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封闭式输送导料槽的无动力除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83721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3 14: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封闭式输送导料槽的无动力除尘装置,涉及除尘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储煤框,储煤框的上表面开设有储煤腔,储煤框的右侧面连通连接有输煤管,储煤框的左方设置有连接机构,储煤框的下表面连通连接有集煤框,集煤框的下方设置有输送机构,储煤框的上表面连通连接有第一连接框,第一连接框的上表面连通连接有抽风管,抽风腔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相互对称的除尘机构,抽风管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两组相互对称的第一支撑柱,两组第一支撑柱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挡雨罩。通过储煤框、储煤腔、输煤管、连接机构、集煤框、第一连接框、抽风管、抽风腔、除尘机构的配合,可以快速清除输煤时产生的烟尘,解决了现有技术的问题,且成本低廉。且成本低廉。且成本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封闭式输送导料槽的无动力除尘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除尘设备
,具体是一种封闭式输送导料槽的无动力除尘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全国大部分火力发电厂仍采用煤炭作为燃料,因而也带来了大量的含尘气体,粉尘治理的前提是合理的控制物料的流速,保证物料的对中,避免皮带的跑偏撒料问题,溜槽内部形成的诱导风是粉尘的外溢和扩散的载体,由于一定体积的物料进入溜槽内部后,必然会占据相同体积的空气,从而将该部分体积的空气挤压排除,物料在溜槽内部下落过程中拖拽空气形成的诱导风量,含尘气流通过内部的多道诱导风反转装置,使气流方向发生急剧转变,借助粉尘本身的惯性力,使粉尘与气流分离,来对粉尘浓度较高的气体进行前期处理。
[0003]目前,现有的封闭式输送导料槽的无动力除尘装置需要和输送装置配合使用,且体积过大,增加投入成本。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封闭式输送导料槽的无动力除尘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封闭式输送导料槽的无动力除尘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封闭式输送导料槽的无动力除尘装置,包括储煤框,所述储煤框的上表面开设有储煤腔,所述储煤框的右侧面连通连接有输煤管,所述储煤框的左方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储煤框的下表面连通连接有集煤框,所述集煤框的下方设置有输送机构,所述储煤框的上表面连通连接有第一连接框,所述第一连接框的上表面连通连接有抽风管,所述抽风管的顶端开设有抽风腔,所述抽风腔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相互对称的除尘机构,所述抽风管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两组相互对称的第一支撑柱,两组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挡雨罩。
[0006]优选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筒,所述连接筒的右端与储煤框的左侧面连通连接,所述连接筒的左端开设有螺纹腔,所述螺纹腔的内侧壁螺纹连接有螺纹柱。
[0007]优选地,所述螺纹柱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转动盘,所述转动盘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转动块。
[0008]优选地,所述输送机构包括输煤框,所述输煤框的前端开设有输煤腔,所述输煤框的外表面开设有两个相互对称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框,所述第二连接框的上表面与集煤框的输出端连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框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通槽,所述输煤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框,所述第三连接框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三通槽,所述输煤框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前侧开设有第一通孔。
[0009]优选地,所述挡板的前侧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
动柱,所述转动柱的外表面与第一通孔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柱的后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一组等距同心的转动板,一组所述转动板远离转动杆的一侧面均与输煤腔的内侧壁滑动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除尘机构包括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外表面与抽风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环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漏斗。
[0011]优选地,所述漏斗内的侧壁固定连接有两组相互对称的第二支撑柱,两组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罩子。
[0012]有益效果: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封闭式输送导料槽的无动力除尘装置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0014]一、本专利技术通过储煤框、储煤腔、输煤管、连接机构、集煤框、第一连接框、抽风管、抽风腔、除尘机构的配合,可以快速清除输煤时产生的烟尘,解决了现有的封闭式输送导料槽的无动力除尘装置需要和输送装置配合使用,且体积过大,增加投入成本的问题,实现了本装置投入成本的低廉性。
