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2973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0:14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承载座、固定部、第一驱动组件以及第一止动组件。第一承载座用以连接光学元件。第一承载座可相对固定部运动。第一驱动组件用以驱动第一承载座相对固定部运动。第一止动组件用以限制第一承载座相对固定部的运动范围。运动范围。运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智能手机或数字相机)皆具有照相或录影的功能。这些电子装置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并朝着便利和轻薄化的设计方向进行发展,以提供使用者更多的选择。
[0003]前述具有照相或录影功能的电子装置通常设有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以驱动光学元件(例如为镜头)沿着光轴进行移动,进而达到自动对焦(Auto Focus,AF)或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lization,OIS)的功能。光线可穿过前述光学元件在感光元件上成像。然而,现今移动装置的趋势是希望可具有较小的体积并且具有较高的耐用度,因此如何有效地降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尺寸以及提升其耐用度始成为一重要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
[000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承载座、固定部、第一驱动组件以及第一止动组件。第一承载座用以连接光学元件。第一承载座可相对固定部运动。第一驱动组件用以驱动第一承载座相对固定部运动。第一止动组件用以限制第一承载座相对固定部的运动范围。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包括顶壁、第一侧壁、基座。顶壁具有板状结构并与主轴垂直。第一侧壁具有板状结构且与顶壁不平行。基座与顶壁沿着主轴排列。顶壁、第一侧壁以及基座围绕一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以容纳第一承载座。第一驱动组件至少部分固定地设置于第一承载座。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承载座、第二驱动组件以及底座。第二承载座用以连接光学元件并可相对固定部以及第一承载座运动。第二驱动组件用以驱动第二承载座相对第一承载座运动。底座固定地连接第一承载座。沿着垂直主轴的第一轴观察时,底座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承载座以及第二承载座之间。沿着第一轴观察时,第二驱动组件至少部分位于底座与第一承载座之间。沿着第一轴观察时,第二驱动组件至少部分显露于底座。底座具有一第一凹陷结构,用以容纳部分第二驱动组件。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力源、传导元件、配重元件。驱动力源用以产生驱动力。传导元件用以传递驱动力。配重元件设置于驱动力源。驱动力源的材料包括压电材料。传导元件的材料包括非金属材质。传导元件的材料包括碳。传导元件具有长条形的结构,并沿着第二轴延伸。配重元件的材料包括金属。驱动力源位于传导元件与配重元件之间。传导元件设置于底座的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位于底座的第一底座表面、第三底座表面。第一底座表面、第三底座表面与第二轴垂直。第一侧壁与基座位于第一凹陷结构周围。驱动力源位于第一凹陷结构。配重元件位于第一凹陷结构。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还包括第二开口,用以容纳第一导引元件。沿着第二轴观察,第一开口的最大尺寸不同于第二开口的最大尺寸。沿着第二轴观察,第一开口的最大尺寸小于第一导引元件的最大尺寸。第一导引元件的一第一端设置于第二开口内。沿着第二轴观察,第一开口的最大尺寸大于第一导引元件的最大尺寸的三分之一。第一导引元件的一第二端未与任何元件接触。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导引组件,用以引导第二承载座相对底座的运动,导引组件包括第一导引元件以及第二导引元件。第一导引元件具有长条形的结构,并沿着第二轴延伸。第二导引元件具有长条形的结构,并沿着第二轴延伸。沿着第二轴观察时,底座具有多边形的结构。沿着第二轴观察时,第二驱动组件位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第一角落。沿着第二轴观察时,第一导引元件位于第一角落。