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酯微塑料颗粒回收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87977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酯微塑料颗粒回收利用系统。一种聚酯微塑料颗粒回收利用系统,该系统通过摩擦清洗机、微塑料颗粒除杂淘析设备、加热槽、清洗漂槽、微颗粒材质分选机和微颗粒色选机,对废聚酯微塑料污泥进行了清洗、除杂、煮料、漂洗以及除其他微塑料颗粒和选色过程,获得了高品质的聚酯微塑料颗粒。塑料颗粒。塑料颗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酯微塑料颗粒回收利用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环保
,尤其涉及一种聚酯微塑料颗粒回收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是一种造成污染的主要载体。微塑料体积小,这就意味着更高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指多孔固体物质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表面积),比表面积越大,吸附的污染物的能力越强。首先,环境中已经存在大量的多氯联苯、双酚A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这些有机污染物往往是疏水的,就是说它们不太容易溶解在水中,也不容易被水体稀释),一旦微塑料和这些污染物相遇,正好聚集形成一个有机污染球体。微塑料相当于成为污染物的坐骑,二者可以在环境中到处游荡。
[0003]2004年,微塑料这一概念是在发表在Science的一篇文章(Lost at Sea:where is all the plastic)中首次提出。且由于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对生物产生的各种确定的以及不确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0004]申请人是一家专业利用废旧纺织品和废聚酯包装料生产再生化纤企业,在PET瓶片、废聚酯纺织品等废聚酯回收过程,废聚酯经过粉碎机粉碎,但因为废聚酯上还有很多的残留物质,再加上长期暴露在外界,所以废聚酯上有较多杂质,因此必须先将废聚酯清洗干净,再到后面的纺丝工序。废聚酯的清洗需要经过漂浮、高温煮洗、清水漂洗等工序,在这些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水中含有微聚酯塑料则经水处理系统回收污泥,回收的污泥包括了标签纸、泥沙和大量的微聚酯塑料,公司目前除了采用焚烧处理并没有更好的处理手段可以利用这些污泥中的微聚酯塑料。如果对这些微聚酯塑料进行回收利用,则可以有效的增加企业的效益,并减小了污泥处理的环境压力。但是微聚酯塑料由于颗粒小,同时还夹杂大量的其他微颗粒物质,清理除杂成为第一技术难题。
[0005]上海大学公开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8375670A,公开日:20180807)公开了一种脱水污泥中微塑料的提取方法及装置,步骤为:对脱水污泥进行冷冻干燥均质化处理,再加入密度溶液并搅拌得到悬浊液,静置悬浊液至完全分层;非沉淀层中上浮的微塑料颗粒在抽气泵作用下通转移到滤膜上进行快速收集;将密度溶液连续加入抽滤瓶保持溶液与抽气嘴高度齐平,再冲洗管道数次,将粘附在管壁上微塑料颗粒转移至滤膜上;取截留后微塑料颗粒,加入过氧化氢溶液震荡反应,去除污泥中有机物杂质;烘干去除多余液体,并冷却得到最终微塑料颗粒。该方法只适用于微塑料的检测研究,无法作为微塑料回收利用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鉴于目前微塑料的研究还处于收集和检测阶段,并没有有效的回收利用方法,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一种聚酯微塑料颗粒回收利用系统,该系统通过摩擦清洗机、微塑料颗粒除杂淘析设备、加热槽、清洗漂槽、微颗粒材质分选机和微颗粒色选机,对废聚酯微塑料污泥进行了清洗、除杂、煮料、漂洗以及除其他微塑料颗粒和选色过程,获得了高品质
的聚酯微塑料颗粒。
[0007]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0008]一种聚酯微塑料颗粒回收利用系统,该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摩擦清洗机、微塑料颗粒除杂淘析设备、加热槽、清洗漂槽、微颗粒材质分选机和微颗粒色选机。本技术的摩擦清洗机内有螺旋倾斜叶片,用于微颗粒打散、搅拌,并进行预清洗;所述的微塑料颗粒除杂淘析设备连接摩擦清洗机,用于将塑料颗粒、泥沙、标签悬浮物分离;所述的加热槽连接摩擦清洗机,加热槽内设置清洗液,用于煮料清洗;所述的清洗漂槽连接加热槽,用于去除清洗液;所述的微颗粒材质分选机连接清洗漂槽,用于使微颗粒中附带小量其他塑料颗粒分选出去;所述的微颗粒色选机连接微颗粒材质分选机,用于将带有颜色的部分PET塑料颗粒去除。
[0009]作为优选,所述摩擦清洗机连接有计量输送装置,摩擦清洗机通过第一螺旋输送机连接微塑料颗粒除杂淘析设备,微塑料颗粒除杂淘析设备通过第二螺旋输送机连接加热槽;加热槽设置有两个,两个加热槽间歇进料;加热槽通过第三螺旋输送机连接第一卧式脱水机,第一卧式脱水机通过第四螺旋输送机连接第一清洗漂槽,第一清洗漂槽连接第二清洗漂槽,第二清洗漂槽通过第五螺旋输送机连接第二卧式脱水机;第二卧式脱水机通过第六螺旋输送机以及第一正压气力输送装置连接至第一旋风分离器和第一匀料斗,第一匀料斗连接微颗粒材质分选机;微颗粒材质分选机通过第二正压气力输送装置连接至第二旋风分离器和第二匀料斗,第二匀料斗连接至微颗粒色选机。
