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涉及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旨在解决杂质累积在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内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该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包括分流井体,分流井体的内底面上固定连接有溢流堰,溢流堰将分流井体内部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靠近第一腔室一侧的分流井体连通有合流管,靠近第二腔室一侧的分流井体连通有雨水管,第一腔室的侧壁连通有出水管,靠近第二腔室一侧的溢流堰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溢流台,第二腔室内转动连接有转动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中的污水在搅动部的搅动下,污水中的杂质难以沉淀,污水中的杂质随着污水流出井体而流出井体,从而达到清除杂质的目的。从而达到清除杂质的目的。从而达到清除杂质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用于将雨水和污水分开,输送到不同的管道,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排污方式。雨水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到河道,污水则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0003]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分布在城市的地下,地面上的生活污水和雨水通过地下水管流入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污水经过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分流后,雨水和生活污水分流到不同的地方,无论是从地面流入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的雨水,还是生活污水,其中都含有杂质,这些杂质会累积在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中,杂质的长时间累积会逐渐形成淤泥,堵塞在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中,当有污水流经堵塞的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容易产生污水溢流甚至倒灌的现象,淤泥长时间滞留在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中,会散发出恶臭,也会滋养细菌,影响居住的环境,因此设置一个能够清淤的结构就很有必要。
[0004]同时本技术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内累积淤泥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包括内部中空的分流井体,所述分流井体的内底面上固定连接有溢流堰,所述溢流堰将分流井体内部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靠近第一腔室一侧的所述分流井体连通有合流管,靠近第二腔室一侧的所述分流井体连通有雨水管,所述第一腔室的侧壁连通有出水管,靠近第二腔室一侧的所述溢流堰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溢流台,所述第二腔室内转动连接有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与分流井体之间设有维持转动部水平放置的作用力,所述转动部位于溢流台落水点的下方,所述转动部随水流冲击沿竖直方向往复摆动,所述转动部传动连接有搅动部,所述搅动部位于出水管下方的淤泥内。
[000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部包括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与分流井体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扭转件,所述扭转件的另一端与分流井体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杆上固定连接有沿其长度方向阵列分布的若干引流板,所述扭转件的扭转程度与引流板与水平线的夹角大小成正比。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搅动部包括柔性连接件和若干搅动件,靠近合流管一端的所述柔性连接件固定连接有弹性件,靠近合流管一侧的所述分流井体内壁开设有凹槽,所述弹性件固定连接在凹槽内,所述柔性连接件的另一端穿过溢流堰与转动杆固定连接,若干所述搅动件周向分布在柔性连接件上。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腔室内固定连接有导向件,所述导向件位于柔性连接件的上方,所述导向件用于柔性连接件的限位。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若干所述引流板上开设有若干引流槽。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靠近雨水管一侧上端的所述溢流台固定连接有凸台。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搅动件设置为柔性件。
