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搅拌子及包括其的搅拌器,所述搅拌子包括转子和夹持部,所述转子沿其转轴方向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夹持部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配合,以使所述转子相对于所述夹持部的位置固定。采用上述结构,夹持部通过设置第二限位部来与转子的第一限位部相配合,可以使得转子在沿其转轴进行转动时位置保持相对固定,转子不会因为在高速旋转的状态下失去平衡到处乱窜,从而避免搅拌子工作状态下撞坏容器或者正在检测的玻璃电极。或者正在检测的玻璃电极。或者正在检测的玻璃电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搅拌子及包括其的搅拌器
[0001]本技术涉及化工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搅拌子及包括其的搅拌器。
技术介绍
[0002]以磁力为动力的搅拌子常应用于样品混合过程,大多采用橄榄球型。常规的磁力搅拌子有以下缺点:在系统开始运行时,可能因为磁场的突然变化,导致磁力搅拌子乱窜,会撞坏容器或者正在检测的玻璃电极;除此之外,由于表面光滑,在实验运行结束后,很难取出,需要使用金属棒吸出,一些金属棒会和溶剂产生一些反应,从而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搅拌子乱窜的缺陷,提供一种搅拌子及包括其的搅拌器。
[0004]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一种搅拌子,所述搅拌子包括转子和夹持部,所述转子沿其转轴方向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夹持部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配合,以使所述转子相对于所述夹持部的位置固定。
[0006]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夹持部通过设置第二限位部来与转子的第一限位部相配合,可以使得转子在转轴进行转动时位置保持相对固定,转子不会因为在高速旋转的状态下失去平衡到处乱窜,从而避免搅拌子工作状态下撞坏容器或者正在检测的玻璃电极。
[0007]较佳地,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在所述转子的转轴方向的两端,所述夹持部包括上端部和下端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在所述上端部和所述下端部上。
[0008]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设置在上端部和下端部的第二限位部处于转子转轴的方向上,夹持部通过上端部和下端部从上下两个方向上对转子进行限位,一方面不会影响转子沿转轴进行正常转动,另一方面,从上下方向对转子进行夹持,固定转子位置的效果更好、更稳定。
[0009]较佳地,所述第一限位部为圆形凹槽,所述第二限位部为圆形凸块。
[0010]在本方案中,圆形凹槽与圆形凸块相配合既能保证凸块不会从凹槽内滑脱,又能保证凸块沿转子转轴进行转动;另外,圆形凹槽与圆形凸块加工简单、制造成本低。
[0011]较佳地,所述夹持部还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为镂空结构,所述上端部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的上侧,所述下端部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的下侧,所述支架本体与所述上端部和所述下端部围拢形成容置部,所述转子设置在所述容置部内。
[0012]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支架本体可以防止当第一限位部与夹持部的第二限位部发生脱离时,高速转动的转子直接撞击到容器或者正在检测的玻璃电极上,造成仪器损坏。另外,支架本体为镂空结构,设置在容置部内的转子在转动时形成的能量可以通过镂空处传递到本体外部的空间,不会影响搅拌效果。
[0013]较佳地,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多个“U”形支架,多个所述“U”形支架的开放端相对接,所述上端部和所述下端部设置在开放端的对接处。
[0014]在本方案中,采用“U”形支架的端部对接来形成镂空结构,其构造简单、制造成本低。
[0015]较佳地,所述“U”形支架的数量为3个以上,相邻对接的所述“U”形支架之间的夹角相同。
[0016]在本方案中,“U”形支架的数量为3个以上,支架本体的镂空部位更加密实,可以进一步防止转子在脱离夹持部时冲出容置部。相邻“U”形支架之间的夹角相同,可以使得镂空部沿支架本体周向均匀布置,从而保证搅拌子的搅拌效果较均匀。
[0017]较佳地,所述“U”形支架在靠近闭合端处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与闭合端之间具有供抓持的空间。
[0018]在本方案中,当搅拌子停止运行后,立柱与闭合端之间保持间隙可以形成抓持部,抓持部能够方便操作人员将其抓取出来,尤其是当转子为磁性材料时,在没有抓持部的情况下,需要使用金属棒将其吸附取出,而金属材料会和溶剂产生化学反应,造成溶剂污染。
[0019]较佳地,所述转子为椭球形。
[0020]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转子的外表面为流线型,当搅拌子运行时,转子沿其转轴转动阻力较小,搅拌效果更佳。