[0015]二、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输送机构,可以通过伺服电机的转动,进而带动转动柱的转动,同时带动转动杆的转动,同时带动转动板在输煤腔的内侧壁转动,从而将储煤腔内部的煤快速通过集煤框、第二通槽输送至下一道工序,实现了本装置使用的高效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正视结构拆分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除尘机构的立体结构拆分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连接机构的立体结构拆分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输送机构的立体结构拆分图。
[0021]图中:1、储煤框;2、储煤腔;3、输煤管;4、连接机构;401、连接筒;402、螺纹腔;403、螺纹柱;404、转动盘;405、转动块;5、集煤框;6、输送机构;601、输煤框;602、输煤腔;603、第一通槽;604、第二连接框;605、第二通槽;606、第三连接框;607、第三通槽;608、挡板;609、第一通孔;610、伺服电机;611、转动柱;612、转动杆;613、转动板;7、第一连接框;8、抽风管;9、抽风腔;10、除尘机构;1001、连接环;1002、漏斗;1003、第二支撑柱;1004、罩子;11、第一支撑柱;12、挡雨罩。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3]如图1~图5所示,一种封闭式输送导料槽的无动力除尘装置,包括储煤框1,储煤框1的上表面开设有储煤腔2,储煤框1的右侧面连通连接有输煤管3,储煤框1的左方设置有连接机构4。
[0024]连接机构4包括连接筒401,连接筒401的右端与储煤框1的左侧面连通连接,连接筒401的左端开设有螺纹腔402,螺纹腔402的内侧壁螺纹连接有螺纹柱403。
[0025]螺纹柱403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转动盘404,转动盘404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转动块
405。
[0026]储煤框1的下表面连通连接有集煤框5,集煤框5的下方设置有输送机构6。
[0027]输送机构6包括输煤框601,输煤框601的前端开设有输煤腔602,输煤框601的外表面开设有两个相互对称的第一通槽603,第一通槽60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框604,第二连接框604的上表面与集煤框5的输出端连通连接,第二连接框604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通槽605,输煤框60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框606,第三连接框606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三通槽607,输煤框601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挡板608,挡板608的前侧开设有第一通孔609。
[0028]挡板608的前侧安装有伺服电机610,伺服电机61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柱611,转动柱611的外表面与第一通孔609的内侧壁转动连接,转动柱611的后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杆612,转动杆61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一组等距同心的转动板613,一组转动板613远离转动杆612的一侧面均与输煤腔602的内侧壁滑动连接。
[0029]储煤框1的上表面连通连接有第一连接框7,第一连接框7的上表面连通连接有抽风管8,抽风管8的顶端开设有抽风腔9,抽风腔9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相互对称的除尘机构10。
[0030]除尘机构10包括连接环1001,连接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封闭式输送导料槽的无动力除尘装置,包括储煤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煤框(1)的上表面开设有储煤腔(2),所述储煤框(1)的右侧面连通连接有输煤管(3),所述储煤框(1)的左方设置有连接机构(4),所述储煤框(1)的下表面连通连接有集煤框(5),所述集煤框(5)的下方设置有输送机构(6),所述储煤框(1)的上表面连通连接有第一连接框(7),所述第一连接框(7)的上表面连通连接有抽风管(8),所述抽风管(8)的顶端开设有抽风腔(9),所述抽风腔(9)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相互对称的除尘机构(10),所述抽风管(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两组相互对称的第一支撑柱(11),两组所述第一支撑柱(11)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挡雨罩(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封闭式输送导料槽的无动力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4)包括连接筒(401),所述连接筒(401)的右端与储煤框(1)的左侧面连通连接,所述连接筒(401)的左端开设有螺纹腔(402),所述螺纹腔(402)的内侧壁螺纹连接有螺纹柱(40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封闭式输送导料槽的无动力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柱(403)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转动盘(404),所述转动盘(404)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转动块(40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封闭式输送导料槽的无动力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6)包括输煤框(601),所述输煤框(601)的前端开设有输煤腔(602),所述输煤框(601)的外表面开设有两个相互对称的第一通槽(60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晨蔡建云曾胜李慎宏苏玉胜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正源输送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