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有效降低刹车片磨损的鼓刹,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安装有制动蹄,且制动蹄的外侧固定有刹车片,并且底板上安装有刹车鼓,所述刹车分泵固定于底板顶部的内壁上,所述刹车分泵的内部通过复位弹簧连接有两个活塞头,所述刹车分泵的内壁上开设有导油腔,所述底板的内壁上固定有安装座,所述第一油液腔内通过支撑弹簧安装有第一活塞板,所述齿盘的底面凹陷处嵌入式活动安装有定位环,所述齿轮轴承安装于底板的内壁上,所述刹车座限位贴合滑动安装于定位座内,且定位座固定于底板上,所述刹车座的外端开设有第二油液腔。该可有效降低刹车片磨损的鼓刹,将直刹变为点刹,减少磨损,同时可以调整点刹强度。同时可以调整点刹强度。同时可以调整点刹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有效降低刹车片磨损的鼓刹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鼓刹
,具体为一种可有效降低刹车片磨损的鼓刹。
技术介绍
[0002]鼓刹是安装在轮胎上的一种刹车机构,刹车时运用油压推动刹车蹄片接触刹车鼓内缘,由接触产生的摩擦力来抑制轮胎转动以达成刹车之目的,主要由底板、刹车分泵、刹车蹄和刹车鼓等部件组成,一般安装在后轮,成本交底制动力高,但是现有的鼓刹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传统的鼓刹,大都是油液进入刹车分泵内,将活塞从两侧顶出,推动刹车蹄靠近刹车鼓进行制动,此方式刹车蹄直接与刹车鼓接触,不方便通过点刹的形式进行刹车操作,导致刹车片的磨损较大,长时间使用影响刹车效果,需要经常更换,同时在紧急制动的情况下,现有的鼓刹,不方便通过增加摩擦和点刹的形式提高制动效果,容易存在抱死的情况,需要车辆防抱死系统介入,一方面进一步增加磨损,同时影响行驶的安全。
[0003]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鼓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降低刹车片磨损的鼓刹,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现有的鼓刹,不方便通过点刹的形式进行刹车操作,同时不方便通过增加摩擦和点刹的形式提高制动效果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针对现有技术解决方案过于单一的技术问题,提供了显著不同于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案。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有效降低刹车片磨损的鼓刹,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安装有制动蹄,且制动蹄的外侧固定有刹车片,并且底板上安装有刹车鼓,而且刹车鼓的侧壁上固定有齿块,同时刹车鼓位于制动蹄的外侧;还包括:刹车分泵,所述刹车分泵固定于底板顶部的内壁上,且刹车分泵位于左右两个制动蹄顶部之间位置处,所述刹车分泵的内部通过复位弹簧连接有两个活塞头,且刹车分泵与车辆制动油路相连接,所述刹车分泵的内壁上开设有导油腔,且导油腔内安装有引导活塞板,并且引导活塞板的底面固定有顶杆,而且顶杆的底端位于刹车分泵内,同时顶杆的底端位于活塞头的中间位置处,所述底板的内壁上固定有安装座,且安装座的端面开设有第一油液腔,并且第一油液腔通过第一软管与导油腔相连接,而且安装座位于刹车鼓的内侧位置,所述第一油液腔内通过支撑弹簧安装有第一活塞板,且第一活塞板的顶面固定有安装轴,并且安装轴的顶部轴承安装有齿盘,所述齿盘的底面凹陷处嵌入式活动安装有定位环,且定位环固定于安装座上;齿轮,所述齿轮轴承安装于底板的内壁上,且齿轮顶部偏心处突出位置活动套设有推杆,并且推杆的外端转轴连接有刹车座,所述刹车座限位贴合滑动安装于定位座内,且定位座固定于底板上,所述刹车座的外端开设有第二油液腔,且第二油液腔内通过承压弹
簧连接有第二活塞板,并且第二活塞板的外端固定有刹车杆,而且刹车杆的外端与制动蹄顶部开设的空腔相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活塞头的截面呈“工”字形结构设计,且活塞头中部顶部的边端位置处设计为向内倾斜凹陷结构与顶杆的底部相配合,并且活塞头在刹车分泵内对称设置有两个,而且刹车分泵的两端设计为封口结构,在刹车时,油液进入刹车分泵带动活塞头活动,活塞头中部位置的倾斜结构可以带动顶杆活动,进而带动引导活塞板对导油腔内的油液进行挤压。
[0007]优选的,所述齿盘位于齿块和齿轮之间位置处,且齿盘与齿块和齿轮相啮合,并且初始状态下的齿盘位于齿块和齿轮的下方位置,而且齿块与刹车片上下交错分布,同时齿盘与齿轮上锯齿上下两端和齿块上下两端均设计为倾斜结构,导油腔内的油液通过第一软管进入第一油液腔,可以将齿盘顶起,使得齿盘与齿块和齿轮啮合,齿盘与齿轮上锯齿和齿轮的倾斜结构,方便进行啮合对接。
[0008]优选的,所述齿轮通过推杆带动刹车座在定位座内往复滑动,且齿轮、刹车座、定位座以及安装座均关于刹车分泵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有两个,齿轮的转动,可以带动刹车座和刹车杆往复活动。
[0009]优选的,所述刹车杆的外端部呈球形结构设计,且刹车杆的外端部在制动蹄端部空腔内限位贴合滑动安装,并且刹车杆外端部的直径大于制动蹄端部空腔开口处的宽度,刹车杆受力往复活动,可以带动制动蹄往复活动,实现点刹,减少磨损。
