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6229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结构。该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具备形成在气缸体中供冷却水循环的水套、和配置在水套中的隔板,水套被构成为,俯视呈近似U字形,冷却水能从其一端的端部流到其另一端的端部;隔板包括第1隔板构件和第2隔板构件,第1隔板构件配置在所述水套的一端的端部所在的一侧,第2隔板构件配置在所述水套的另一端的端部所在的一侧,在第2隔板构件的下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突出部,第2隔板构件被设置为,能在水套内移动,并能在冷却水的水压作用下移动到使突出部与水套的壁部相抵接的位置。基于该冷却结构,能够使内燃机的冷却性能得到优化。燃机的冷却性能得到优化。燃机的冷却性能得到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燃机的冷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内燃机的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的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具备:形成在气缸体中、供冷却水循环的水套;和配置在水套中的隔板(也被称为水套隔板)。通过用隔板控制冷却水的流动,能够减小摩擦(减小气缸与活塞之间的摩擦)、改善燃油效率(通过提高燃烧效率来改善燃油效率)。
[0003]然而,上述内燃机的冷却结构中,在冷却性能优化方面仍有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情况,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内燃机的冷却性能优化的内燃机的冷却结构。
[0005]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结构,该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具备形成在气缸体中供冷却水循环的水套、和配置在所述水套中的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套被构成为,俯视呈近似U字形,冷却水能从其一端的端部流到其另一端的端部;所述隔板包括第1隔板构件和第2隔板构件,其中,所述第1隔板构件配置在所述水套的一端的端部所在的一侧,所述第2隔板构件配置在所述水套的另一端的端部所在的一侧,在所述第2隔板构件的下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突出部,所述第2隔板构件被设置为,能在所述水套内移动,并能在冷却水的水压作用下移动到使所述突出部与所述水套的壁部相抵接的位置。
[0006]本技术的上述内燃机的冷却结构的优点在于,通过使突出部与水套的壁部相抵接,能够将冷却水引导到水套的上部侧,因此,能够使内燃机的冷却性能得到优化。
[0007]本技术的上述内燃机的冷却结构中,较佳为,所述突出部被构成为朝着气缸孔侧的对面侧突出。
[0008]另外,本技术的上述内燃机的冷却结构中,较佳为,所述第1隔板构件被设置为,能在所述水套内移动,并能在冷却水的水压作用下移动到使气缸盖的水孔被堵住的位置。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冷却结构的、气缸体的概要俯视图。
[0010]图2是用于说明图1中的内燃机的冷却结构的排气侧隔板构件的示意图。
[0011]图3是用于说明图1中的内燃机的冷却结构的进气侧隔板构件的示意图。
[0012]图4是表示图3中的进气侧隔板构件被移动后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以下,参照图1~图4,对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冷却结构100进行说明。为了简明起见,将“内燃机的冷却结构”简称为“冷却结构”。
[0014]如图1和图3所示,采用了冷却结构100的内燃机具备气缸体50和气缸盖60。气缸体50和气缸盖60被组装在一起而构成气缸(省略图示)。在该气缸内设置有可进行往返移动的活塞(省略图示)。
[0015]内燃机例如为直列四缸发动机。因此,如图1所示,在气缸体50上,形成有分别与各气缸孔(51a~51d)相对应的圆筒形的气缸衬套。在各气缸衬套的外围,形成有气缸孔壁52。在气缸孔壁52的外围,形成有水套1。另外,在气缸体50上,连接有用于向水套1供应冷却水的供水管53。
