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骶髂关节脱位治疗的复位固定板,其上具有多个供锁定螺钉进入的锁定孔,复位固定板整体呈“K”,包括可一体形成的第一接骨板、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第一接骨板用于与骶骨锁定,第一翼板向斜上方延伸至髂骨侧、与髂骨锁定,在第一翼板上具有导向滑孔,于导向滑孔上可拆卸的固定有导向块,导向块的上端面呈滑坡面,滑坡面自第一翼板自由端向固定端方向倾斜向下设置;第二翼板位于第一翼板的下方,两个翼板均与髂骨锁定。复位螺钉经辅助滑孔和导向滑孔打入其顶部具有被辅助滑孔向下限位的凸沿。可以在术中实现复位固定一体化,减少对骨质破坏,减少手术时间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及并发症风险。降低辐射剂量及并发症风险。降低辐射剂量及并发症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骶髂关节脱位治疗的复位固定板
[0001]本技术涉及接骨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骶髂关节脱位治疗的复位固定板。
技术介绍
[0002]骶髂关节脱位常常伴随骨盆骨折发生,常见于高能量多发伤患者,是骨盆后环损伤中一种常见的损伤类型。骨盆是人体生理情况正常力学传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由髂骨、骶骨及骶髂关节组成的骨盆后环对于维持骨盆稳定有重要作用,其中骶髂关节及其周围韧带组成的骶髂关节复合体是人体正常力学传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骨盆的稳定性有决定性作用。
[0003]近年来,由高能量损伤所致的骨盆骨折越来越普遍,存在于8%~16%的创伤患者中。骶髂关节脱位后,髂骨会发生向后向上的移位。目前对于骶髂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微创的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效果良好,创伤小,但螺钉置入有较高的偏移风险,在解剖正常患者中,螺钉错位发生率可达到12%,解剖异常患者甚至高达28%,最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达8%,即损伤闭孔神经及髂内血管,并且螺钉若发生错位,会增加内固定失败率,进一步导致预后较差。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复位过程需要多种方式辅助,包括CT及CT
‑
3D导航系统、O臂导航系统、3D打印技术及TiRobot系统等。虽然这些技术有其优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技术能够应用的前提是获得良好复位,因此对术者要求较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的成本,加大了患者及术者的辐射量,且各种方式适应症不尽相同,实施难度较大。切开复位内固定有多种内固定方式,包括蝶形钢板、“八”字双钢板、重建钢板、T形钢板,相比于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切开复位能够较为直观地完成复位,但目前术中复位过程多采用两点复位钳提拉扭转,因骶骨及髂骨松质骨较多,容易导致复位不完全,固定不理想,进而导致一系列并发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在术中实现复位固定一体化,减少对骨质破坏,减少手术时间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及并发症风险的用于骶髂关节脱位治疗的复位固定板。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6]用于骶髂关节脱位治疗的复位固定板,其上具有多个供锁定螺钉进入的锁定孔,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7]第一接骨板,位于骶骨侧,用于与骶骨锁定;
[0008]第一翼板,其一端与第一接骨板固定,另一端向斜上方延伸至髂骨侧、与髂骨锁定,所述第一翼板上具有导向滑孔,于导向滑孔上可拆卸的固定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的上端面呈滑坡面,滑坡面自第一翼板自由端向固定端方向倾斜向下设置,于导向块上具有与导向滑孔重叠的辅助滑孔;
[0009]第二翼板,位于第一翼板的下方,其一端与第一接骨板固定,另一端延伸至髂骨侧、与髂骨锁定,所述第二翼板与第一翼板呈夹角设置;
[0010]其中,复位固定板上相邻两锁定孔的间距不小于0.5cm,所述导向滑孔两侧的第一翼板的单侧宽度不小于1mm;及
[0011]复位螺钉,经辅助滑孔和导向滑孔打入,所述复位螺钉的顶部具有径向向外延伸出的凸沿,所述凸沿被辅助滑孔向下限位。
