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雷电冲击接地机构,包括顶板、防护套、引下线和两个截面呈“C”型结构的把持杆,所述防护套设置于顶板的顶部,所述引下线设置于防护套的顶部,两个所述把持杆对称设置于顶板的顶部,所述顶板的顶部相对于对应把持杆的两侧对称固定有多个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限位槽;通过设计的第一固定块、第四固定块、卡槽、缓冲垫、第一限位槽、限位孔、固定柱、连接板,可以对装置上的把持杆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装置放置在户外时,把持杆受到外物的撞击发生碎裂,同时该结构也方便对保护板进行拆装,操作简单,便捷。便捷。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雷电冲击接地机构
[0001]本技术属于接地机构
,具体涉及一种雷电冲击接地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雷击是自然灾害,不仅会造成设备和房屋设施的损坏,而且可能引起火灾和爆炸,甚至还可能伤害人畜等,为了躲避因为雷电而产生的对人体和建筑等的危害,需要使用到一些避雷装置,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和避雷器都是经常采用的避雷装置,一套完整的避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机构,接地机构可以将雷电引入大地,避免对人员和设备造成损坏,如申请号:201920220934.4的现有专利所公开的一种雷电冲击接地器,包括接触板和顶板,所述接触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限制螺纹筒,所述顶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一端贯穿限制螺纹筒和接触板并延伸到接触板下方的螺纹接地杆,所述接触板的底部且位于螺纹接地杆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抓地钉,可知其中所描述的雷电冲击接地器就是一种雷电冲击接地机构。
[0003]现有的雷电冲击接地机构在使用时,其上的把持杆为陶瓷材质构件,方便拎动和转动顶板,但是该装置通常设置在户外,把持杆容易受到外物的撞击发生碎裂,从而不利于对顶板的拎动与转动,所以需要设计一种结构解决该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雷电冲击接地机构,以解决把持杆为陶瓷材质构件,容易受到外物的撞击发生碎裂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雷电冲击接地机构,包括顶板、防护套、引下线和两个截面呈“C”型结构的把持杆,把持杆方便拎动和转动顶板,所述防护套设置于顶板的顶部,所述引下线设置于防护套的顶部,两个所述把持杆对称设置于顶板的顶部,所述顶板的顶部相对于对应把持杆的两侧对称固定有多个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槽可以容纳第四固定块,保护板起到一定限位作用,所述把持杆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截面呈“C”型结构的保护板,所述保护板的内侧固定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与把持杆的表面紧贴,所述保护板的外侧对称开设有多个卡槽,卡槽可以容纳卡块,从而对保护板进一步进行限位,所述保护板的两端外侧对称固定有两个第四固定块,所述第四固定块嵌入至对应第一限位槽的内部,所述第四固定块的顶部贯穿开设有限位孔,限位孔可以容纳固定柱,提高保护板安装的稳定性,所述限位孔的内部嵌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底端与第一限位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把持杆的顶端通过螺栓对称固定有两个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的底部对称滑动设置有两个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内侧固定有两个卡块,所述卡块嵌入至对应卡槽的内部。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内壁上固定有橡胶垫,橡胶垫可以对第一限位槽内壁与第四固定块之间的空隙进行填充,所述橡胶垫与第四固定块的表面紧贴。
[0007]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外侧通过转轴旋转连接有拉板,拉板方便拉动连接板,所述
拉板的截面呈长方形结构。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块的底部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限位槽,第二限位槽方便连接板的滑动,所述连接板的顶端嵌入至对应第二限位槽的内部,所述第二限位槽的一侧内壁开设有第三限位槽,第三限位槽方便滑动块的滑动,对其滑动方向进行限制,所述第三限位槽的内部设置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的一端与连接板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滑动块的顶部贯穿开设有弹簧孔,弹簧孔方便竖块的相对滑动,所述弹簧孔的内部贯穿有竖块,所述竖块的两端分别与第三限位槽的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竖块与弹簧孔的内壁之间连接有弹簧,弹簧可以使得滑动块进行复位。
