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瓶车摩托车用驾乘人员安全带及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86237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瓶车摩托车用驾乘人员安全带及使用方法,该系统由胸前本体、上肩带、腰带、背后环扣、背后拉带、卡扣8等组成,本装置成本低、重量轻、占用空间小、易于携带、通用性强、操作简易方便,可用于各种两轮电瓶车摩托车,也可用于各种三轮电瓶车摩托车,能够有效减少驾乘人员在受到撞击时的伤害,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全防护的作用。全防护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瓶车摩托车用驾乘人员安全带及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驾乘人员安全带领域,特别是一种电瓶车摩托车用驾乘人员安全带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当前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都配备了驾乘人员安全带,其主体为安全带,其中飞机上安全带以环系腰带为主,汽车为三角定位安全带,高空作业人员也有类似的安全带,但两轮或者三轮电瓶车摩托车,目前保护装置只有头盔作为防护装置,同时驾乘人员位于车辆外部,与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面的安全带或者高空作业的安全带,均无法固定在电瓶车摩托车上。当车辆受到撞击时,人员往往受到冲击而撞向前方地面,尽管头部由于头盔的保护而免受大的伤害,但身体与地面接触后,轻则受到大面积的皮肤划伤,重则骨折;而对于车上后座乘员多为儿童,有人将腰带类安全带分别固定在车辆后座两侧,然后系在后座人员腰上作为安全防护,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后座乘员提供安全防护,但由于其长度和操作方便性的原因不适合驾乘人员使用,同时该安全带分别系于车子后座两侧,松脱后向两边垂下时,很可能搅入后轮轮毂或者后轴,又造成不必要的附加伤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和易于使用的可用于驾乘人员的驾乘人员安全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瓶车摩托车用驾乘人员安全带及使用方法,为电瓶车摩托车驾乘人员提供驾乘期间的安全防护,减少车辆受到撞击后的伤害。
[0004]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电瓶车摩托车用驾乘人员安全带由胸前本体1、上肩带2、腰带5、背后环扣6、背后拉带7组成,其中在上肩带2的末端设有卡扣端3,在腰带两侧设有卡扣端4,背后拉带7末端设有卡扣8。
[0005]卡扣端3与卡扣端4为相互结合的子母端。
[0006]腰带5中间设置在胸前本体上,一端与背后环扣6固定连接,另一末端9可穿过背后环扣6的中心孔后自锁,或者回系于腰带5上。
[0007]卡扣8能够卡挂在电瓶车摩托车的尾部支架上。
[0008]本专利技术的显著优点在于:(1)有效减少伤害。当车辆受到撞击时,本装置能够大幅降低驾乘人员人体的失控程度,实现关键时刻拉一把,而且能拉住的作用;(2)成本低、重量轻、占用空间小、易于携带。本装置材料主体为布料、布带等材料,卡扣等可由金属或者塑料制成,成本不高,折叠后体积小,可方便的放置于车上的空间或者随身包中;(3)通用性强。本装置可用于各种两轮电瓶车摩托车,也可用于各种三轮电瓶车摩托车,对于驾乘人员位于车外的均可使用,并能进行有效防护;(4)操作简易方便。驾乘人员使用和卸下本装置与穿脱一件马甲类似。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电瓶车摩托车用驾乘人员安全带的带胸前本体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电瓶车摩托车用驾乘人员安全带的带胸前圆环结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电瓶车摩托车用驾乘人员安全带的简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结合图1

3,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电瓶车摩托车用驾乘人员安全带由胸前本体1、上肩带2、腰带5、背后环扣6、背后拉带7组成,其中在上肩带2的末端设有卡扣端3,在腰带两侧设有卡扣端4,背后拉带7末端设有卡扣8。
[0011]卡扣端3与卡扣端4为相互结合的子母端。
[0012]腰带5中间设置在胸前本体上,一端与背后环扣6固定连接,另一末端9可穿过背后环扣6的中心孔后自锁,或者回系于腰带5上。