[0010]作为优选,微塑料颗粒除杂淘析设备包括机架、第一锥形淘析器、第二锥形淘析器、漂浮型杂质出料装置、微塑料颗粒出料装置和沉淀型杂质出料装置;第一锥形淘析器和第二锥形淘析器由上至下固定设置在机架上,所述第一锥形淘析器的上部设置有第一进料口,底部设置有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二锥形淘析器的上部设置有第二进料口,底部设置有第二出料口,第一出料口连接至第二进料口,第二出料口连接至沉淀型杂质出料装置的进料口;
[0011]所述的第一锥形淘析器的上部为柱形筒体,下部为锥形筒体,在柱形筒体内设置有第一螺旋加速盘管,第一螺旋加速盘管的起始端连接有外部进水系统,并在第一进料口的下方位置开口连接所述的第一进料口,开口的进水前端第一螺旋加速盘管内设置有文丘里管,第一螺旋加速盘管的出水口正对锥形筒体并与水平面呈斜角,第一出料口设置在锥形筒体的底部,所述漂浮型杂质出料装置出水管的进水口设置在锥形筒体内部第一出料口的上方;
[0012]所述的第二锥形淘析器的上部为柱形筒体,下部为锥形筒体,在柱形筒体内设置有第二螺旋加速盘管,第二螺旋加速盘管的起始端连接有外部进水系统,并在第二进料口的下方位置开口连接所述的第二进料口,开口的进水前端第二螺旋加速盘管内设置有文丘里管,第二螺旋加速盘管的出水口正对锥形筒体并与水平面呈斜角,第二出料口设置在锥形筒体的底部,微塑料颗粒出料装置出水管的进水口设置在锥形筒体内部第二出料口的上方。
[0013]上述的微塑料颗粒除杂淘析设备可以有效在公司污水处理后的污泥中回收微聚酯塑料,并去除微聚酯塑料中的标签纸、泥沙杂质,使微聚酯塑料的回收利用成为可能,该设备处理高效,能够获得较为单一的微聚酯塑料,为微聚酯塑料进一步处理做好准备。
[0014]作为再优选,所述第一进料口、第二进料口和第二出料口上均设置有旋转阀。
[0015]作为再优选,所述第一螺旋加速盘管和第二螺旋加速盘管的出水口与水平呈15

30
°
角。
[0016]作为再优选,所述第二锥形淘析器的锥形筒体内壁上设置有螺旋形泥沙导料槽,螺旋形泥沙导料槽延伸至第二出料口。
[0017]作为再优选,所述漂浮型杂质出料装置、微塑料颗粒出料装置和沉淀型杂质出料装置均包括振动筛除水装置,出水管末端连接至振动筛除水装置。
[0018]作为再优选,所述漂浮型杂质出料装置、微塑料颗粒出料装置和沉淀型杂质出料装置和包括的废水连接至废水池,废水池循环连接至外部进水系统。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酯微塑料颗粒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摩擦清洗机(102)、微塑料颗粒除杂淘析设备(104)、加热槽(106)、清洗漂槽(110)、微颗粒材质分选机(118)和微颗粒色选机(1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摩擦清洗机(102)连接有计量输送装置(101),摩擦清洗机(102)通过第一螺旋输送机(103)连接微塑料颗粒除杂淘析设备(104),微塑料颗粒除杂淘析设备(104)通过第二螺旋输送机(105)连接加热槽(10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加热槽(106)通过第三螺旋输送机(107)连接第一卧式脱水机(108),第一卧式脱水机(108)通过第四螺旋输送机(109)连接第一清洗漂槽(110),第一清洗漂槽(110)连接第二清洗漂槽(111),第二清洗漂槽(111)通过第五螺旋输送机(112)连接第二卧式脱水机(113);加热槽(106)设置有两个,两个加热槽(106)间歇进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卧式脱水机(113)通过第六螺旋输送机(114)以及第一正压气力输送装置(115)连接至第一旋风分离器(116)和第一匀料斗(117),第一匀料斗(117)连接微颗粒材质分选机(118);微颗粒材质分选机(118)通过第二正压气力输送装置(119)连接至第二旋风分离器(120)和第二匀料斗(121),第二匀料斗(121)连接至微颗粒色选机(122)。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微塑料颗粒除杂淘析设备(104)包括机架(1)、第一锥形淘析器(2)、第二锥形淘析器(3)、漂浮型杂质出料装置(4)、微塑料颗粒出料装置(5)和沉淀型杂质出料装置(6);第一锥形淘析器(2)和第二锥形淘析器(3)由上至下固定设置在机架(1)上,所述第一锥形淘析器(2)的上部设置有第一进料口(21),底部设置有第一出料口(22),所述第二锥形淘析器(3)的上部设置有第二进料口(31),底部设置有第二出料口(32),第一出料口(22)连接至第二进料口(31),第二出料口(32)连接至沉淀型杂质出料装置(6)的进料口;所述的第一锥形淘析器(2)的上部为柱形筒体,下部为锥形筒体,在柱形筒体内设置有第一螺旋加速盘管(23),第一螺旋加速盘管(23)的起始端连接有外部进水系统(7),并在第一进料口(21)的下方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炎猛何肖张孟江邢喜全李振朱识张作利钱军
申请(专利权)人:余姚大发化纤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