[0010]优选的,所述第二油液腔通过第二软管与第三油液腔相连接,且第三油液腔位于刹车分泵外端内壁和活塞头之间的位置,活塞头向两侧活动,对第三油液腔内的油液进行挤压,油液通过第二软管进入第二油液腔,进而推动第二活塞板和刹车杆活动,增加刹车片与刹车鼓的摩擦,提高制动蹄的制动力度。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设置点刹制动机构,使用者踩刹车时,两个活塞头向两侧移动,通过活塞头带动顶杆和引导活塞板上移,配合导油腔、第一软管、第一油液腔实现齿盘的上移,使得齿盘与齿块和齿轮啮合,此时刹车鼓的转动,可以通过齿盘带动齿轮转动,进而使得齿轮通过推杆带动刹车座在定位座内往复滑动,配合刹车杆带动制动蹄往复活动,进而使得刹车片往复与刹车鼓内壁接触,通过点刹的形式进行刹车制动,而传统技术中,大都通过持续顶动制动蹄,使得刹车片与刹车鼓持续接触来实现刹车,相较而言,本专利技术采用点刹的形式,在保证刹车效果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磨损,提高使用寿命,同时本专利技术通过结构的设计,点刹的速度是由刹车鼓的转速决定的,即刹车鼓和车轮转速越快点刹速度越快,可以通过调整齿盘与齿轮的比例进行实际应用中的调整设置,利用车轮和刹车鼓的转速决定点刹的速度,可以降低使用者踩刹车时的阻力,使得踩刹车更为顺畅;2.本专利技术,设置防抱死机构,在紧急刹车过程中,驾驶员深踩刹车,活塞头快速移动,此时齿盘被顶起实现点刹,同时活塞头将第三油液腔内的油液通过第二软管挤压进第二油液腔内,带动第二活塞板和刹车杆活动,使得刹车杆向制动蹄方向活动,此时刹车杆在带动制动蹄往复活动时,可以降低制动蹄与刹车鼓侧壁之间的距离,进而在带动制动蹄往复活动时,可以增加刹车片与刹车鼓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制动效果,在加大摩擦力的同时进行点刹,减少磨损的基础上,可以有效防止抱死,避免车辆防抱死系统介入,提高安全性能,
进一步的,在常规刹车时,随着驾驶员刹车力度的增加,活塞头缓慢移动,油液依然可以缓慢进入第二油液腔,对刹车杆进行缓慢挤压,进而使得刹车片逐渐增加与刹车鼓的摩擦力,在点刹的基础上,使得刹车效率逐渐提高。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专利技术正剖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安装座侧剖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刹车片和齿块侧面分布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齿块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刹车杆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1、底板;2、制动蹄;3、刹车片;4、刹车鼓;5、齿块;6、刹车分泵;61、导油腔;62、引导活塞板;63、顶杆;7、复位弹簧;8、活塞头;9、安装座;10、第一油液腔;11、支撑弹簧;12、第一活塞板;13、安装轴;14、齿盘;15、定位环;16、第一软管;17、齿轮;18、推杆;19、刹车座;20、定位座;21、刹车杆;22、第二活塞板;23、第二油液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有效降低刹车片磨损的鼓刹,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安装有制动蹄(2),且制动蹄(2)的外侧固定有刹车片(3),并且底板(1)上安装有刹车鼓(4),而且刹车鼓(4)的侧壁上固定有齿块(5),同时刹车鼓(4)位于制动蹄(2)的外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刹车分泵(6),所述刹车分泵(6)固定于底板(1)顶部的内壁上,且刹车分泵(6)位于左右两个制动蹄(2)顶部之间位置处,所述刹车分泵(6)的内部通过复位弹簧(7)连接有两个活塞头(8),且刹车分泵(6)与车辆制动油路相连接,所述刹车分泵(6)的内壁上开设有导油腔(61),且导油腔(61)内安装有引导活塞板(62),并且引导活塞板(62)的底面固定有顶杆(63),而且顶杆(63)的底端位于刹车分泵(6)内,同时顶杆(63)的底端位于活塞头(8)的中间位置处,所述底板(1)的内壁上固定有安装座(9),且安装座(9)的端面开设有第一油液腔(10),并且第一油液腔(10)通过第一软管(16)与导油腔(61)相连接,而且安装座(9)位于刹车鼓(4)的内侧位置,所述第一油液腔(10)内通过支撑弹簧(11)安装有第一活塞板(12),且第一活塞板(12)的顶面固定有安装轴(13),并且安装轴(13)的顶部轴承安装有齿盘(14),所述齿盘(14)的底面凹陷处嵌入式活动安装有定位环(15),且定位环(15)固定于安装座(9)上;齿轮(17),所述齿轮(17)轴承安装于底板(1)的内壁上,且齿轮(17)顶部偏心处突出位置活动套设有推杆(18),并且推杆(18)的外端转轴连接有刹车座(19),所述刹车座(19)限位贴合滑动安装于定位座(20)内,且定位座(20)固定于底板(1)上,所述刹车座(19)的外端开设有第二油液腔(23),且第二油液腔(23)内通过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华,杜孟子,吴丽霞,
申请(专利权)人:黄山菲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