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硅橡胶绝缘动态电缆及其制造方法,该电缆包括护套层,所述护套层内设置缆芯,所述缆芯包括电导体部、光传输部和阻燃空管,所述电导体部包括导体本体,所述导体本体外依次设有半导电加强层和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外侧套设有导体编织加强层或/和疏绕加强层,所述半导电加强层采用镀镍碳纤维与硅橡胶复合材料制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抗拉、抗弯性能高,电缆运行可靠性、安全性高,有利于推广使用。推广使用。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道交通车辆硅橡胶绝缘动态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电缆
,尤其涉及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硅橡胶绝缘动态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交通新发展阶段中,以标准动车组和高铁交通网为典型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是目前急需的、且能够满足多重社会发展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
[0003]当前轨道交通车辆主要包括动车组、铁道客车、城轨地铁车辆、电力机车、内燃机车以及铁路工程车。这些车型所用电气设备在车辆运营及检修过程中存在相对运动场所即为动态环境,包括转向架与车体电气连接、门机构电气连接、车间跨接、电气箱门页连接、拱形罩板连接等检修时需预留布线余量设备环境。上述动态环境中的相对较大运动活动机构电路为车体与转向架的电气连接和车身之间的电气连接,因此车间跨接电缆应用动态环境最为严苛。
[0004]由于轨道交通车辆运行过程中长期持续受动态循环应力的作用,如动态电缆在高频振动及无规律扭转弯曲时,还受到地域温差循环、雨雪冰雹循环、长期化学物质污染等环境作用,从而导致损伤由外至内延展至导体,最终导致电缆失效的问题。
[0005]由此,本专利技术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硅橡胶绝缘动态电缆及其制造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硅橡胶绝缘动态电缆及其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抗拉、抗弯性能高,电缆运行可靠性、安全性高,有利于推广使用。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硅橡胶绝缘动态电缆,包括护套层,所述护套层内设置缆芯,所述缆芯包括电导体部、光传输部和阻燃空管,所述电导体部包括导体本体,所述导体本体外依次设有半导电加强层和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外侧套设有导体编织加强层或/和疏绕加强层,所述半导电加强层采用镀镍碳纤维与硅橡胶复合材料制成。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护套层的外侧套设有护套编织加强层,所述护套编织加强层的外侧设置护套涂覆层。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护套编织加强层由多个编织单丝按照设定角度反向搭盖并织绕形成,所述编织单丝的外径大于等于0.11mm,编织密度为100%。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护套涂覆层为厚度尺寸小于等于0.02mm的聚氨酯漆层。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半导电加强层采用改性增活的1mm~10mm的镀镍碳纤维、硅橡胶和配方助剂混合密炼制成,镀镍碳纤维质量分数呈能调整设置。
[001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可以这样实现,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硅橡胶绝缘动态电缆的制造方
法,包括导体本体生产,在导体本体外包覆绝缘层,导体本体外和绝缘层之间挤包半导电加强层,在绝缘层外进行绝缘编织或/和绝缘疏绕,将电导体部、光传输部和阻燃空管进行绞合后包覆护套层。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护套层的外侧编织形成护套编织加强层,护套编织加强层的外侧涂覆护套涂覆层。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涂覆护套涂覆层时,现场调配环境友好型双组分水性聚氨酯漆,采用浸渍或喷淋的方式,在30m/min的线速度下进行小于等于0.02mm厚度的聚氨酯漆或相当材料涂覆,并在炉管中经过80℃的烘干固化,护套涂覆层的同心度大于等于95%。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现场调配环境友好型双组分水性聚氨酯漆时,将水性羟基聚丙烯酸酯分散体与亲水性多异氰酸酯按设定质量比混合后,按照设定转速,搅拌第一设定时间,并静置第二设定时间消泡后使用。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水性羟基聚丙烯酸酯分散体和亲水性多异氰酸酯混合后,加入消泡剂、润湿剂和流平剂;根据亲水性多异氰酸酯的用量,采用加水的方式,调整异氰酸酯指数在1.2~1.4范围内。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使用编织机将编织单丝按照设定角度反向搭盖并织绕形成护套编织加强层,编织单丝的外径大于等于0.11mm,编织密度为100%。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半导电加强层采用镀镍碳纤维与硅橡胶复合材料制成,镀镍碳纤维与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生产方法为:使用长度为1mm~10mm的镀镍碳纤维,经强酸70℃
×
3h的水浴加热后改性增活,并在蒸馏水冲洗后,与硅橡胶及配方助剂在密炼机内进行混合。
[0019]由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轨道交通车辆硅橡胶绝缘动态电缆及其制造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0]本专利技术中,导体本体外设有半导电加强层,半导电加强层采用镀镍碳纤维与硅橡胶复合材料制成,镀镍碳纤维与硅橡胶复合材料具有较强拉伸性能,有效保证电缆拉伸时对导体本体的保护,提高运行可靠性;导体编织加强层和疏绕加强层实现对导体本体的加强保护;护套层内填充阻燃空管,起到减震作用;光传输部为轨道交通车辆硅橡胶绝缘动态电缆中附加通信功能的通道,也可作为信号控制的光传输信息的媒介;本专利技术的抗拉、抗弯性能高,电缆运行可靠性、安全性高,有利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21]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专利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2]其中: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轨道交通车辆硅橡胶绝缘动态电缆的实施例一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轨道交通车辆硅橡胶绝缘动态电缆的实施例二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5]图中:
[0026]1、导体本体;2、半导电加强层;3、绝缘层;4、导体编织加强层;5、疏绕加强层;6、光传输部;7、护套层;8、阻燃空管;9、护套编织加强层;10、护套涂覆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8]在此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硅橡胶绝缘动态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护套层,所述护套层内设置缆芯,所述缆芯包括电导体部、光传输部和阻燃空管,所述电导体部包括导体本体,所述导体本体外依次设有半导电加强层和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外侧套设有导体编织加强层或/和疏绕加强层,所述半导电加强层采用镀镍碳纤维与硅橡胶复合材料制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硅橡胶绝缘动态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层的外侧套设有护套编织加强层,所述护套编织加强层的外侧设置护套涂覆层。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硅橡胶绝缘动态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编织加强层由多个编织单丝按照设定角度反向搭盖并织绕形成,所述编织单丝的外径大于等于0.11mm,编织密度为100%。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硅橡胶绝缘动态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涂覆层为厚度尺寸小于等于0.02mm的聚氨酯漆层。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硅橡胶绝缘动态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电加强层采用改性增活的1mm~10mm的镀镍碳纤维、硅橡胶和配方助剂混合密炼制成,镀镍碳纤维质量分数呈能调整设置。6.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硅橡胶绝缘动态电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导体本体生产,在导体本体外包覆绝缘层,导体本体外和绝缘层之间挤包半导电加强层,在绝缘层外进行绝缘编织或/和绝缘疏绕,将电导体部、光传输部和阻燃空管进行绞合后包覆护套层。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硅橡胶绝缘动态电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护套层的外侧编织形成护套编织加强层,护套编织加强层的外侧涂覆护套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佳龙,梁斌,李东,季飞,王诚城,李孟哲,花季华,臧瑞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