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承载大吨位三轮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1683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3 13:41
一种用于承载大吨位三轮车车架;前斜梁上端设置立管,前斜梁两侧设置一对承重边梁,一对承重边梁的前侧向上弯折形成一对竖向的第一弯折部,一对第一弯折部的上端部向内侧弯折构成一对第二弯折部,一对第二弯折部的内端与前斜梁上端部的两侧侧面固定连接,一对承重边梁的后侧向上弯折形成一对第三弯折部,一对第三弯折部的后侧向后弯折形成一对第四弯折部,一对第一弯折部的后侧所对应的一对承重边梁之间横向设置前横梁,前横梁的中部与前斜梁的下端固定连接,一对第四弯折部的后端部之间横向设置后横梁;大幅度提高了车架整体强度,在三轮车承载大吨位货物时能够将车架受到的压力和冲击力向一对边梁分散,使一对边梁均衡受力。力。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承载大吨位三轮车车架


[0001]本技术涉及三轮车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承载大吨位三轮车车架。

技术介绍

[0002]三轮车架是用于承受整车、驾驶员以及所装载货物载荷的载体,并传递来自地面和发动机的振动激励,目前的三轮车架通常是采用分体拼接的形式,是将保护驾驶员的保险杠、承载驾驶员重量的前侧车架和承载车厢重量的后侧车架拼合焊接形成整体车架,其中,后侧车架的左右两个边梁均为直管结构,后车架的边梁是通过竖梁与前车架的两个边梁焊接构成一体,保险杠通过焊接固定在前侧车架的两侧;
[0003]目前的这种分体拼接边梁形式的车架容易受焊接应力的影响,导致车架的结构强度降低,在三轮车承载较大重量的货物时,车厢的压力和行走使的冲击力主要集中在连接前侧车架与后侧车架竖梁的焊接部位,承载车厢的后侧车架与承载驾驶员的前侧车架之间的连接处容易在压力和冲击力的作用下产生向下塌陷的形变,严重时会造成焊接部位脱落,造成前侧车架与后侧车架分离,诱发安全事故;因此怎样解决分体拼接边梁形式的车架容易受焊接应力的影响,导致车架的结构强度降低,在三轮车承载较大吨位的货物时,后侧车架与前侧车架之间的连接处容易在压力和冲击力的作用下产生向下塌陷的形变的问题成为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
[0004]鉴于上述原因,现研发一种用于承载大吨位三轮车车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承载大吨位三轮车车架,能够通过对一对承重边梁进行折弯,使以承载车厢的第四弯折部、用以承载驾驶员的第四弯折部和第一弯折部之间所对应的承重边梁,和用以保护驾驶员的第二弯折部、用以支撑固定前斜梁的第一折弯部为一体式边梁结构,大幅度提高车架整体强度,在三轮车承载大吨位货物时能够将车架受到的压力和冲击力向一对边梁分散,使一对边梁均衡受力,有效的解决了分体拼接边梁形式的车架容易受焊接应力的影响,导致车架的结构强度降低,在三轮车承载较大吨位的货物时,后侧车架与前侧车架之间的连接处容易在压力和冲击力的作用下产生向下塌陷的形变的问题。
[0006]本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承载大吨位三轮车车架,是由:前斜梁、立管、承重边梁、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第三弯折部、第四弯折部、前横梁、后横梁、中横梁、上边梁、支撑竖梁、上横梁、发动机承载座、车厢连接座、减震连接座构成;前斜梁的上端倾斜设置立管,前斜梁的两侧纵向设置一对承重边梁,所述的一对承重边梁的前侧向上弯折形成一对竖向的第一弯折部,一对第一弯折部的上端部向内侧弯折构成一对水平向的第二弯折部,一对第二弯折部的内端与前斜梁上端部的两侧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的一对承重边梁的后侧向上弯折形成一对倾斜的第三弯折部,一对第三弯折部的
后侧向后弯折形成一对水平向的第四弯折部,所述的一对第一弯折部的后侧所对应的一对承重边梁之间横向设置前横梁,所述的前横梁的两端与一对承重边梁的内侧面固定连接,前横梁的中部与前斜梁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的一对第四弯折部的后端部之间横向设置后横梁。
[0007]所述的前横梁与一对第四弯折部之间所对应的一对承重边梁之间横向设置中横梁。
[0008]所述的中横梁的后侧面的两侧、第一弯折部和第四弯折部之间所对应的一对承载纵梁的内侧面中部均设置一对发动机承载座。
[0009]所述的一对第四弯折部的前侧纵向设置一对上边梁,所述的一对上边梁的上侧面与一对第四弯折部的上侧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一对上边梁的后端与一对第四弯折部的前端固定连接,一对上边梁的前端与第四弯折部前侧所述对应的一对边梁之间竖向设置一对支撑竖梁,一对上边梁的后侧之间横向设置上横梁。
[0010]所述的一对第四弯折部的后端设置一对车厢连接座。
[0011]所述的一对第四弯折部的下侧面两侧均设置一对减震连接座。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通过立管安装车把和前车轮,通过一对车厢连接座与车厢的尾部连接,使车厢的底部与第四弯折部的上侧面互相贴合,从而使车厢与第四弯折部连为一体,通过发动机承载座承载发动机,使发动机与一对承重边梁连为一体,通过减震连接座对减震和与减震配套的后车轮进行安装,使减震和后车轮与一对承重边梁连为一体,在第一弯折部和第四弯折部之间所对应的一对承载边梁上,从前到后分别安装驾驶座椅和油箱,使驾驶座椅和油箱与一对承重边梁连为一体,能够通过对一对边梁进行折弯,使以承载车厢的第四弯折部、以承载驾驶员和油箱的第四弯折部和第一弯折部之间所对应的边梁、和用以保护驾驶员的第二弯折部、用以支撑固定前斜梁的第一折弯部为一体式边梁结构,大幅度提高了车架整体强度,在三轮车承载大吨位货物时能够将车架受到的压力和冲击力向一对边梁分散,使一对边梁均衡受力,有效的解决了分体拼接边梁形式的车架容易受焊接应力的影响,导致车架的结构强度降低,在三轮车承载较大吨位的货物时,后侧车架与前侧车架之间的连接处容易在压力和冲击力的作用下产生向下塌陷的形变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图1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前斜梁1、立管2、承重边梁3、第一弯折部3