沿着第二轴观察时,第二导引元件位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第二角落。沿着第二轴观察时,第一导引元件以及第二导引元件的中心连线通过第二承载座的贯通孔。光学元件固定于贯通孔。沿着第一轴观察时,第一导引元件与第二驱动组件至少部分重叠。第二开口形成于底座的第二底座表面。第二开口形成于底座的第四底座表面。第三底座表面、第四底座表面面朝第一承载座。第二底座表面与第四底座表面互相平行。底座还包括第二凹陷结构,形成于第二底座表面并邻接第二开口。沿着主轴观察,第二凹陷结构的最大尺寸大于第二开口的最大尺寸。第二凹陷结构具有圆弧表面。底座还包括第三凹陷结构,形成于第四底座表面并邻接第二开口。沿主轴观察,第三凹陷结构的最大尺寸大于第二开口的最大尺寸。第二凹陷结构与第三凹陷结构不同。沿主轴观察,第三凹陷结构的最大尺寸不同于第二凹陷结构的最大尺寸。第三凹陷结构具有平面表面。沿着第二轴观察,第一开口的最大尺寸小于第二开口的最大尺寸。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元件、第二连接元件、第三连接元件、第四连接元件。第一连接元件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一凹陷结构。第二连接元件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一凹陷结构。第三连接元件设置于底座与第一承载座之间。第四连接元件用以连接传导元件以及底座。配重元件经由第一连接元件固定地设置于第一凹陷结构的第一凹陷表面。第一连接元件直接接触配重元件。第一连接元件直接接触第一凹陷表面。第一凹陷表面与第二轴平行。在垂直第二轴的方向上,第一连接元件与配重元件至少部分重叠。配重元件经由第二连接元件固定地设置于第一凹陷结构的第二凹陷表面。第二连接元件直接接触配重元件。第二连接元件直接接触第二凹陷表面。第二凹陷表面与第二轴不平行。沿着第二轴观察时,第二连接元件与配重元件至少部分重叠。第一凹陷表面位于底座。第二凹陷表面位于第一承载座。第一连接元件与第二连接元件直接接触。第一连接元件、第二连接元件具有一体化的结构。底座经由第三连接元件固定地连接第一承载座。第三连接元件直接接触第一承载座。第三连接元件直接接触底座。在第二轴延伸的方向上,第一导引元件与第三连接元件至少部分重叠。第三连接元件直接接触第一导引元件。在第二轴延伸的方向上,第二导引元件与第三连接元件至少部分重叠。第三连接元件直接接触第二导引元件。第三连接元件与第二连接元件直接接触。第三连接元件与第二连接元件具有一体化结构。第一连接元件具有非金属材质。第二连接元件具有非金属材质。第三连接元件具有非金属材质。第四连接元件直接接触传导元件。第四连接元件直接接触底座。第四连接元件设置于第一开口。第四连接元件的杨式模数与第二连接元件的杨式模数不同。第四连接元件的杨式模数与第三连接元件的杨式模数不同。沿主轴观察,第三凹陷结构的最大尺寸大于第二凹陷结
构的最大尺寸。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感测组件,用以感测第二承载座相对底座的运动。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二驱动组件与第二感测组件位于不同角落。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一导引元件与第二感测组件位于不同角落。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二导引元件与第二感测组件位于不同角落。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二感测组件位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第三角落。第二感测组件包括一第二参考物以及一第二感测元件。第二参考物以及第二感测元件分别设置于第二承载座以及底座。第四连接元件的杨式模数小于第二连接元件的杨式模数。第四连接元件的杨式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第一承载座,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一固定部,该第一承载座可相对该固定部运动;一第一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该第一承载座相对该固定部运动;以及一第一止动组件,用以限制该第一承载座相对该固定部的运动范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固定部包括:一顶壁,具有板状结构并与一主轴垂直;一第一侧壁,具有板状结构且与该顶壁不平行;以及一基座,与该顶壁沿着该主轴排列;其中:该顶壁、该第一侧壁以及该基座围绕一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用以容纳该第一承载座;该第一驱动组件至少部分固定地设置于该第一承载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二承载座,用以连接该光学元件并可相对该固定部以及该第一承载座运