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端高度集成的馈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2766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3 13: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端高度集成的馈线结构,包括馈源、接收馈线、环形器组件及接收前端,接收馈线包括仰角支路馈线、舷角支路馈线及和路支路馈线,环形器组件包括仰角侧波导、舷角侧波导及环形器,接收前端包括上侧盖、主壳体、下侧盖、仰角支路组件、舷角支路组件、和路支路组件及输出组件;馈源和接收前端之间设置接收馈线和环形器组件;仰角支路馈线、舷角支路馈线及和路支路馈线集中布置在馈源与接收前端连线的同一侧;环形器组件连接接收馈线各支路馈线和接收前端的接口,同时连接至发射支路。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接收前端相关器件的集成设计,优化了馈源及馈线的相位调节结构,使得馈源相位调节与接收前端测试相互独立,提高了设备测试性和维修性。备测试性和维修性。备测试性和维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端高度集成的馈线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雷达天线设计
,特别是一种前端高度集成的馈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雷达天线馈线系统的功能是传输、控制和分配射频电磁信号。发射机产生的强大射频电磁信号通过馈线系统传输至天线;天线收到的微弱射频电磁信号通过馈线系统传输至接收机。
[0003]目前常见的雷达天线馈源与接收前端之间的馈线结构,主要以单路分散布置为主,其存在以下缺点:
[0004](1)馈线支路布置较为分散,馈线占用较多箱体空间,不利于雷达天线高频箱体区域内的集成设计,限制了雷达小型化集成设计思路。
[0005](2)前端相关器件随馈线支路分散布置后,在高频箱体区域内需通过电缆进行电气互连,馈源及前端调试测试维修需在不同区域进行多次馈线拆卸,维修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度高、体积小、馈源相位调节与接收前端测试相互独立、设备测试性和维修性高的馈线结构。
[0007]实现本专利技术能够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前端高度集成的馈线结构,包括馈源、接收馈线、环形器组件及接收前端,其中馈源包括仰角支路馈线接口、舷角支路馈线接口、和路支路馈线接口,接收馈线包括仰角支路馈线、舷角支路馈线及和路支路馈线,环形器组件包括仰角侧波导、舷角侧波导及环形器,接收前端包括上侧盖、主壳体、下侧盖、仰角支路组件、舷角支路组件、和路支路组件及输出组件;
[0008]所述馈源和接收前端之间设置接收馈线和环形器组件;所述环形器组件连接接收馈线各支路馈线和接收前端的接口,同时环形器组件连接至发射支路。
[0009]进一步地,所述接收馈线中仰角支路馈线、舷角支路馈线及和路支路馈线均能够独立进行相位调节以达到等相位要求,并同时满足接收前端的安装接口要求。
[0010]进一步地,所述仰角支路馈线包括仰角支路第一H弯切角波导、仰角支路第二H弯切角波导、仰角支路第一直波导、仰角支路U型切角波导、仰角支路第二直波导、仰角支路E弯切角波导;所述舷角支路馈线包括舷角支路H弯切角波导、舷角支路第一直波导、舷角支路U型切角波导、舷角支路第二直波导、舷角支路E弯切角波导;所述和路支路馈线包括和路支路第一E弯切角波导、和路支路第一直波导、和路支路U型切角波导、和路支路第二直波导、和路支路第二E弯切角波导;
[0011]所述仰角支路第一H弯切角波导和仰角支路第二H弯切角波导为馈源侧转接波导,仰角支路第一直波导、仰角支路U型切角波导和仰角支路第二直波导为调节波导,仰角支路E弯切角波导为前端侧转接波导;
[0012]所述舷角支路H弯切角波导为馈源侧转接波导,舷角支路第一直波导、舷角支路U
型切角波导和舷角支路第二直波导为调节波导,舷角支路E弯切角波导为前端侧转接波导;
[0013]所述和路支路第一E弯切角波导为馈源侧转接波导,和路支路第一直波导、和路支路U型切角波导和和路支路第二直波导为调节波导,和路支路第二E弯切角波导为前端侧转接波导。
[0014]进一步地,所述仰角侧波导、舷角侧波导为直波导,与环形器平行,三者集成设计,具备接收馈线各支路馈线和接收前端的接口,同时环形器的端口3与发射支路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仰角支路组件包括仰角处理板、仰角接收通道和仰角盖板,所述舷角支路组件包括舷角处理板、舷角接收通道和舷角盖板组成;所述和路支路组件包括和路处理板、和路接收通道和和路盖板;所述输出组件包括输出处理板、信号输出通道和输出组件盖板;
[0016]所述主壳体两侧安装上侧盖和下侧盖,前部为三个波导口,与环形器连接,接收前端主体结构两侧分为两个腔体,一侧腔体安装输出组件,利用盖板和筋板将输出处理板与信号输出通道分隔开;另一侧腔体通过筋板隔腔分为6部分,依次安装和路处理板、和路接收通道、舷角处理板、舷角接收通道、仰角处理板、仰角接收通道。
[0017]进一步地,所述接收馈线中各支路馈线信号通过环形器组件后到达接收前端,接收通道接收信号,各路处理板处理信号,然后输出到输出处理板进行处理,最后信号经过输出通道输出。
[0018]进一步地,通过拆除仰角支路U型切角波导、舷角支路U型切角波导、和路支路U型切角波导进行所述馈源和接收前端性能测试,方法如下:
[0019]仰角支路馈线拆除仰角支路U型切角波导,舷角支路馈线拆除舷角支路U型切角波导,和路支路馈线拆除和路支路U型切角波导后,通过仰角支路第一直波导、舷角支路第一直波导和和路支路第一直波导的波导口对馈源进行性能测试,通过仰角支路第二直波导、舷角支路第二直波导和和路支路第二直波导的波导口对接收前端进行性能测试。
[0020]进一步地,根据馈源测试结果,通过更换不同长度的直波导或者增减垫片实现对馈源相位的调节。
[0021]进一步地,所述接收馈线采用集成设计,所述仰角支路馈线、舷角支路馈线及和路支路馈线集中布置在馈源与接收前端连线的同一侧,且水平方向相互平行,实现接收馈线集成设计。
[0022]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器组件和接收前端均为集成设计;所述环形器组件整体呈长方体形状且分为3层,分为仰角侧波导、舷角侧波导及环形器,两侧面分别具有三路接收馈线、接收前端的接口,底部具有发射支路的接口;所述接收前端前部为三个波导口,与环形器组件连接,两侧为隔腔设计,一侧布置输出处理板和输出通道,另一侧布置三路组件,实现集成设计。
[0023]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1)将三路支路馈线设计为馈源和前端连线的同一侧,且水平方向相互平行,占用空间小;三路支路采用切角波导调整馈线走向,切角波导比常规折弯波导弯曲半径更小,占用空间更小;将常规环形器与直波导集成设计,具备馈线、接收前端和发射支路的安装接口;(2)通过隔腔设计实现了各支路组件和输出组件的集成设计,同时具备环形器的安装接口,提高了馈线结构的集成度,减小了馈线结构的体积;(3)调节波导均由直波导和“U型”切角波导组成,可根据馈源测试结果通过更换不同长
度的直波导或者增减垫片实现各支路等相位调节;(4)从馈线支路的调节波导处进行拆卸,可实现在不拆卸各支路主要馈线的情况下对馈源和接收前端进行单独测试,提高了馈线结构的可测试性。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前端高度集成的馈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馈源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接收馈线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接收馈线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环形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接收前端的爆炸轴侧图。
[0030]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接收前端的主视图和后视图。
[0031]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馈线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本专利技术一种前端高度集成的馈线结构,包括馈源1、接收馈线2、环形器组件3及接收前端4,其中馈源1包括仰角支路馈线接口1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端高度集成的馈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馈源(1)、接收馈线(2)、环形器组件(3)及接收前端(4),其中馈源(1)包括仰角支路馈线接口(1