1、第二弯折部3

2、第三弯折部3

3、第四弯折部3

4、前横梁4、后横梁5、中横梁6、上边梁7、支撑竖梁8、上横梁9、发动机承载座10、车厢连接座11、减震连接座12。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9]前斜梁1的上端倾斜设置立管2,前斜梁1的两侧纵向设置一对承重边梁3,所述的一对承重边梁3的前侧向上弯折形成一对竖向的第一弯折部3

1,一对第一弯折部3

1的上端部向内侧弯折构成一对水平向的第二弯折部3

2,一对第二弯折部3

2的内端与前斜梁1上端部的两侧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的一对承重边梁3的后侧向上弯折形成一对倾斜的第三弯折部3

3,一对第三弯折部3

3的后侧向后弯折形成一对水平向的第四弯折部3

4,所述的一对第一弯折部3

1的后侧所对应的一对承重边梁3之间横向设置前横梁4,所述的前横梁4的两端与一对承重边梁3的内侧面固定连接,前横梁4的中部与前斜梁1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的一对第四弯折部3

4的后端部之间横向设置后横梁5。
[0020]所述的前横梁4与一对第四弯折部3

4之间所对应的一对承重边梁3之间横向设置中横梁6。
[0021]所述的中横梁6的后侧面的两侧、第一弯折部3

1和第四弯折部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承载大吨位三轮车车架,是由:前斜梁(1)、立管(2)、承重边梁(3)、第一弯折部(3

1)、第二弯折部(3

2)、第三弯折部(3

3)、第四弯折部(3

4)、前横梁(4)、后横梁(5)、中横梁(6)、上边梁(7)、支撑竖梁(8)、上横梁(9)、发动机承载座(10)、车厢连接座(11)、减震连接座(12)构成;其特征在于:前斜梁(1)的上端倾斜设置立管(2),前斜梁(1)的两侧纵向设置一对承重边梁(3),所述的一对承重边梁(3)的前侧向上弯折形成一对竖向的第一弯折部(3

1),一对第一弯折部(3

1)的上端部向内侧弯折构成一对水平向的第二弯折部(3

2),一对第二弯折部(3

2)的内端与前斜梁(1)上端部的两侧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的一对承重边梁(3)的后侧向上弯折形成一对倾斜的第三弯折部(3

3),一对第三弯折部(3

3)的后侧向后弯折形成一对水平向的第四弯折部(3

4),所述的一对第一弯折部(3

1)的后侧所对应的一对承重边梁(3)之间横向设置前横梁(4),所述的前横梁(4)的两端与一对承重边梁(3)的内侧面固定连接,前横梁(4)的中部与前斜梁(1)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的一对第四弯折部(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笑飞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沃鑫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