[0021]较佳地,所述转子的表面覆盖有防酸碱保护涂层。
[0022]保护涂层可以是PTFE(聚四氟乙烯)涂层,避免转子遭受酸碱、有机溶剂的腐蚀,一方面保护转子,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溶剂与转子发生化学反应对溶剂造成污染。
[0023]一种搅拌器,所述搅拌器包括上述搅拌子。
[0024]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搅拌器的夹持部通过第二限位部来与转子的第一限位部相配合,可以使得转子在沿其转轴进行转动时位置保持相对固定,转子不会因为在高速旋转的状态下失去平衡到处乱窜,从而避免搅拌子工作状态下撞坏容器或者正在检测的玻璃电极。
[0025]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搅拌子的夹持部通过第二限位部来与转子的第一限位部相配合,可以使得转子在沿其转轴进行转动时位置保持相对固定,转子不会因为在高速旋转的状态下失去平衡到处乱窜,从而避免搅拌子工作状态下撞坏容器或者正在检测的玻璃电极。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搅拌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转子1
[0029]夹持部2
[0030]上端部21
[0031]下端部22
[0032]支架本体3
[0033]容置部31
[0034]抓持部32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技术。
[0036]如图1所示,一种搅拌子,搅拌子包括转子1和夹持部2,转子1沿其转轴方向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图中未示出),夹持部2设置有第二限位部(图中未示出),第一限位部设置在转子1的转轴方向的两端,夹持部2包括上端部21和下端部22,第二限位部设置在上端部21和下端部22上。第二限位部与第一限位部相配合,以使转子1相对于夹持部2的位置固定。
[0037]在本实施例中,夹持部2通过设置第二限位部来与转子1的第一限位部相配合,可以使得转子1在沿其转轴进行转动时位置保持相对固定,转子1不会因为在高速旋转的状态下失去平衡到处乱窜,从而避免搅拌子工作状态下撞坏容器或者正在检测的玻璃电极。具体来说,上端部21和下端部22的第二限位部处于转子1转轴的方向上,夹持部2通过上端部21和下端部22从上下两个方向上对转子1进行限位,一方面不会影响转子1沿转轴进行正常转动,另一方面,从上下方向对转子1进行夹持,固定转子1位置的效果更好、更稳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转子1的第一限位部以及夹持部2的第二限位部也可以只设置一个,比如,第一限位部的端部为直径较大的圆盘,通过直径较小的连接杆与转子1连接,第二限位部设置成与圆盘和连接杆间隙配合的限位槽,同样可以实现保持位置基本固定进行转动的效果。
[0038]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一限位部为圆形凹槽,第二限位部为圆形凸块。
[0039]在本实施例中,圆形凹槽与圆形凸块相配合既能保证凸块不会从凹槽内滑脱,又能保证凸块沿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搅拌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子包括转子和夹持部,所述转子沿其转轴方向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夹持部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配合,以使所述转子相对于所述夹持部的位置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在所述转子的转轴方向的两端,所述夹持部包括上端部和下端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在所述上端部和所述下端部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搅拌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为圆形凹槽,所述第二限位部为圆形凸块。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搅拌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还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为镂空结构,所述上端部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的上侧,所述下端部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的下侧,所述支架本体与所述上端部和所述下端部围拢形成容置部,所述转子设置在所述容置部内。5.如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曙,闵红,严承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关工业品与原材料检测技术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