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的内底板与底边舱斜板连接形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9402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内底板与底边舱斜板连接形式,其包括由平面板弯折而成的弯折板件,弯折板件包括横向分布的内底板、斜向分布的底边舱斜板、用于连接内底板和底边舱斜板的过渡板;内底板和底边舱斜板均为平直板;过渡板为弧形板,过渡板的圆弧半径不小于1.5米;内底板和过渡板相切,底边舱斜板和过渡板相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较为有效地提高内底板与底边舱斜板连接处的疲劳强度,减少了焊接工作量,并减小结构的重量。并减小结构的重量。并减小结构的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的内底板与底边舱斜板连接形式


[0001]本技术涉及船舶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的内底板与底边舱斜板连接形式。

技术介绍

[0002]散货船内底板与底边舱斜板的连接通常有两种形式。
[0003]第一种形式是焊接式,即散货船内底板和底边舱斜板直接焊接在一起。该种形式,在线型变化时的过渡处理更容易一点。
[0004]第二种形式是折弯式,即散货船内底板和底边舱斜板以折弯形式连接。该种形式则能减小大量的焊接工作量。
[0005]但是,在现行“散货船、油船协调共同结构规范”(HCSR)下的疲劳计算中,为满足散货船内底板与底边舱斜板的连接处的疲劳强度的要求,上述两种形式都需要较大幅度的插厚,甚至需要增设过渡肘板,由此造成的结构增重非常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的内底板与底边舱斜板连接形式。
[0007]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8]一种新型的内底板与底边舱斜板连接形式,其包括由平面板弯折而成的弯折板件,弯折板件包括横向分布的内底板、斜向分布的底边舱斜板、用于连接内底板和底边舱斜板的过渡板;内底板和底边舱斜板均为平直板;过渡板为弧形板,过渡板的圆弧半径不小于1.5米;内底板和过渡板相切,底边舱斜板和过渡板相切。
[0009]内底板、过渡板和底边舱斜板为一体成型。
[0010]过渡板上不嵌设插厚板,内底板、过渡板和底边舱斜板的板厚相同。
[0011]内底板的底部固设有第一纵向加强筋。
[0012]底边舱斜板的底部固设有第二纵向加强筋。
[0013]弯折板件的下方固设有双层底纵桁。
[0014]双层底纵桁和弯折板件之间为焊接连接。
[0015]弯折板件的底部固设有横向强框板,横向强框板垂直于弯折板件。
[0016]双层底纵桁与横向强框板固接,双层底纵桁将横向强框板分隔成第一强框板和第二强框板;第一强框板位于底边舱斜板的下方;第二强框板位于内底板的下方。
[0017]第一强框板上设有供双层底纵桁和弯折板件之间的焊缝通过的镂空部。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能较为有效地提高内底板与底边舱斜板连接处的疲劳强度,使得该处的结构强度得以提升;内底板与底边舱斜板之间不使用焊接结构,大大减少了焊接工作量,降低了成本;内底板、底边舱斜板和过渡板均使用相同的板厚,可以避免较大幅度的疲劳插厚,可以减小结构的重量。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在弱框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在强框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图2中A部分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技术。
[0023]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新型的内底板与底边舱斜板连接形式,其包括由平面板弯折而成的弯折板件10,弯折板件包括横向分布的内底板11、斜向分布的底边舱斜板12、用于连接内底板和底边舱斜板的过渡板13;内底板11和底边舱斜板12均为平直板;过渡板13为弧形板,过渡板的圆弧半径不小于1.5米;内底板11和过渡板13相切,底边舱斜板12和过渡板13相切。
[0024]内底板11、过渡板13和底边舱斜板12为一体成型。
[0025]过渡板上不嵌设插厚板,内底板11、过渡板13和底边舱斜板12的板厚相同。
[0026]内底板11的底部固设有第一纵向加强筋21。底边舱斜板12的底部固设有第二纵向加强筋22。
[0027]弯折板件10的下方固设有双层底纵桁20。双层底纵桁20和弯折板件10之间为焊接连接。
[0028]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采用一体成型的内底板和底边舱斜板的连接结构,内底板和底边舱斜板之间的过渡板采用弧形板,并且过渡板采用较大圆弧半径形式,实现平缓的结构过渡,从而提高其疲劳性能,避免较大幅度的疲劳插厚。
[0029]在上述结构基础上,对该区域的结构进行相适应的调整,通过设置第一纵向加强筋、第二纵向加强筋以提高整体结构的强度。
[0030]本实施例在弱框位置时的结构如图1所示。由于位于弱框位置,则无需设置横向强框板。
[0031]本实施例在强框位置时的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由于位于强框位置,则需要设置横向强框板,以提高结构强度。
[0032]设置横向强框板的具体形式为:
[0033]弯折板件10的底部固设有横向强框板30,横向强框板30垂直于弯折板件10。
[0034]双层底纵桁20与横向强框板30固接,双层底纵桁20将横向强框板分隔成第一强框板31和第二强框板32;第一强框板31位于底边舱斜板12的下方;第二强框板32位于内底板11的下方。
[0035]第一强框板31和第二强框板32均固接于双层底纵桁20。
[0036]第一强框板31上设有供双层底纵桁和弯折板件之间的焊缝通过的镂空部33。
[0037]通过设置横向强框板,使得整体结构强度得以加强。
[0038]本技术能较为有效地提高内底板与底边舱斜板连接处的疲劳强度,使得该处的结构强度得以提升。
[0039]本技术中,内底板与底边舱斜板之间不使用焊接结构,大大减少了焊接工作量,降低了成本。
[0040]本技术中,内底板、底边舱斜板和过渡板均使用相同的板厚,可以避免较大幅度的疲劳插厚,可以减小结构的重量。
[0041]虽然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内底板与底边舱斜板连接形式,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由平面板弯折而成的弯折板件,弯折板件包括横向分布的内底板、斜向分布的底边舱斜板、用于连接内底板和底边舱斜板的过渡板;内底板和底边舱斜板均为平直板;过渡板为弧形板,过渡板的圆弧半径不小于1.5米;内底板和过渡板相切,底边舱斜板和过渡板相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内底板与底边舱斜板连接形式,其特征在于,内底板、过渡板和底边舱斜板为一体成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内底板与底边舱斜板连接形式,其特征在于,过渡板上不嵌设插厚板,内底板、过渡板和底边舱斜板的板厚相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内底板与底边舱斜板连接形式,其特征在于,内底板的底部固设有第一纵向加强筋。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内底板与底边舱斜板连接形式,其特征在于,底边舱斜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定凡赵文斌华康冯伟马亚成麻翠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