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线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56727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0: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冷线缆,包括,外支撑管和设置在所述外支撑管内部的内支撑管,所述内支撑管内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导体,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内支撑管内壁之间的空腔形成第一通道;所述内支撑管与所述外支撑管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导体,所述内支撑管、所述外支撑管及所述第二导体之间的空腔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或所述第二通道中流通冷却液。根据本公开的一种液冷线缆,通过在第一通道以及第二通道中流通冷却液快速带走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提高线缆的载流能力。力。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冷线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线缆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液冷线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不断提高,电池容量增大,导致充电时间过长,快速充电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国公共充电桩,载流量较小,充电时间长,用户的充电体验并不好。而限制大功率充电桩研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如何提高整个系统的载流能力。在使用充电桩给新能源电动车充电时,由于线芯自身具有电阻,当有电流通过时,线芯会在自身电阻的作用下发热。然而,目前的线缆散热能力差,致使线缆的载电流能力差。充电桩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充电桩的功率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大,越容易造成充电线缆发热,形成不安全、不稳定因素,越高的电流越容易对线缆造成损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冷线缆的新技术方案。
[000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冷线缆,包括,外支撑管和设置在所述外支撑管内部的内支撑管,所述内支撑管内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导体,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内支撑管内壁之间的空腔形成第一通道;所述内支撑管与所述外支撑管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导体,所述内支撑管、所述外支撑管及所述第二导体之间的空腔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或所述第二通道中流通冷却液。
[0005]可选地,所述第一导体为正极充电线缆,所述第二导体为负极充电线缆和/或地线;或者,所述第一导体为负极充电线缆,所述第二导体为正极充电线缆和/或地线。
[0006]可选地,所述第一导体外壁与所述内支撑管内壁之间沿所述液冷线缆轴向方向设置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横截面一端与所述第一导体外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内支撑管内壁连接。
[0007]可选地,所述第一导体外套设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内支撑管内壁之间的空腔形成第一通道。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内支撑管内壁之间沿所述液冷线缆轴向方向设置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横截面一端与所述第一绝缘层外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内支撑管内壁连接。
[0009]可选地,所述内支撑管外壁与所述外支撑管内壁之间沿所述液冷线缆轴向方向设置至少一个第三支撑架,所述第三支撑架横截面一端与所述内支撑管外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支撑管内壁连接。
[0010]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导体的横截面一端与所述内支撑管外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支撑管内壁连接。
[0011]可选地,所述第二导体外套设第二绝缘层,所述内支撑管、所述外支撑管及多个所
述第二绝缘层之间的空腔形成第二通道。
[0012]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横截面一端与所述内支撑管外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支撑管内壁连接。
[0013]可选地,所述外支撑管外周还依次套设屏蔽层和护套层。
[0014]可选地,所述外支撑管外周还设置控制线层,所述控制线层内沿所述液冷线缆轴向方向设置至少一个控制线和/或信号线。
[0015]可选地,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内部横截面积之和,占所述液冷线缆整体横截面积的15%

45%。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一通道内部横截面积与所述第二通道内部横截面积之和相差不超过10%。
[0017]可选地,所述冷却液的冷却速率是0.05k/s

5k/s。
[0018]可选地,所述冷却液的流动速率为0.5ml/s

50ml/s。
[0019]根据本公开的一种液冷线缆,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20]1、通过在内支撑管内设置第一导体,内支撑管与第一导体之间形成第一通道,第一通道中流通冷却液,通过冷却液的流动,快速带走第一导体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提高充电线缆的载流能力。
[0021]2、通过在内支撑管以及外支撑管之间设置多个第二导体,各第二导体之间相互不接触,多个第二导体将内支撑管和外支撑管之间分隔形成多个第二通道,在第二通道中流通冷却液,冷却液的流动可以带走第二导体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提高充电线缆的载流能力。
[0022]3、通过第一支撑架,可保持内支撑管不与第一导体接触,使得冷却液的流通顺畅,以此带走第一导体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0023]4、通过第二支撑架,可保持内支撑管不与第一导体外侧的第一绝缘层接触,使得冷却液的流通顺畅,以此带走第一导体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0024]5、通过第三支撑架,可保持第二通道的畅通,通过在第二通道中流通的冷却液带走第二导体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0025]6、通过将第二导体的横截面的一端与内支撑管的外壁连接,另一端与外支撑管的内壁连接,可使得第二导体固定在第二通道内部,防止在弯折、拖拽的过程中,内支撑管与外支撑管之间设置的多个第二导体之间相互接触挤占某一第二通道的位置,防止第二通道堵塞,保持第二通道中畅通无阻的流通冷却液。
[0026]7、在第二导体的外周设置第二绝缘层,可使得各第二导体之间处于绝缘状态,防止各第二导体之间接触造成断路,同时,也能提高充电线缆的绝缘性,进一步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0027]8、通过将第二绝缘层与外支撑管的内壁以及内支撑管外壁连接,起到固定第二导体的作用,防止在弯折、拖拽的过程中,内支撑管与外支撑管之间设置的多个第二导体之间相互接触挤占某一第二通道的位置,防止第二通道堵塞,使第二通道可畅通无阻的流通冷却液。
[0028]9、通过设置屏蔽层,可防止充电线缆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干扰其他控制系统的使用。
[0029]10、通过外支撑管外侧设置控制线层,通过在控制线层设置控制线或者信号线,可使的充电线缆具有多种功能线,避免在充电线缆使用的过程中额外设置控制线以及信号线,造成过多的导线混杂在一处,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0030]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0031]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液冷线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外周未设置绝缘层,第一支撑架以及第二支撑架;
[0033]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液冷线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外周未设置绝缘层;
[0034]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液冷线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外周设置绝缘层;
[0035]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液冷线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导体外周设置第一绝缘层和第二导体外周未设置第二绝缘层;
[0036]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液冷线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导体外周未设置第一绝缘层和第二导体外周设置第二绝缘层。
[0037]图中标示如下:
[0038]1‑
外支撑管;2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线缆,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支撑管和设置在所述外支撑管内部的内支撑管,所述内支撑管内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导体,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内支撑管内壁之间的空腔形成第一通道;所述内支撑管与所述外支撑管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导体,所述内支撑管、所述外支撑管及所述第二导体之间的空腔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或所述第二通道中流通冷却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为正极充电线缆,所述第二导体为负极充电线缆和/或地线;或者,所述第一导体为负极充电线缆,所述第二导体为正极充电线缆和/或地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外壁与所述内支撑管内壁之间沿所述液冷线缆轴向方向设置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横截面一端与所述第一导体外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内支撑管内壁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外套设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内支撑管内壁之间的空腔形成第一通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内支撑管内壁之间沿所述液冷线缆轴向方向设置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横截面一端与所述第一绝缘层外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内支撑管内壁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撑管外壁与所述外支撑管内壁之间沿所述液冷线缆轴向方向设置至少一个第三支撑架,所述第三支撑架横截面一端与所述内支撑管外壁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卢冠宇王雪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