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舞台方舱
[0001]本技术涉及舞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舞台方舱。
技术介绍
[0002]舞台方舱包括多个舱板,具有方舱形态和平面舞台形态,在方舱形态下,舱板通常合拢为六面体的方舱,在平面舞台形态下所有的舱板展开成平面舞台。在使用时,将合拢的方舱从运输车辆卸下然后展开成平面舞台,使用完后可以再合拢为方舱后放到运输车辆上。在现有技术中,舞台方舱的卸下(下车)、展开、合拢、装车(上车)的变换通常依靠人工操作,也有一些借助机构操作的,但是这种机构也是非常简单地扣住方舱的各舱板进行操作,如此会对方舱舱板施加作用力,会导致对舱板的损坏。另外,这种机构的功能单一,在将舞台方舱卸下、展开后就需要从方舱脱离,不再起作用。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一种改进的舞台方舱结构,既可以有效保护方舱舱体,又可以不借助其他机构实现舞台方舱的升降以及展开后的自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舞台方舱
‑
双层式,舞台方舱具有内、外层构造,外层构造既能够在方舱形态时有效保护方舱舱体,又能够在平面舞台形态时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能够实现舞台方舱升降的功能,另外根据需要可以翻转舱板。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舞台方舱,包括舱板和功能框架,舱板包括:底板;一对侧板,对称铰接至底板的左右两个侧边;一对顶板,每个顶板铰接至对应的一个侧板的侧边;一对端板,对称铰接至底板的前后两个端边;四个补板组件,每个端板的左右两个侧边对称铰接一对补板组件,每个补板组件能够展开成与端板共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舞台方舱,其特征在于,包括舱板和功能框架,所述舱板包括:底板(1);一对侧板(2),对称铰接至所述底板(1)的左右两个侧边;一对顶板(3),每个所述顶板(3)铰接至对应的一个侧板(2)的侧边;一对端板(4),对称铰接至所述底板(1)的前后两个端边;四个补板组件(5),每个所述端板(4)的左右两个侧边对称铰接一对补板组件(5),每个所述补板组件(5)能够展开成与所述端板共面以及能够合拢在所述端板(4)的内表面侧,所述舱板具有合拢成方舱的合拢状态和展开成平面舞台的展开状态,在合拢状态下,底板(1)、侧板(2)、顶板(3)和端板(4)组合成六面体,其中,侧板(2)和端板(4)垂直于底板(1),顶板(3)垂直于侧板(2)和端板(4)以及平行于底板(1),每个补板组件(5)合拢在六面体的内部,垂直于底板(1)和顶板(3),作为对顶板(3)的支撑;在展开状态下,所述舱板是共面的,构成一个矩形台面,四个补板组件(5)分别位于矩形台面的四个边角;所述功能框架包括端板架(10)和侧板升降架(20),在底板(1)的前后两端对称设置一对端板架(10),在底板(1)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至少一对侧板升降架(20);所述端板架(10)包括端主框架(100)和端次框架(140),所述端主框架(100)的底端铰接于底板(1)的一端,所述端次框架(140)连接在所述端主框架(100)的顶端,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所述端次框架(140)在端主框架的第一侧垂直于所述端主框架(100),在第二位置,所述端次框架(140)在端主框架的第二侧垂直于所述端主框架(100),所述第一侧朝向端板(4),所述第二侧背向端板(4);所述侧板升降架(20)包括:侧主框架(200),其底端铰接于底板(1)的一侧;侧次框架(240),其铰接于侧主框架(200)的顶端;升降组件(400),包括主体(402)和推杆(404),所述推杆(404)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402)的底端伸缩;第1转动件(210),其一端铰接至所述侧主框架(200)的中部,另一端铰接至所述主体(402)的顶端;第2转动件(220),其一端铰接至所述侧主框架(200)的底端,另一端铰接至所述主体(402)的底端;所述第1转动件(210)、所述第2转动件(220)、所述升降组件(400)的主体(402)、所述第1转动件(210)和所述第2转动件(220)之间的部分能够形成一平行四边形,通过转动所述第1转动件(210)和所述第2转动件(220),所述升降组件(400)能够在折叠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在折叠状态下其靠拢所述侧主框架(200),在打开状态下其远离所述侧主框架(200);主斜杆(500),其一端铰接在所述主体(402)的顶端;第1副斜杆(300a),其铰接至所述侧主框架(200)的底端;第3副斜杆(300c),其铰接于所述侧主框架(200)上,靠近所述侧主框架(200)的顶端,所述侧次框架(240)和/或所述端次框架(140)上设置能够将每端的端板架(10)的端次框架(140)和其两侧相邻的侧板升降架(20)的侧次框架(240)连接的连接机构;
所述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合拢状态对应的收拢支撑状态,在收拢支撑状态下,所述侧主框架(200)贴靠侧板(2),所述侧次框架(240)贴靠顶板(3),所述端主框架(100)贴靠端板(4),所述端次框架(140)在第一位置贴靠顶板(3),所述侧次框架(240)和对应的端次框架(140)通过所述连接机构连接,所述升降组件(400)处于折叠状态,所述主斜杆(500)与所述第1副斜杆(300a)或所述第3副斜杆(300c)未连接;所述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合拢状态对应的升降支撑状态,在升降支撑状态下,所述侧主框架(200)贴靠侧板(2),所述侧次框架(240)贴靠顶板(3),所述端主框架(100)贴靠端板(4),所述端次框架(140)在第一位置贴靠顶板(3),所述侧次框架(240)和对应的端次框架(140)通过所述连接机构连接,所述升降组件(400)处于打开状态,所述主斜杆(500)与所述第1副斜杆(300a)连接,通过所述推杆(404)的伸缩实现舱板在合拢状态下的升降;所述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展开状态对应的展开支撑状态,在展开支撑状态下,所述侧次框架(240)和所述端次框架(140)脱开连接,所述侧主框架(200)翻转成平行于所述底板(1),所述侧次框架(240)翻转成平行于所述侧主框架(200),所述侧板升降架(20)的升降组件(400)随所述侧主框架(200)翻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沙狄,李利,李秋立,陈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