[0010]优选的,所述引下线的两侧对称固定有两个第三固定块,所述第三固定块的一端开设有第四限位槽,第四限位槽可以容纳金属柱,所述第四限位槽的内部嵌入有金属柱,所述金属柱的底端与防护套固定连接,所述金属柱的顶端旋转连接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的一端位于第三固定块的顶部。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三固定块的顶部开设有多个凹槽,凹槽可以容纳橡胶凸块,提高转动块的稳定性,所述转动块的底部固定有多个橡胶凸块,所述橡胶凸块嵌入至对应凹槽的内部。
[0012]优选的,所述金属柱的顶部开设有截面呈“T”型结构的旋槽,旋槽方便旋块的转动,所述旋槽的内部设置有截面呈“T”型结构的旋块,所述旋块的顶端与转动块固定连接。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通过设计的第一固定块、第四固定块、卡槽、缓冲垫、第一限位槽、限位孔、固定柱、连接板,可以对装置上的把持杆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装置放置在户外时,把持杆受到外物的撞击发生碎裂,同时该结构也方便对保护板进行拆装,操作简单,便捷。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保护板的侧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区的正视剖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图1中B区的正视剖视图;
[0019]图5为本技术图1中C区的放大图;
[0020]图6为本技术图1中C区的正视剖视图;
[0021]图中:1、顶板;2、把持杆;3、保护板;4、第一固定块;5、第二固定块;6、防护套;7、引下线;8、第三固定块;9、转动块;10、第四固定块;11、卡槽;12、缓冲垫;13、第一限位槽;14、限位孔;15、固定柱;16、连接板;17、卡块;18、拉板;19、第二限位槽;20、第三限位槽;21、滑动块;22、弹簧孔;23、竖块;24、第四限位槽;25、金属柱;26、旋槽;27、旋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实施例
[0024]请参阅图1至图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雷电冲击接地机构,包括顶板1、防护套6、引下线7和两个截面呈“C”型结构的把持杆2,防护套6设置于顶板1的顶部,引下线7设置于防护套6的顶部,两个把持杆2对称设置于顶板1的顶部,顶板1的顶部相对于对应把持杆2的两侧对称固定有多个第一固定块4,第一固定块4可以对保护板3起到一定限位作用,第一固定块4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限位槽13,把持杆2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截面呈“C”型结构的保护板3,保护板3为塑料材质构件,可以对装置上的把持杆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装置放置在户外时,把持杆2受到外物的撞击发生碎裂,保护板3的内侧固定有缓冲垫12,缓冲垫12为橡胶材质构件,可以对撞击力起到缓冲作用,缓冲垫12与把持杆2的表面紧贴,保护板3的外侧对称开设有多个卡槽11,保护板3的两端外侧对称固定有两个第四固定块10,第四固定块10嵌入至对应第一限位槽13的内部,第四固定块10的顶部贯穿开设有限位孔14,限位孔14的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雷电冲击接地机构,包括顶板(1)、防护套(6)、引下线(7)和两个截面呈“C”型结构的把持杆(2),所述防护套(6)设置于顶板(1)的顶部,所述引下线(7)设置于防护套(6)的顶部,两个所述把持杆(2)对称设置于顶板(1)的顶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1)的顶部相对于对应把持杆(2)的两侧对称固定有多个第一固定块(4),所述第一固定块(4)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限位槽(13),所述把持杆(2)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截面呈“C”型结构的保护板(3),所述保护板(3)的内侧固定有缓冲垫(12),所述缓冲垫(12)与把持杆(2)的表面紧贴,所述保护板(3)的外侧对称开设有多个卡槽(11),所述保护板(3)的两端外侧对称固定有两个第四固定块(10),所述第四固定块(10)嵌入至对应第一限位槽(13)的内部,所述第四固定块(10)的顶部贯穿开设有限位孔(14),所述限位孔(14)的内部嵌入有固定柱(15),所述固定柱(15)的底端与第一限位槽(13)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把持杆(2)的顶端通过螺栓对称固定有两个第二固定块(5),所述第二固定块(5)的底部对称滑动设置有两个连接板(16),所述连接板(16)的内侧固定有两个卡块(17),所述卡块(17)嵌入至对应卡槽(11)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雷电冲击接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槽(13)的内壁上固定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与第四固定块(10)的表面紧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雷电冲击接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6)的外侧通过转轴旋转连接有拉板(18),所述拉板(18)的截面呈长方形结构。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有芹,程振,杨宗记,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广安防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