动;一第二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该第二承载座相对该第一承载座运动;以及一底座,固定地连接该第一承载座;其中:沿着垂直该主轴的一第一轴观察时,该底座至少部分位于该第一承载座以及该第二承载座之间;沿着该第一轴观察时,该第二驱动组件至少部分位于该底座与该第一承载座之间;沿着该第一轴观察时,该第二驱动组件至少部分显露于该底座;该底座具有一第一凹陷结构,用以容纳部分该第二驱动组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二驱动组件包括:一驱动力源,用以产生一驱动力;一传导元件,用以传递该驱动力;以及一配重元件,设置于该驱动力源;其中:该驱动力源的材料包括压电材料;该传导元件的材料包括非金属材质;该传导元件具有长条形的结构,并沿着一第二轴延伸;该配重元件的材料包括金属;该驱动力源位于该传导元件与该配重元件之间;该传导元件设置于该底座的一第一开口;该第一开口位于该底座的一第一底座表面、一第三底座表面;该第一底座表面、该第三底座表面与该第二轴垂直;该第一侧壁与该基座位于该第一凹陷结构周围;该驱动力源位于该第一凹陷结构;该配重元件位于该第一凹陷结构。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
该底座还包括一第二开口,用以容纳第一导引元件;沿着该第二轴观察,该第一开口的最大尺寸不同于该第二开口的最大尺寸;沿着该第二轴观察,该第一开口的最大尺寸小于该第一导引元件的最大尺寸;该第一导引元件的一第一端设置于该第二开口内;沿着该第二轴观察,该第一开口的最大尺寸大于该第一导引元件的最大尺寸的三分之一;该第一导引元件的一第二端未与任何元件接触。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导引组件,用以引导该第二承载座相对该底座的运动,该导引组件包括:一第一导引元件,具有长条形的结构,并沿着与该第二轴平行的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二导引元件,具有长条形的结构,并沿着与该第二轴平行的方向延伸;其中:沿着该第二轴观察时,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具有多边形的结构;沿着该第二轴观察时,该第二驱动组件位于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一第一角落;沿着该第二轴观察时,该第一导引元件位于该第一角落;沿着该第二轴观察时,该第二导引元件位于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一第二角落;沿着该第二轴观察时,该第一导引元件以及该第二导引元件的中心连线通过该第二承载座的一贯通孔;该光学元件固定于该贯通孔;沿着该第一轴观察时,该第一导引元件与该第二驱动组件至少部分重叠;一第二开口形成于该底座的一第二底座表面;该第二开口形成于该底座的一第四底座表面;该第三底座表面、该第四底座表面面朝该第一承载座;该第二底座表面与该第四底座表面互相平行;该底座还包括一第二凹陷结构,形成于该第二底座表面并邻接该第二开口;沿着该主轴观察,该第二凹陷结构的最大尺寸大于该第二开口的最大尺寸;该第二凹陷结构具有圆弧表面;该底座还包括一第三凹陷结构,形成于该第四底座表面并邻接该第二开口;沿该主轴观察,该第三凹陷结构的最大尺寸大于该第二开口的最大尺寸;该第二凹陷结构与该第三凹陷结构不同;沿该主轴观察,该第三凹陷结构的最大尺寸不同于该第二凹陷结构的最大尺寸;该第三凹陷结构具有平面表面;沿着该第二轴观察,该第一开口的最大尺寸小于该第二开口的最大尺寸;该传导元件的材料包括碳。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连接元件,至少部分设置于该第一凹陷结构;一第二连接元件,至少部分设置于该第一凹陷结构;一第三连接元件,设置于该底座与该第一承载座之间;以及一第四连接元件,用以连接该传导元件以及该底座;
其中:该配重元件经由该第一连接元件固定地设置于该第一凹陷结构的一第一凹陷表面;该第一连接元件直接接触该配重元件;该第一连接元件直接接触该第一凹陷表面;该第一凹陷表面与该第二轴平行;在垂直该第二轴的方向上,该第一连接元件与该配重元件至少部分重叠;该配重元件经由该第二连接元件固定地设置于该第一凹陷结构的一第二凹陷表面;该第二连接元件直接接触该配重元件;该第二连接元件直接接触该第二凹陷表面;该第二凹陷表面与该第二轴不平行;沿着该第二轴观察时,该第二连接元件与该配重元件至少部分重叠;该第一凹陷表面位于该底座;该第二凹陷表面位于该第一承载座;该第一连接元件与该第二连接元件直接接触;该第一连接元件、该第二连接元件具有一体化的结构;该底座经由该第三连接元件固定地连接该第一承载座;该第三连接元件直接接触该第一承载座;该第三连接元件直接接触该底座;在该第二轴延伸的方向上,该第一导引元件与该第三连接元件至少部分重叠;该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孝新陈树山胡朝彰郑百叡张洁安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