[0013]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雨季时,地面上的雨水和生活污水的混合污水会流入地下,通过合流管进入分流井体,进入分流井体的混合污水中的杂质会逐渐沉淀在第一腔室中,部分混合污水溢过溢流堰和溢流台进入第二腔室,该混合污水冲击引流板,引流板向下倾斜,转动杆的另一端向上倾斜,柔性连接件的一端与转动杆连接并一同向上运动,在导向件的限制下,位于第一腔室的柔性连接件随之向溢流堰方向移动,柔性连接件的另一端与弹性件连接,弹性件在柔性连接件的拉动下产生弹性形变,该弹性形变产生与柔性连接件移动方向相反的拉力,扭转件同时也会产生形变,该形变产生阻碍引流板倾斜的扭转力,因此引流板受到扭转件和弹性件与冲击力方向相反的合力,当冲击力大于合力时,引流板向下倾斜,当冲击力小于合力时,引流板向上倾斜,如此往复,柔性连接件随着引流板的运动而往复运动,柔性连接件上的搅动件随着柔性连接件的运动而运动,从而搅动污水中的淤泥,使淤泥难以沉淀在第一腔室的底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一;
[0016]图3为本技术的剖视图二;
[0017]图4为图3中的放大图A。
[0018]图中:1、分流井体;2、溢流堰;3、第一腔室;4、第二腔室;5、合流管;6、雨水管;7、出水管;8、溢流台;9、转动杆;10、扭转件;11、引流板;12、柔性连接件;13、弹性件;14、凹槽;15、搅动件;16、导向件;17、引流槽;18、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20]该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内部中空的分流井体1,外部的污水通过合流管5进入分流井体1,再从分流井体1内分流之后流出,分流井体1的内底面上固定连接有溢流堰2,溢流堰2用于拦截流入分流井体1的污水,溢流堰2将分流井体1内部分隔为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内主要流入生活污水和雨水的混合污水,靠近第一腔室3一侧的分流井体1连通有合流管5,第一腔室3的侧壁连通有出水管7,外部的污水通过合流管5流入分流井体1,到达分流井体1内的污水先通过出水管7流出分流井体1,靠近第二腔室4一侧的分流井体1连通有雨水管6,大量雨水和污水的混合污水流进分流井体1后,混合污水中的部分污水会溢过溢流堰2,溢过溢流堰2的污水到达第二腔室4,第二腔室4的污水通过雨水管6流出分流井体1。
[0021]如图2所示,靠近第二腔室4一侧的溢流堰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溢流台8,溢流台8为长方体,溢过溢流堰2的污水会流到溢流台8上,污水流过溢流台8流入第二腔室4,从溢流台
8流下的污水会形成水幕,靠近雨水管6一侧上端的溢流台8固定连接有凸台18,凸台18用于抬高流经污水的高度,被抬高的污水有更多的重力势能,第二腔室4内转动连接有转动部,转动部位于溢流台8落水点的下方,污水能够流到转动部上。
[0022]如图1和图2所示,转动部包括转动杆9,转动杆9为不锈钢钢管,转动杆9与分流井体1转动连接,分流井体1的侧壁上固定有矩形凸块,转动杆9嵌入在矩形凸块内,转动杆9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扭转件10,扭转件10设置为扭簧,扭转件10的另一端与矩形凸块固定连接,转动杆9上固定连接有沿其长度方向阵列分布的若干引流板11,引流板11为长方体,溢过溢流台8的污水可以冲击到引流板11上,转动部与分流井体1之间设有维持转动部水平放置的作用力,转动部水平放置时,扭转件10不产生形变,转动部不受到来自扭转件10的力而保持平衡,污水从上方流下冲击转动部时,转动部发生转动,转动后的转动部使扭转件10产生形变,形变后的扭转件10会产生让转动部恢复到平衡状态的扭转力,转动部随水流冲击沿竖直方向往复摆动,由溢流台8上流下的污水冲击到引流板11上,引流板11受到污水的冲击力,引流板11因此产生偏移,偏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包括内部中空的分流井体(1),所述分流井体(1)的内底面上固定连接有溢流堰(2),所述溢流堰(2)将分流井体(1)内部分隔为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靠近第一腔室(3)一侧的所述分流井体(1)连通有合流管(5),靠近第二腔室(4)一侧的所述分流井体(1)连通有雨水管(6),所述第一腔室(3)的侧壁连通有出水管(7),其特征在于:靠近第二腔室(4)一侧的所述溢流堰(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溢流台(8),所述第二腔室(4)内转动连接有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与分流井体(1)之间设有维持转动部水平放置的作用力,所述转动部位于溢流台(8)落水点的下方,所述转动部随水流冲击沿竖直方向往复摆动,所述转动部传动连接有搅动部,所述搅动部位于出水管(7)下方的淤泥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排式雨污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包括转动杆(9),所述转动杆(9)与分流井体(1)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9)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扭转件(10),所述扭转件(10)的另一端与分流井体(1)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杆(9)上固定连接有沿其长度方向阵列分布的若干引流板(11),所述扭转件(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豹,朱红,沈佳晨,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盛永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