1)、舷角支路馈线接口(1

2)、和路支路馈线接口(1

3),接收馈线(2)包括仰角支路馈线(2

1)、舷角支路馈线(2

2)及和路支路馈线(2

3),环形器组件(3)包括仰角侧波导(3

1)、舷角侧波导(3

2)及环形器(3

3),接收前端(4)包括上侧盖(4

1)、主壳体(4

2)、下侧盖(4

3)、仰角支路组件(4

4)、舷角支路组件(4

5)、和路支路组件(4

6)及输出组件(4

7);所述馈源(1)和接收前端(4)之间设置接收馈线(2)和环形器组件(3);所述环形器组件(3)连接接收馈线(2)各支路馈线和接收前端(4)的接口,同时环形器组件(3)连接至发射支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逇前端高度集成的馈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馈线(2)中仰角支路馈线(2

1)、舷角支路馈线(2

2)及和路支路馈线(2

3)均能够独立进行相位调节以达到等相位要求,并同时满足接收前端(4)的安装接口要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高度集成的馈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仰角支路馈线(2

1)包括仰角支路第一H弯切角波导(2
‑1‑
1)、仰角支路第二H弯切角波导(2
‑1‑
2)、仰角支路第一直波导(2
‑1‑
3)、仰角支路U型切角波导(2
‑1‑
4)、仰角支路第二直波导(2
‑1‑
5)、仰角支路E弯切角波导(2
‑1‑
6);所述舷角支路馈线(2

2)包括舷角支路H弯切角波导(2
‑2‑
1)、舷角支路第一直波导(2
‑2‑
2)、舷角支路U型切角波导(2
‑2‑
3)、舷角支路第二直波导(2
‑2‑
4)、舷角支路E弯切角波导(2
‑2‑
5);所述和路支路馈线(2

3)包括和路支路第一E弯切角波导(2
‑3‑
1)、和路支路第一直波导(2
‑3‑
2)、和路支路U型切角波导(2
‑3‑
3)、和路支路第二直波导(2
‑3‑
4)、和路支路第二E弯切角波导(2
‑3‑
5);所述仰角支路第一H弯切角波导(2
‑1‑
1)和仰角支路第二H弯切角波导(2
‑1‑
2)为馈源侧转接波导,仰角支路第一直波导(2
‑1‑
3)、仰角支路U型切角波导(2
‑1‑
4)和仰角支路第二直波导(2
‑1‑
5)为调节波导,仰角支路E弯切角波导(2
‑1‑
6)为前端侧转接波导;所述舷角支路H弯切角波导(2
‑2‑
1)为馈源侧转接波导,舷角支路第一直波导(2
‑2‑
2)、舷角支路U型切角波导(2
‑2‑
3)和舷角支路第二直波导(2
‑2‑
4)为调节波导,舷角支路E弯切角波导(2
‑2‑
5)为前端侧转接波导;所述和路支路第一E弯切角波导(2
‑3‑
1)为馈源侧转接波导,和路支路第一直波导(2
‑3‑
2)、和路支路U型切角波导(2
‑3‑
3)和和路支路第二直波导(2
‑3‑
4)为调节波导,和路支路第二E弯切角波导(2
‑3‑
5)为前端侧转接波导。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高度集成的馈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仰角侧波导(3

1)、舷角侧波导(3

2)为直波导,与环形器(3

3)平行,三者集成设计,具备接收馈线(2)各支路馈线和接收前端(4)的接口,同时环形器(3

3)的端口3与发射支路连接。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阔刘一鸣姚冬旭蒋凯江彬王庆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