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阶梯式通风声屏障及工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93223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降噪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阶梯式通风声屏障及工作方法,包括隔声门组件、消声百叶组件、吸隔声板、温度传感器、信号处理器、控制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控制器可根据温度数据利用电动铰链和转动轴来控制隔声门体和消声百叶的活动,以调整隔声门组件和消声百叶组件的开闭状态,进而达到调节声屏障通风效果和降噪效果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可主动调节声屏障通风效果和降噪效果的优点,通过控制器调整两个消声百叶组件和两扇隔声门体开闭状态的不同组合,将声屏障通风效果和降噪效果设为7个阶梯模式,可实现声屏障通风效果和降噪效果的阶梯化设置,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声屏障的通风效果和降噪效果固定不变这一缺陷。风效果和降噪效果固定不变这一缺陷。风效果和降噪效果固定不变这一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阶梯式通风声屏障及工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降噪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阶梯式通风声屏障及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根据国际惯例,环境噪声标准一般是分时段制定的,例如我国的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和声环境质量标准就是分为昼间限值和夜间限值,其中夜间限值严于昼间限值。传统的声屏障无法主动调整降噪量,所以在实际工程中通常是按照最严标准限值要求来设计。另一方面,以变压器、电抗器为代表的大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并且其产生的热量跟负荷有关。为了确保其温升可控,需保证足够的通风量。声屏障是当前最常用的降噪设施之一。传统的声屏障对设备散热影响较大,且无法及时调整通风效果,所以就限制了声屏障在产热设备上的应用。
[0003]针对上述问题,已有的实现方案通常是在声屏障上增设通风结构。
[0004]CN112211123A公开了一种通风型声屏障,包括屏障板、隔声框、第一通风窗和第二通风窗。该申请通过设置第一通风窗和第二通风窗,并使第一通风窗仅能够在隔声框的外侧风下开启,第二通风窗仅能够在隔声框的内侧风下开启,有利于减小通风型声屏障所受的风荷载。
[0005]CN111893909A公开了一种易维修通风型声屏障,包括复合通风单元板和设置在复合通风单元板顶端的顶端降噪板。活动式降噪板的转轴偏心设置,在横风作用下,会产生偏载,使降噪板绕轴转动,当降噪板的受风面积和重量一定时,降噪板的偏转角度会随着风速的改变而改变,使通风卸载通道会不同程度的开启,实现通风卸载的目的。
[0006]CN112942973A公开了一种吸隔声屏障,包括主体组件、以及由主体组件支撑设置的通风窗和吸隔声板。通风窗设置于主体组件的底部,由对称的百叶窗结构构成,内部气流通道呈倒V字结构。
[0007]现有技术中CN112211123A、CN111893909A的通风原理是当声屏障迎面风速较大时,通过风压带动通风窗或者降噪板的活动,开启气流通道,以减小风荷载,声屏障通风功能是被动实现的。如果设置在产热设备附近,一方面设备产生的热量是比较均衡的,很难推动通风窗或者降噪板活动,所以通风功能很难实现的;另一方面声屏障也无法主动调整降噪量。
[0008]现有技术中CN112942973A的声屏障通风功能是通过通风窗内部的气流通道实现的,其通风量和降噪效果是固定的,无法根据需要实时调整。
[0009]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开发可根据不同时段标准限值要求和产热设备通风需求,主动调节通风效果和降噪效果的声屏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通风量和降噪量无法实时调整的问题,提出一种阶梯式通风声屏障,根据温度数据,控制器通过电动铰链和转动轴来控制隔声门体和消声百叶的
活动,以调整隔声门组件和消声百叶组件的开闭状态,进而达到调节声屏障通风效果和降噪效果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阶梯式通风声屏障工作方法,通过控制器调整两个消声百叶组件和两扇隔声门体开闭状态的不同组合,将声屏障通风效果和降噪效果设为7个阶梯模式,可实现声屏障通风效果和降噪效果的阶梯化设置,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声屏障的通风效果和降噪效果是固定不变的这一缺陷。
[001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阶梯式通风声屏障,包括隔声门组件、消声百叶组件、吸隔声板、温度传感器、信号处理器、控制器;所述隔声门组件包括隔声门体,所述隔声门体通过电动铰链铰接于门框上;所述消声百叶组件包括消声叶片和消声百叶外框,所述消声叶片通过转动轴安装于消声百叶外框内;所述电动铰链和转动轴均与控制器相连,所述控制器通过信号处理器与温度传感器相连;所述吸隔声板安装于隔声门组件和消声百叶组件上方的框架内。
[00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隔声门体有两扇,两所述隔声门体分别通过两个电动铰链铰接于门框上,两所述隔声门体均安装有一个门把手。
[00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消声百叶组件有2个,分布于隔声门组件的两侧。