[001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导向块的底面上具有与第一翼板滑接配合的滑槽,所述第一翼板与第一接骨板顶部间形成有对导向块定位的拐角。
[001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锁定孔能够对锁定螺钉打入的角度进行限定。
[0014]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锁定孔呈锥形的螺孔,以使锁定螺钉植入后,锁定螺钉的头部能够沉入螺孔内。
[0015]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一接骨板上等距排布有四个锁定孔,所述第一翼板上具有两个锁定孔,所述第二翼板上具有两个锁定孔。
[0016]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导向块的垂直高度为1~3cm,水平长度为1~3cm。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该复位固定板上通过设置导向块使其具有复位功能,导向块的上表面呈斜坡面,且滑坡面自第一翼板自由端向固定端方向倾斜向下设置,复位时先将第一接骨板与骶骨固定,然后复位螺钉由滑坡面的高端旋转打入,并沿斜面由高端向低端滑动,随着复位螺钉的旋转下滑,复位螺钉带动髂骨往内移动,即可实现对髂骨的前提、下移、内聚,复位完成后,将两个翼板与髂骨侧固定,从而实现了骶髂关节脱位后的复位
‑
固定治疗,实现复位固定一体化。
[0019]并且复位螺钉由髂骨较厚部位打入,保证了复位螺钉与髂骨的连接强度,保证了复位的稳定性,并通过类似“K”形的固定方式,较正常骨盆最大位移值降低,并且复位固定板受力均匀且较低,保证复位
‑
固定的稳定性,减少对骨质破坏,操作方便快捷,减少手术时间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及并发症风险。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1]图1是本复位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复位固定板隐去导向块和复位螺钉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复位固定板中导向块和复位螺钉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复位固定板的模态示意图;
[0025]图5是本复位固定板的使用后的透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8]如图1~图5所示,用于骶髂关节脱位治疗的复位固定板,用于骶髂关节的锁定,在复位固定板上具有多个供锁定螺钉进入的锁定孔01,以将复位固定板与髂骨和骶骨固定。锁定钢板及锁定螺钉对于骨质疏松的骨质仍有足够的稳定效果,其抗拔出力强,松动率更低,因骶骨及髂骨大部分螺钉置入部分大部分由松质骨组成,锁定螺钉效果更佳,同时锁定螺钉对于骨膜破坏较少,最大程度保护骨的血运,能够降低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医源性影响。
[0029]另外,锁定孔01能够对锁定螺钉打入的角度进行限定。孔位及锁定角度设计同时满足两个要求,一是不进入骶髂关节面,二是不进入骶管及骶孔。不进入骶髂关节面代表复位固定板未进一步破坏骶髂关节血运及关节软骨。不进入骶管及骶孔意味着复位固定板最大限度减少了神经系统并发症。又因复位固定板与锁定螺钉整体固定为一体,相当于内固定支架,整体稳定性强,因此符合坚强固定的标准。
[0030]锁定孔01呈锥形的螺孔,以使锁定螺钉植入后,锁定螺钉的头部能够沉入螺孔内,减少了锁定螺钉头部凸出于复位固定板的表面而提高皮肤表面张力,导致伤口难以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骶髂关节脱位治疗的复位固定板,其上具有多个供锁定螺钉进入的锁定孔(01),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接骨板(110),位于骶骨侧,用于与骶骨锁定;第一翼板(120),其一端与第一接骨板(110)固定,另一端向斜上方延伸至髂骨侧、与髂骨锁定,所述第一翼板(120)上具有导向滑孔(121),于导向滑孔(121)上可拆卸的固定有导向块(140),所述导向块(140)的上端面呈滑坡面,滑坡面自第一翼板(120)自由端向固定端方向倾斜向下设置,于导向块(140)上具有与导向滑孔(121)重叠的辅助滑孔(141);第二翼板(130),位于第一翼板(120)的下方,其一端与第一接骨板(110)固定,另一端延伸至髂骨侧、与髂骨锁定,所述第二翼板(130)与第一翼板(120)呈夹角设置;其中,复位固定板上相邻两锁定孔(01)的间距不小于0.5cm,所述导向滑孔(121)两侧的第一翼板(120)的单侧宽度不小于1mm;及复位螺钉(150),经辅助滑孔(141)和导向滑孔(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朝晖,张英泽,白晓谊,赵明,宋碧萱,宗吉魁,冯超,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