理。
[001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箱体板上还设有多个远传液位计,用于检测高液位的远传液位计设置在箱体板的预设高位,用于检测低液位的远传液位计设置在箱体板的预设低位;远传液位计将检测信息上传至远程控制终端,远程控制终端根据接收的检测信息判断水箱内的水位处于高液位或低液位时,发出报警。
[0018]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箱体板的内壁设有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为长条状,竖直固定安装在箱体板的内壁上。
[0019]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以下有益效果:
[0020](1)本技术所提出的一种多腔体结构的加热和蓄热水箱,通过设置多腔体,实现石墨烯蓄热材料的充分相变放热和吸热,充分利用热交换,实现高效的水蓄热和放热,避免热量流失,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
[0021](2)本技术所述加热和蓄热水箱中,蓄热腔内设置多个折流板,使水流进入蓄热腔进行多次折流,保证每一蓄热子腔中的石墨烯蓄热体均可实现充分的热交换,避免热量的流失。
附图说明
[0022]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多腔体结构的加热和蓄热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多腔体结构的加热和蓄热水箱内部结构的正视图;
[002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多腔体结构的加热和蓄热水箱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00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多腔体结构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7]其中,1、箱体底座框架,2、箱体板,3、回流口,4、真空呼吸阀,5、溢流口,6、注水口,7、维修孔,8、远传水位计,9、排污阀,10、电加热器,11、腔体连通阀,12、远传测温口,13、出水口,14、门板,15、支撑板,16、折流板,17、腔体分隔板,18、加强筋,19、石墨烯蓄热体,20、联通门板,21第一管孔,22第二管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29]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030]本申请中的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是一体式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连接,或是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的具体含义,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1]实施例一
[0032]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多腔体结构的加热和蓄热水箱,如图1所示,包括:箱体底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腔体结构的加热和蓄热水箱,其特征是,包括:箱体底座框架、箱体板和腔体分隔板,所述箱体板为一体成型的阶梯状结构,阶梯状结构的阶梯分界线处设有垂直于箱体底座框架的腔体分隔板,腔体分隔板将箱体板分隔为进水腔和出水腔;多个依次连接的门板与联通门板连接,将进水腔分隔为回水腔和蓄热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腔体结构的加热和蓄热水箱,其特征是,所述箱体板顶部设有回水口,所述回水口与回水腔内设置的管道连接,管道的一端通过回水口接入水流,管道的另一端密封,所述管道上设有多个排出水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腔体结构的加热和蓄热水箱,其特征是,所述蓄热腔内设有多层可拆卸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设有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第一管孔呈正三边形布置,第一管孔内设有石墨烯蓄热体,石墨烯蓄热体与水流进行热交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腔体结构的加热和蓄热水箱,其特征是,所述联通门板的顶部设有第一开口,当回水腔中的水流达到一定深度时,通过联通门板上的第一开口进入蓄热腔。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腔体结构的加热和蓄热水箱,其特征是,所述蓄热腔内设有多个折流板,折流板与门板一一对应,折流板垂直于门板和腔体分隔板,将蓄热腔分隔为多个蓄热子腔;每个折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文强,王燕秋,谭淑凤,许龙,贾修健,何园园,
申请(专利权)人:华蒲青岛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