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全顺专利>正文

微小血管吻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488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小血管吻合器。它是由外径小于6毫米的圆管、设于圆管中部外壁上且凸起高度小于1毫米的两挂接件构成,或者是由变径管、两挂接件构成,变径管由外径小于6毫米的细圆管、连接管、粗圆管依次连通而成,两挂接件设于连接管的外壁上且凸起高度小于1毫米。每一挂接件由均布于圆管或连接管外壁上的、2个以上的水平状凸针构成,凸针与圆管或连接管外壁之间的最大径向距离小于1毫米,任意一挂接件中的凸针针尖朝向另一挂接件。圆管、变径管、凸针的材料为钛合金。让两条微小血管的断端分别穿过圆管或变径管的两端并套挂在两挂接件上后,就能方便省时地完成吻合手术,且通畅率高。本吻合器适用范围较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吻合术用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使微小血管实现吻合的微小血管吻合器
技术介绍
目前,微小血管的吻合方法虽然以缝合法为最有效而常用,但它仍属于一种手法操作过程,有其一定的缺陷。如操作费时,容易造成管壁损伤及吻合口狭窄,以至形成血栓。改变这种手工操作,是医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各国都在研究另外一些微小血管的吻合方法,如器械法、激光法、粘合法等。但这些方法对于外径小于6毫米的微小血管来说,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通畅率还不够理想,无临床应用价值,尚需继续研究。申请人经对微小血管吻合术用器械进行市场调查和文献资料检索,尚未发现能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操作方便省时、通畅率高的微小血管吻合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微小血管吻合器,它是由外径小于6毫米的圆管、设于圆管中部外壁上且凸起高度小于1毫米的两挂接件构成。所述每一挂接件由均布于圆管外壁上的、2个以上的水平状凸针构成,凸针与圆管外壁之间的最大径向距离小于1毫米,任意一挂接件中的凸针针尖朝向另一挂接件。所述圆管、凸针的材料为钛合金。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微小血管吻合器,它是由变径管、两挂接件构成,变径管由外径小于6毫米的细圆管、连接管、粗圆管依次连通而成,两挂接件设于连接管的外壁上且凸起高度小于1毫米。所述每一挂接件由均布于连接管外壁上的、2个以上的水平状凸针构成,凸针与连接管外壁之间的最大径向距离小于1毫米,任意一挂接件中的凸针针尖朝向另一挂接件。所述变径管、凸针的材料为钛合金。采用以上的结构之后,由于本微小血管吻合器是由外径小于6毫米的圆管、设于圆管中部外壁上且凸起高度小于1毫米的两挂接件构成,或者是由外径小于6毫米的变径管、设于变径管中部(即连接管)外壁上且凸起高度小于1毫米的两挂接件构成,因此当该吻合器在吻合微小血管的操作过程中使用时,操作人员让两条微小血管的断端分别穿过圆管或变径管的两端并牢固地套挂在两挂接件上后,就能方便省时地完成吻合手术,且通畅率高。故本技术具有操作方便省时、通畅率高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剖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全剖视图;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图5是图3的C-C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二个实施方式进行具体描述第一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2本微小血管吻合器是由外径等于5毫米的圆管1、设于圆管1中部外壁上的两挂接件构成,所述每一挂接件由均布于圆管1外壁上的四个水平状凸针2构成,凸针2与圆管1外壁之间的最大径向距离等于0.5毫米(即挂接件的凸起高度等于0.5毫米),任意一挂接件中凸针2的针尖朝向另一挂接件,且两挂接件中凸针2的针尖彼此一一正对,所述圆管1、凸针2的材料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钛合金,这样,本微小血管吻合器对血管组织无刺激、无异物反应,可长久地放置于体内。