[0013]卡扣8能够卡挂在电瓶车摩托车的尾部支架上。
[0014]本装置主体材料为面料,为提高夜间安全,可将材料改为反光布料。
[0015]使用者将卡扣端3与卡扣端4结合在一起,使上肩带2和腰带5形成两个环,双臂分别穿过这两个环;将卡扣8卡挂在电瓶车摩托车的尾部支架上;将腰带末端9穿过背后环扣6的中心孔后自锁,或者回系于腰带5上。
[0016]本装置各组成部分的材料均为常见材料,胸前本体1、上肩带2、腰带5、背后拉带7,材质均为布料,为产生更好的效果,可将材质的布料变更为弹性布料;卡扣端34和卡扣8均为普通卡扣,一般材质为塑料或者金属;前后环扣6和胸前环扣10,材质可选择塑料或者金属,同时其胸前本体1中间位置也可以设置一条纵向拉链,更加方便驾乘人员穿卸。
[0017]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电瓶车摩托车用驾乘人员安全带由胸前本体1、上肩带2、腰带5、背后环扣6、背后拉带7组成,其中在上肩带2的末端设有卡扣端3,在腰带两侧设有卡扣端4,背后拉带7末端设有卡扣8。
[0018]卡扣端3与卡扣端4为相互结合的子母端。
[0019]腰带5中间设置在胸前本体上,一端与背后环扣6固定连接,另一末端9可穿过背后环扣6的中心孔后自锁,或者回系于腰带5上。
[0020]卡扣8能够卡挂在电瓶车摩托车的尾部支架上。
[0021]本装置主体材料为面料,为提高夜间安全,可将材料改为反光布料。
[0022]使用者将卡扣端3与卡扣端4结合在一起,使上肩带2和腰带5形成两个环,双臂分别穿过这两个环;将卡扣8卡挂在电瓶车摩托车的尾部支架上;将腰带末端9穿过背后环扣6的中心孔后自锁,或者回系于腰带5上。
[0023]实施例2如图2所示,一种电瓶车摩托车用驾乘人员安全带由胸前圆环10、上肩带2、腰带5、背后环扣6、背后拉带7组成,其中在上肩带2的末端设有卡扣端3,在腰带两侧设有卡扣端4,背后拉带7末端设有卡扣8。
[0024]卡扣端3与卡扣端4为相互结合的子母端。
[0025]腰带5中间设置在胸前本体上,一端与背后环扣6固定连接,另一末端9可穿过背后
环扣6的中心孔后自锁,或者回系于腰带5上。
[0026]卡扣8能够卡挂在电瓶车摩托车的尾部支架上。
[0027]本装置主体材料为面料,为提高夜间安全,可将材料改为反光布料。
[0028]使用者将卡扣端3与卡扣端4结合在一起,使上肩带2和腰带5形成两个环,双臂分别穿过这两个环;将卡扣8卡挂在电瓶车摩托车的尾部支架上;将腰带末端9穿过背后环扣6的中心孔后自锁,或者回系于腰带5上。
[0029]实施例3如图3所示,一种电瓶车摩托车用驾乘人员安全带由上肩带2、腰带5、背后环扣6、背后拉带7组成,其中在上肩带2的末端设有卡扣端3,在腰带两侧设有卡扣端4,背后拉带7末端设有卡扣8。
[0030]卡扣端3与卡扣端4为相互结合的子母端。
[0031]腰带5中间设置在胸前本体上,一端与背后环扣6固定连接,另一末端9可穿过背后环扣6的中心孔后自锁,或者回系于腰带5上。
[0032]卡扣8能够卡挂在电瓶车摩托车的尾部支架上。
[0033]本装置主体材料为面料,为提高夜间安全,可将材料改为反光布料。
[0034]使用者将卡扣端3与卡扣端4结合在一起,使上肩带2和腰带5形成两个环,双臂分别穿过这两个环;将卡扣8卡挂在电瓶车摩托车的尾部支架上;将腰带末端9穿过背后环扣6的中心孔后自锁,或者回系于腰带5上。
[003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三种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瓶车摩托车用驾乘人员安全带,其特征在于:本装置由胸前本体(1)、上肩带(2)、腰带(5)、背后环扣(6)、背后拉带(7)组成,其中在上肩带(2)的末端设有卡扣端(3),在腰带两侧设有卡扣端(4),背后拉带(7)末端设有卡扣(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瓶车摩托车用驾乘人员安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扣端(3)与卡扣端(4)为相互结合的子母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瓶车摩托车用驾乘人员安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腰带(5)中间设置在胸前本体上,一端与背后环扣(6)固定连接,另一末端(9)可穿过背后环扣(6)的中心孔后自锁,或者回系于腰带(5)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瓶车摩托车用驾乘人员安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扣(8)能够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远琦韩学平姜爱霞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瑞浦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