[0016]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气缸盖60上,形成有朝着水套1开口的两个水孔61。这些水孔61用于从水套1向气缸盖60供应冷却水。以下,将气缸盖60的与进气管相连接的一侧称为进气侧(Y1方向侧),将气缸盖60的与排气管相连结的一侧称为排气侧(Y2方向侧)。
[0017]本实施方式中,冷却结构100具备供冷却水循环的水套1、隔板2、及使冷却水流入水套1中的供水管53。
[0018]水套1呈沟槽状地形成在气缸体50中。水套1沿着排成一列的气缸孔51a~51d的外围延伸,而将这些气缸孔51a~51d整体包围。俯视时,水套1呈近似U字形状。水套1被构成为,使冷却水从一端的端部1a流到另一端的端部1b。即,经由供水管53从一端的端部1a送入的冷却水在水套1中流过之后,从另一端的端部1b被送往气缸盖60中的水套(省略图示)。
[0019]更详细而言,水套1包括进气侧通道部11、折返部12、和排气侧通道部13。相对于气缸孔51a~51d,进气侧通道部11配置在进气侧(Y1方向侧),并沿着气缸的排列方向(X1和X2方向)延伸。该进气侧通道部11由分别沿着气缸孔51a、气缸孔51b、气缸孔51c的外围呈弧形地弯曲的三个弯曲部相连而成。折返部12沿着气缸孔51d的外围呈弧形地弯曲,将进气侧通道部11的X1方向侧的端部和排气侧通道部13的X1方向侧的端部连结。相对于气缸孔51a~51d,排气侧通道部13配置在排气侧(Y2方向侧),并沿气缸的排列方向延伸。排气侧通道部13由分别沿着气缸孔51a、气缸孔51b、气缸孔51c呈弧形地弯曲的三个弯曲部相连而成。并且,水套1的一端的端部1a位于进气侧通道部11的X2方向侧的端部,水套1的另一端的端部1b位于排气侧通道部13的X2方向侧的端部。
[0020]隔板2配置在水套1中,用于对冷却水的流动进行控制。隔板2包括进气侧隔板构件21和排气侧隔板构件22。在此,进气侧隔板构件21和排气侧隔板构件22分别为本技术的“第1隔板构件”和“第2隔板构件”的一例。
[0021]相对于气缸孔51a~51d,进气侧隔板构件21配置在进气侧。即,进气侧隔板构件21配置在水套1的一端的端部1a所在的一侧,并被收纳于进气侧通道部11和折返部12的一部分中。即,进气侧隔板构件21被设置在与气缸孔51b~51d相对应的区域。另外,在进气侧隔板构件21与水套1的内侧壁之间存在间隙,从而进气侧隔板构件21能够在水套1内移动。
[0022]如图3所示,进气侧隔板构件21的高度被设定为水套1深度的大约一半。在进气侧隔板构件21的底部形成有三个斜面211,在进气侧通道部11的底部也形成有三个斜面111,且进气侧隔板构件21的斜面211与进气侧通道部11的斜面111对接。因此,相对于水套1,进气侧隔板构件21能够沿气缸的排列方向移动。并且,在进气侧隔板构件21的上部,形成有向
上方突出的两个突出部212。
[0023]当冷却水的流量较小时,进气侧隔板构件21位于图3所示的位置。此时,在进气侧通道部11内的进气侧隔板构件21上方的区域,大部分的冷却水向X1方向流动。并且,水孔61处于敞开状态,冷却水的一部分被送往气缸盖60。然后,当冷却水的流量增大时,如图4所示,在冷却水的水压作用下,进气侧隔板构件21朝着X1方向移动到使水孔61被突出部212堵塞的位置。
[0024]如图1所示,相对于气缸孔51a~51d,排气侧隔板构件22配置在排气侧。即,排气侧隔板构件22配置在水套1的另一端的端部1b所在的一侧,并被收纳于排气侧通道部13和折返部12的一部分中。即,排气侧隔板构件22被设置在与气缸孔51a~51d相对应的区域。另外,在排气侧隔板构件22与水套1的内侧壁之间存在间隙,从而排气侧隔板构件22能够在水套1内移动。
[0025]排气侧隔板构件22的高度被设定为略小于水套1的深度。如图2所示,在排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具备形成在气缸体中供冷却水循环的水套、和配置在所述水套中的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套被构成为,俯视呈近似U字形,冷却水能从其一端的端部流到其另一端的端部;所述隔板包括第1隔板构件和第2隔板构件,其中,所述第1隔板构件配置在所述水套的一端的端部所在的一侧,所述第2隔板构件配置在所述水套的另一端的端部所在的一侧,在所述第2隔板构件的下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突出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若林真也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