[001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框架由纵向的钢立柱与横向的钢横梁围成。
[00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吸隔声板包括背板和吸声材料,所述背板采用镀锌钢板,所述吸声材料采用离心玻璃棉并用憎水玻璃丝布包覆制成,或采用微穿孔板。
[001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阶梯式通风声屏障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17]S101: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的实时数据;
[0018]S201:信号处理器分析温度数据,得出其所对应的声屏障阶梯模式,生成指令并发送至控制器;
[0019]S202:与S201同步的,信号处理器分析时间数据,得出其所对应的声屏障阶梯模式,生成指令并发送至控制器;
[0020]S301:控制器根据指令控制隔声门组件的电动铰链和消声百叶组件的转动轴的运行状态;
[0021]S401:隔声门组件的电动铰链带动隔声门体活动从而操控隔声门组件的开闭状态,消声百叶组件的转动轴带动消声叶片活动从而操控消声百叶组件的开闭状态。
[002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声屏障阶梯模式包括:
[0023]阶梯一:两个消声百叶组件关闭,两扇隔声门体关闭;
[0024]阶梯二:一个消声百叶组件半开启,另一个消声百叶组件关闭,两扇隔声门体关闭;
[0025]阶梯三:两个消声百叶组件半开启,两扇隔声门组件关闭;
[0026]阶梯四:一个消声百叶组件全开启,另一个消声百叶组件半开启,两扇隔声门体关闭;
[0027]阶梯五:两个消声百叶组件全开启,两扇隔声门体关闭;
[0028]阶梯六:两个消声百叶组件全开启,一扇隔声门体开启,另一扇隔声门体关闭;
[0029]阶梯七:两个消声百叶组件全开启,两扇隔声门体全开启。
[003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消声百叶组件半开启是指消声叶片旋转45
°
度;所述消声百叶
组件全开启是指消声叶片处于水平状态;所述消声百叶组件关闭是指消声叶片达到最大倾斜角的状态。
[003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消声百叶组件优先于隔声门组件开启;散热需求高的一侧所对应的一个消声百叶组件和一扇隔声门体优先开启。
[0032]作为优选方案,在昼间6:00至22:00时段,主动将声屏障设为“阶梯五”模式;在夜间22:00至次日6:00时段,主动将声屏障设为“阶梯一”模式;当处于35℃以上高温条件下且处于昼间6:00至22:00时段时,主动将声屏障设为“阶梯七”模式。
[00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4](1)本专利技术中控制器可根据温度数据利用电动铰链和转动轴来控制隔声门体和消声百叶的活动,以调整隔声门组件和消声百叶组件的开闭状态,进而达到调节声屏障通风效果和降噪效果的目的。所以本专利技术具有可主动调节声屏障通风效果和降噪效果的优点。
[0035](2)本专利技术通过控制器调整两个消声百叶组件和两扇隔声门体开闭状态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阶梯式通风声屏障,其特征在于:包括隔声门组件(1)、消声百叶组件(2)、吸隔声板(3)、温度传感器(6)、信号处理器(7)、控制器(8);所述隔声门组件(1)包括隔声门体(11),所述隔声门体(11)通过电动铰链(13)铰接于门框(12)上;所述消声百叶组件(2)包括消声叶片(21)和消声百叶外框(22),所述消声叶片(21)通过转动轴(23)安装于消声百叶外框(22)内;所述电动铰链(13)和转动轴(23)均与控制器(8)相连;所述控制器(8)通过信号处理器(7)与温度传感器(6)相连;所述吸隔声板(3)安装于隔声门组件(1)和消声百叶组件(2)上方的框架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通风声屏障,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声门体(11)有两扇,两所述隔声门体(11)分别通过两个电动铰链(13)铰接于门框(12)上,两所述隔声门体(11)均安装有一个门把手(1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通风声屏障,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百叶组件(2)有2个,分布于隔声门组件(1)的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通风声屏障,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由纵向的钢立柱(4)与横向的钢横梁(5)围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通风声屏障,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隔声板(3)包括背板和吸声材料,所述背板采用镀锌钢板,所述吸声材料采用离心玻璃棉并用憎水玻璃丝布包覆制成,或采用微穿孔板。6.一种阶梯式通风声屏障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01:温度传感器(6)采集温度的实时数据;S201:信号处理器(7)分析温度数据,得出其所对应的声屏障阶梯模式,生成指令并发送至控制器(8);S202:与S201同步的,信号处理器(7)分析时间数据,得出其所对应的声屏障阶梯模式,生成指令并发送至控制器(8);S301:控制器(8)根据指令控制隔声门组件(1)的电动铰链(13)和消声百叶组件(2)的转动轴(23)的运行状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旗力陈文杰曹丽红谢紫银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