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的氨纶空气纺丝甬道,包括上进风系统,上回风系统和下回风系统,其中所述上进风系统和所述上回风系统相对设置于上甬道的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进风系统包括进风静压室、进风网、以及设置在进风静压室下部的进风口,所述进风网包括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多孔板、整流格栅和金属丝网,其中,所述第一多孔板中开孔的直径从上到下逐渐减小。通过对多孔板的改进,使气流通过第一多孔板后在进风网所在平面上的分布更加均匀,避免了气流在通过整流格栅时方向紊乱。乱。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的氨纶空气纺丝甬道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氨纶纺丝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改进的氨纶空气纺丝甬道。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氨纶干法纺丝技术的进步,单个甬道的纺丝饼数从2000年前的16个丝饼,逐渐到2008年后的48丝饼技术,2012年之后推出的64丝饼技术,以及后来逐渐发展出现了120饼,144饼纺丝甬道生产工艺技术。
[0003]但现有的增加丝饼数的纺丝甬道,大多是在过去常规纺丝甬道基础上,单纯地通过放大纺丝甬道的物理尺寸实现的,有关进回风整流装置的设计,甬道热量分布的控制,没有经过科学的模拟和优化。因此,只是对降低投资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有一定的意义,对产品品质提升、提升稳定性等,并没有本质的进步,反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退步。传统的进回风整流装置通常是在甬道上部设置进风网和回风网,常规的进风网通常是由多孔板、井字形整流格栅、金属丝网等结构组成,然而常规的多孔板对气流的均化作用有限,通过多孔板后的气流在进风网所在平面上仍有一定程度的不均匀,容易造成气流在通过整流格栅时方向紊乱,对纺丝品质造成影响,对于高密度纺丝而言,由于丝与丝之间的距离较近,容易并丝,气流紊乱造成的影响更加显著,不利于甬道内纺丝数量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纺丝品质和稳定性,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氨纶空气纺丝甬道,具体方案如下:
[0005]一种改进的氨纶空气纺丝甬道,包括上进风系统,上回风系统和下回风系统,其中所述上进风系统和所述上回风系统相对设置于上甬道的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进风系统包括进风静压室、进风网、以及设置在进风静压室下部的进风口,所述进风网包括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多孔板、整流格栅和金属丝网,其中,所述第一多孔板中开孔的直径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0006]进风静压室内的热空气在通过第一多孔板时,由于进风口在进风静压室的下部,且第一多孔板上开孔的直径从上到下逐渐减小,因此气流从进风静压室下部通过第一多孔板的阻力比从进风静压室上部通过的阻力要大,能促使气流向进风静压室上部流动,使得进风静压室内各处压力更加均衡,从而使气流通过第一多孔板后在进风网所在平面上的分布更加均匀。
[0007]可选的,所述整流格栅的横截面为在平面上平铺的正六边形。
[0008]用横截面为平铺的正六边形的整流格栅取代了常规的井字形整流格栅,由于每个正六边形单元的顶角均为120
°
,相比于90
°
的顶角,大大降低了气流通过时产生的湍流或气流孔洞,使得气流通过整流格栅后以更加稳定的层流状态吹向氨纶原液细流,提高了纺丝过程中氨纶丝的稳定性。
[0009]可选的,所述上回风系统包括上回风静压室和回风网。
[0010]可选的,所述回风网包括金属丝网和第二多孔板。
[0011]可选的,所述正六边形的外接圆半径小于5mm。
[0012]可选的,所述正六边形的外接圆半径小于2mm。
[0013]可选的,所述正六边形的壁厚小于0.5mm。
[0014]优选较薄的壁厚能够尽可能避免壁厚对气流的影响。
[0015]可选的,所述多孔板的开孔率为5
‑
12%。
[0016]相较于常规的多孔板,本技术的多孔板开孔率较高,在进风量不变的情况下,较高的开孔率降低了气流通过开孔时的流速,能够使气流通过整流格栅时更加平缓、稳定。
[0017]可选的,所述多孔板中最大开孔的孔径与最小开孔的孔径之比小于2。
[0018]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通过研究纺丝甬道内部风系统的流动,设置第一多孔板中开孔的直径为从上到下逐渐减小,使气流通过第一多孔板后在整流格栅所在平面上的分布更加均匀,避免了气流在通过整流格栅时方向紊乱。
[0020]此外,用横截面为在平面上平铺的正六边形格栅替换常规的井字形格栅,大大减小了气流通过整流格栅时产生的湍流或气流孔洞,使得气流通过整流格栅后更加稳定,使甬道上部的气流更接近于层流;调整了多孔板的开孔率,在保证进风量不变的同时,降低了通过整流格栅的气流流速,进一步避免了气流通过整流格栅时产生的湍流或气流孔洞。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的氨纶空气纺丝甬道的结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进风网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的多孔板迎风面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技术的整流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6]1.上进风系统2.上回风系统3.下回风系统11.进风静压室12.进风网13.进风口21.上回风静压室22.回风网121.第一多孔板122.整流格栅123.第一金属丝网221.金属丝网222.第二多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通过文字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为了清楚和简明起见,在说明书中并未描述实际实施方式的所有特征。
[0028]在此,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技术,在附图和说明中仅仅描述了与根据本技术的方案密切相关的装置结构和工作步骤,而省略了对与本技术关系不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部件和处理的表示和描述。下文附图仅为示意图,不作为对本技术的定量性限定。
[0029]具体的实施例如下:
[0030]实施例1
[0031]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改进的氨纶空气纺丝甬道,如图1所示,所述甬道包括上进风系统1,上回风系统2和下回风系统3,其中所述上进风系统1和所述上回风系统2相对设置于上甬道的两侧,所述上进风系统包括进风静压室11,进风网12,以及设置于进风静压室11下部的进风口13,所述进风网12的详细结构如图2所示,所述进风网12包括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多孔板121、整流格栅122和第一金属丝网123,所述上回风系统3包括上回风静压室21和回风网22,所述回风网22由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金属丝网221和第二多孔板222组成。
[0032]其中,所述第一多孔板121的开孔率为8%,且多孔板121上的开孔的直径从上到下逐渐减小,如图3所示。所述整流格栅122迎风面的横截面为在平面上平铺的正六边形,如图4所示。其中单个所述正六边形的外接圆半径为4.5mm,壁厚为0.2mm。第二多孔板222与第一多孔板221相同。
[0033]本实施例所述的空气纺丝甬道在工作时,加热后的热气流由图中未示出的送风装置经进风口13进入进风静压室11,静压室11内的热空气在通过第一多孔板121时,由于进风口13在进风静压室11的下部,第一多孔板121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开孔,且开孔的直径从上到下逐渐减小,因此气流从进风静压室11下部通过第一多孔板121的阻力比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氨纶空气纺丝甬道,包括上进风系统,上回风系统和下回风系统,其中所述上进风系统和所述上回风系统相对设置于上甬道的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进风系统包括进风静压室、进风网、以及设置在进风静压室下部的进风口,所述进风网包括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多孔板、整流格栅和金属丝网,其中,所述第一多孔板中开孔的直径从上到下逐渐减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氨纶空气纺丝甬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格栅的横截面为在平面上平铺的正六边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氨纶空气纺丝甬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回风系统包括上回风静压室和回风网。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胜涛,季玉栋,杜春树,刘书岳,贾舰,王光星,董英豪,楚建龙,吴华山,
申请(专利权)人: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