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龙虾稻轮作养殖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养殖领域,具体是一种小龙虾稻轮作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小龙虾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是淡水经济虾类,因肉味鲜美广受人们欢迎。因其杂食性、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而在当地生态环境中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其摄食范围包括水草、藻类、水生昆虫、动物尸体等。小龙虾近年来在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经济养殖品种。小龙虾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能在湖泊、池塘、河沟、稻田等各种水体中生长,现有的小龙虾稻轮作过程中,小龙虾在一定条件下会在稻田打洞,尤其是天气恶劣,水质恶化的情况下小龙虾打洞较深,一方面导致翻田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容易遗留较多数量的小龙虾在田地中,致使养殖密度不可控,影响当轮经济效益以及下轮轮作,另外在商业养殖过程中应严防逃逸,尤其是严防逃入人迹罕至的原生态水体,其对当地物种生态竞争优势而导致破坏性危害,现有的防逃逸装置其在使用时,防逃效果不佳,并且在布设时,操作繁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0003]另外小龙虾稻田养殖的沟坑比例一直受土地部门的约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龙虾稻轮作模式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产量和经济价值高的小龙虾稻轮作养殖方法。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小龙虾稻轮作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步骤一、稻田改造
[0007]在种养开始前,将稻田的十分之一的面积作为育苗池,育苗池以2亩为单位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龙虾稻轮作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稻田改造在种养开始前,将稻田的十分之一的面积作为育苗池(2),育苗池(2)以2亩为单位,做成长宽比为3:1
‑
4:1的多个长方形第一塘口(27),沿第一塘口(27)四周挖沟并形成田埂(4),田埂(4)坡度比为1:3
‑
1:4,将剩下的稻田以50亩为单位划分成若干个第二塘口(1),沿每个第二塘口(1)四周的一条或者两条边沿下挖0.5米形成下挖区域(3),多个所述下挖区域(3)相互连接并形成闭环结构,并沿每个第二塘口(1)边沿设置防逃装置,并在每个第二塘口(1)内设一个占比每个第二塘口(1)面积的5%面积的暂养区,该暂养区用围网围起,10月份在塘口(1)内投放伊乐藻,伊乐藻的投放面积不超过水面的30%,田内加水至20cm;步骤二、虾苗培育和投放8月中下旬在每个第二塘口(1)全部放养种虾,每亩5kg,10月份水稻收割前将水位下降一半,水稻收割后,加水至田面水深20cm~30cm,8月中下旬对育苗池(2)消毒后,放养种虾每亩150kg
‑
200kg,2
‑
3个月以后,幼虾孵化,开始投喂幼虾饲料,12月份将育苗池(2)内的虾苗以每亩5kg
‑
6kg的投放量投放至每个第二塘口(1)内,每只虾苗重量为1g
‑
2.6g,投喂配合饲料,每天早晚投喂各投喂1次;傍晚投喂量要占到全天投喂量的2/3;同时在育苗池(2)中的小龙虾逐渐长至6g/尾时后就陆续把苗种投放到各个暂养区的围网内;步骤三、捕捞和二茬投放3月15日前后全部起捕,清塘,从暂养池中放出小龙虾,补充虾苗量至每个第二塘口(1)投放50kg,投喂高蛋白配合饲料,每天早晚投喂各投喂1次;傍晚投喂量要占到全天投喂量的2/3,4月20日起捕,捕大留小至5月10日;步骤四、稻田轮作6月初缓慢放低第二塘口(1)水位至露出田板,将剩余部分的小龙虾进行捕捞,捕捞完成后翻动第二塘口(1)中的土壤并对第二塘口(1)进行消毒曝晒,种植水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龙虾稻轮作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在第二塘口(1)下挖完成后在下挖区域(3)铺设尼龙布(10),同时使尼龙布(10)下端面30cm
‑
60cm翻折形成折角并铺设在下挖区域(3)底部,再将挖出来的土重新移回下挖区域(3)内使其覆盖尼龙布(10),尼龙布(10)上边沿高出塘口60cm
‑
80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龙虾稻轮作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种虾的规格为20
‑
30尾/kg,雌雄比为3:2到2:1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
‑
3任意一条所述的一种小龙虾稻轮作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的防逃装置包括有第一定位柱(5)、防逃网(6)和第二定位柱(7),所述防逃网(6)两侧边设置有安装插板(62),所述第一定位柱(5)设置有轴向的插槽(51),该插槽(51)供安装插板(62)插接,所述防逃网(6)由网布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安托,陈坚,周贤锋,刘志坚,李凯,胡忠健,张维前,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