圆管1的长度为2.6cm,圆管1的壁厚为0.3mm,凸针2的固定端与圆管1的同侧端头之间的轴向距离为0.8mm,凸针2的直径为0.3mm,凸针2的水平延伸长度(即凸针2的尖端与固定端之间的轴向距离)为3mm。本微小血管吻合器可制成系列产品圆管1的外径还可分为其它的十一个规格1.0,1.2,1.5,1.8,2,2.3,2.5,2.8,3,3.5及4mm。圆管1的长度为2~4cm,圆管1的壁厚为0.2~0.4mm。凸针2与圆管1外壁之间的最大径向距离小于1mm,凸针2的固定端与圆管1的同侧端头之间的轴向距离为0.8~1.2mm,凸针2的直径为0.1~0.3mm,凸针2的水平延伸长度为2~5mm。本微小血管吻合器的吻合方法一、根据供、受区血管直径大小,选择相应管径的吻合器。二、修整吻合血管的断端,并轻柔扩张血管口径。三、将移植组织就位并调整好供区血管的方向、角度,使其无扭曲、无张力,再将圆管1一端伸入供区血管的管腔内,并在距血管断端3~6mm处让同侧凸针2由内向外穿过血管壁,再回拉血管,使血管壁挂牢在凸针2的固定端上。四、将圆管1另一端伸入受区血管的管腔内,并在距血管断端3~6mm处让同侧凸针2由内向外穿过血管壁,再回拉血管,使血管壁挂牢在凸针2的固定端上。五、将供、受区血管的断端在圆管1的中部彼此对接,并将两侧的凸针2整理平顺,在检查血管通畅后,再将吻合口包埋于周围的软组织中,吻合操作完毕。申请人应用钛合金制成的本微小血管吻合器进行了微小血管吻合实验研究。实验在狗及兔体上进行,采用狗的股动脉、肱动脉作2~3mm的动脉吻合,采用兔的股动脉、静脉作1.5~1.8mm的血管吻合,实验分组见表1表1 微小血管吻合器法吻合实验分组 就以上四组进行微小血管吻合器法吻合的实验,得出结果如下(一)通畅情况1.即该通畅检查 吻合血管后15分钟检查,见所有血管吻合后全部通畅。2.远期通畅检查A组2.7~3mm动脉,全部通畅良好,通畅率为100%。B组2.0~2.3mm动脉,全部通畅良好,通畅率为100%。C组1.5~1.8mm动脉,全部通畅良好,通畅率为100%。D组1.5~1.8mm静脉,10条中9条通畅良好,1条阻塞不通。通畅率为90%。(二)病理学检查 在吻合后七天的标本中,已发现内膜层和内皮细胞将吻合口覆盖。在100天的标本中,吻合口的血管壁平整,内皮细胞覆盖完整。吻合口处内膜和中膜的厚度在大多数标本中未见到明显增厚,在圆管周围的中膜未见明显的异物反应。扫描电镜检查 在1天的标本中可见到吻合口的裂隙中有纤维蛋白附着,吻合口两侧的血管壁内皮细胞形态正常。在3天、7天的标本中可见到吻合口两侧的内皮细胞已开始生长,并开始填平吻合口处的凹陷。在15天的标本中可见到吻合口的凹陷已被填平,内皮细胞在吻合口处生长良好。在30天和45天的标本中见血管吻合口平坦,吻合口处的凹陷已无法辨认。(三)血管吻合时间 本微小血管吻合器法吻合时间,最短为4分22秒,最长为7分34秒,平均为5分11秒。结论 依据本组试验,申请人认为钛合金微小血管吻合器重量轻,强度高,在人体中组织反应小。微小血管吻合器吻合法具有操作方便,吻合时间短,适用于1.5~5mm外径的动脉吻合,可达到100%的通畅率,在1.5~1.8mm的静脉吻合中,仍可取得90%的通畅率。这个实验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较有价值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第二实施方式参见图3-图5本微小血管吻合器是由变径管、两挂接件构成,变径管由细圆管1、连接管2、粗圆管3依次连通而成,两挂接件设于连接管2的外壁上,所述每一挂接件由均布于连接管2外壁上的四个水平状凸针4构成,左侧凸针4与连接管2外壁之间的最大径向距离等于0.8毫米(即该挂接件的凸起高度等于0.8毫米),右侧凸针4与连接管2外壁之间的最大径向距离等于0.5毫米(即该挂接件的凸起高度等于0.5毫米),任意一挂接件中凸针4的针尖朝向另一挂接件,且两挂接件中凸针4的针尖彼此一一正对,所述变径管、凸针4的材料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钛合金,这样,本微小血管吻合器对血管组织无刺激、无异物反应,可长久地放置于体内。变径管的长度为2.6cm,变径管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微小血管吻合器,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外径小于6毫米的圆管、设于圆管中部外壁上且凸起高度小于1毫米的两挂接件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全顺张凯卢保全王德顺廖圣恺徐涛
申请(专利权)人:黄全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