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不改变阀体结构的笼式调节阀,包括上游管道,上游管道与阀体连接;阀体与阀盖固定连接;打孔阀笼与阀体、颈部延长段密封固定,颈部延长段上侧与阀盖密封固定,阀芯阀杆组件设在打孔阀笼内,下游管道与阀体连接。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调整颈部延长段来匹配阀门行程提高后阀内件尺寸变化的要求,在优化成本小、施工难度低和施工时间短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设备可靠性。有效地提高设备可靠性。有效地提高设备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不改变阀体结构的笼式调节阀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调节阀,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不改变阀体结构的笼式调节阀。
技术介绍
[0002]凝结水主调节阀是核电站关键重要设备(SPV设备),阀门故障将引起机组功率扰动甚至停堆的问题。
[0003]现有的阀门是额定行程为4英寸的笼式调节阀。主要结构如图1所示:上游管道1与阀体2通过焊接连接;阀体2与阀盖3通过16个均布的螺栓和螺母固连;阀笼6的固定耳通过垫片与阀体2、阀盖3密封固定;阀芯阀杆组件7在阀笼6内,通过执行机构带动其上下移动;下游管道8与阀体2通过焊接连接。
[0004]由于阀门选型不合理,在凝结水系统大流量及高流速工况下,在阀门的阀笼附近产生高速流及漩涡流,造成阀芯频繁窜动,阀门振动值也较高。有些机组该阀门多次出现故障,数次故障引发降功率事件,对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重大隐患。
[0005]通过分析计算,需重新进行阀门选型。目前阀门换型的主流方式为:对阀门部件(包括阀体及阀内部件)进行整体更换。因该阀门所在工艺工况较为恶劣,阀体两端与管道为焊接。对管道切割及重新焊接不仅工艺技术要求高,焊接稍有偏差会存在管道漏水甚至断裂风险,同时因工作难度较大也存在人因风险及施工时间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不改变阀体结构的笼式调节阀,通过调整颈部延长段来匹配阀门行程提高后阀内件尺寸变化的要求,在优化成本小、施工难度低和施工时间短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设备可靠性。
[0007]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不改变阀体结构的笼式调节阀,包括上游管道,上游管道与阀体连接;阀体与阀盖固定连接;打孔阀笼与阀体、颈部延长段密封固定,颈部延长段上侧与阀盖密封固定,阀芯阀杆组件设在打孔阀笼内,下游管道与阀体连接。
[0008]所述的上游管道与阀体通过焊接连接。
[0009]所述的阀体与阀盖通过均布的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
[0010]所述的打孔阀笼设有固定耳,所述的固定耳通过垫片与阀体、颈部延长段密封固定。
[0011]所述的打孔阀笼固定耳上侧与颈部延长段下侧通过垫片密封固定。
[0012]所述的打孔阀笼固定耳下侧与阀体通过垫片密封固定。
[0013]所述的颈部延长段上侧与阀盖通过垫片密封固定。
[0014]所述的打孔阀笼为打孔式阀笼。
[0015]所述的下游管道与阀体通过焊接连接。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阀门相较现有阀门其稳定性显著提高,具体包括:
[0017]1)以某一时段连续30分钟内阀杆振动值为例,优化后新阀门阀杆最高振动值比优化前阀门阀杆最高振动值下降3.3mm/s,降幅明显;
[0018]2)以某一时段连续30分钟内阀门本体振动值为例,优化后新阀门本体最高振动值比优化前阀门本体最高振动值下降2.1mm/s,降幅明显;
[0019]3)以某一时段连续30分钟内阀门开度值为例,优化后阀门相对于优化前阀门,其阀位幅值由约2.5%开度波动降为约1.2%开度波动(X%开度即表示为X%阀门行程量)。1.2%左右的波动主要是由于除氧器液位的波动引起,属于正常范围调节;
[0020]4)如图3所示,阀杆窜动频率大幅下降;
[0021]5)通过只更换阀内件,保留原阀的阀体与阀盖,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施工难度,也缩短了施工时间。
附图说明
[0022]图1原阀门主要结构图;
[0023]图2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基于不改变阀体结构的笼式调节阀主要结构图;
[0024]图3原有阀门和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阀门的阀位对比图(上面为现有阀门,下面为本专利技术,注:横坐标为时间,间距为5分钟/格;纵坐标为开度,间距为1%开度/格)。
[0025]图中,1上游管道,2阀体,3阀盖,4螺栓,5螺母,6窗口式阀笼,7阀芯阀杆组件,8下游管道,9颈部延长段,10打孔阀笼。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7]现有的笼式调节阀,由于选型不合理造成阀芯频繁窜动及阀门振动值较高。本专利技术通过使用优化设计的打孔阀笼,以及在保留原阀体、阀盖的前提下,通过创新设计颈部延长段来匹配阀门行程提高后阀内件尺寸变化的要求。在优化成本小、施工难度低和施工时间短的前提下,有效提高设备可靠性。
[0028]设计颈部延长段:为缓解流速高对阀门的影响,可增大阀门的额定行程。根据计算可得额定行程需由4英寸提高到8英寸,如此则阀笼高度也必须相应增加。因现场阀体为焊接且施工环境限制,为避免更换焊接阀体带来不利因素,优化方案在保留原有阀体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设计颈部延长段(图2的9)来匹配阀门行程提高后阀内件尺寸变化的要求.如此,则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降低了成本、较少了施工时间。
[0029]阀笼结构优化:由于原阀门现场实际压差大于原选型压差,导致原阀门实际阀门开度小于原选型开度,高速流最终导致阀芯频繁波动及阀门振动高。通过分析计算,采用打孔阀笼10替代原窗口式阀笼6,对流体起到较好的稳流作用,改善阀门节流后的流体流动状态,有效缓解阀芯频繁窜动及阀门振动高的问题。
[0030]如图2所示,一种基于不改变阀体结构的笼式调节阀,上游管道1与阀体2通过焊接连接;阀体2与阀盖3通过16个均布的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打孔阀笼6的固定耳通过垫片与阀体2、颈部延长段9密封固定,其中打孔阀笼10固定耳上侧与颈部延长段9下侧通过垫片密封固定,打孔阀笼10固定耳下侧与阀体2通过垫片密封固定;颈部延长段9上侧与阀盖3通过垫片密封固定;阀芯阀杆组件7在打孔阀笼10内,通过执行机构带动其上下移动;打孔阀笼
10为打孔式阀笼,合理布置其打孔间距及排列;下游管道8与阀体2通过焊接连接。其余部件的安装方式与原阀门相同。优化后新阀门是额定行程为8英寸的打孔式阀笼调节阀。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不改变阀体结构的笼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游管道,上游管道与阀体连接;阀体与阀盖固定连接;打孔阀笼与阀体、颈部延长段密封固定,颈部延长段上侧与阀盖密封固定,阀芯阀杆组件设在打孔阀笼内,下游管道与阀体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不改变阀体结构的笼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游管道与阀体通过焊接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不改变阀体结构的笼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与阀盖通过均布的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不改变阀体结构的笼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打孔阀笼设有固定耳,所述的固定耳通过垫片与阀体、颈部延长段密封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鹏华,刘强,孙永信,郭逸,王公展,魏俊,方力,晁义林,梁君,杨秀敏,
申请(专利权)人:秦山核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