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道钉,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反光单元和发光单元,反光单元位于第一壳体表面以对照射在其表面的光线进行反射,发光单元连接于第一壳体用于主动发光,发光单元包括发光件、第一透光板和出光腔室,第一透光板配合于第一壳体设置,发光件的光线依次通过出光腔室和第一透光板向外射出,发光单元还形成有干涉面,干涉面对发光件射出的光线进行干涉组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出光腔室、第一透光板和干涉面的有效配合,使得光线形成反射、折射散射等干涉组合,经由出光腔室扩散后干涉组合的光线在第一透光板的表面出光更加均匀,视觉效果更佳,同时,不会产生光斑,进而提升司机和行人的视角感受,不会因为道钉的强光导致安全隐患。全隐患。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道钉
[0001]本技术涉及交通安全装置
,尤其是一种道钉。
技术介绍
[0002]道钉又称为突起路标,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交通安全装置,主要安装在道路的标线中间、双黄线中间、景观路面、隧道口等需要进行警示的道路上,通过其逆反射性能或者主动闪光功能提醒司机和行人注意安全。
[0003]目前使用的道钉主要分为三大类:
[0004]第一类为普通的反光道钉,这类道钉带有反光片,通过光线反射实现对司机安全行车的提醒,此类道钉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且容易获得较高的抗压强度,是路面上应用最广泛的道钉,但是此类道钉仅具有被动反光的效果,在恶劣环境下反光效果差、反光形式单一,因而实际使用的效果并不好;
[0005]第二类为太阳能道钉或者有源道钉,一般通过电源控制电路实现LED主动发光以提示司机和行人,这类道钉一般在其侧面安装多个LED灯,或者在反光片上安装LED灯,由于此类道钉反光片的被动发光和LED的主动发光完全干涉,会产生严重的眩光效应,容易给驾驶员和行人造成视觉上的盲区,因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0006]第三类道钉为太阳能自发光道钉,此类道钉为领域内最新研发的道钉,其主要采用透明材料的壳体,在壳体内设计放置太阳能板、控制电路和蓄电池,并在道钉的平面上保留多个空间用来灌装自发光材料,自发光材料下面安装LED灯珠,通过LED灯珠不停闪烁已实现对发光材料的激发,从而使得自发光材料维持亮度,但是,此类道钉发光材料完全由LED灯珠激发,因而亮度值较低,一般仅为20lux,且难以实现均匀发光、容易产生色斑,同时此类道钉功率较大,严重影响电池工作寿命;
[0007]因而,为了解决道钉主动发光和被动发光配合使用产生眩光、功率高且持续时间短、整体寿命短的问题,以实现主动与被动发光统一结合后光线柔、均匀提高行车安全性的目的,需设计一种道钉。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将主动发光单元和被动发光单元的有机结合,提供一种不存在眩光和光斑的道钉,提升道钉路面指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通过上述一款不存在眩光和光斑的道钉,实现道钉发射光线柔和均匀,色彩丰富,功耗低,持续工作时间长;进而提供一种道钉实现上述技术目的。
[0009]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10]一种道钉,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反光单元和发光单元,所述反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壳体表面以对照射在其表面的光线进行反射,所述发光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用于主动发光,
[0011]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反光单元不共面,
[0012]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发光件、第一透光板和出光腔室,所述第一透光板配合于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所述发光件的光线依次通过出光腔室和第一透光板向外射出,所述发光单元还形成有干涉面,所述干涉面对所述发光件射出的光线进行干涉组合。
[0013]优选的,所述干涉面形成于所述第一透光板表面。
[0014]优选的,所述发光件位于所述第一透光板的投影平面上,所述发光件与所述第一透光板入光平面的距离为5
‑
12mm,所述第一透光板的厚度为3
‑
7mm。
[0015]优选的,所述出光腔室沿所述道钉延伸,所述反光单元位于所述出光腔室的相对侧,所述发光件与所述第一透光板入光平面的距离为9
‑
12mm,所述第一透光板的厚度为5
‑
7mm。
[0016]优选的,所述发光件位于所述第一透光板任意四点形成平面的平行面上,所述发光件与所述第一透光板入光平面的距离为5
‑
12mm,所述第一透光板的厚度为3
‑
7mm。
[0017]优选的,所述发光件与所述第一透光板入光平面的距离为5
‑
7mm,所述第一透光板的厚度为3
‑
5mm。
[0018]优选的,所述出光腔室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且具有出光口,所述第一透光板形成有第一边沿,所述第一边沿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以密封所述出光腔室,所述第一边沿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内侧面以对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支撑。
[0019]优选的,还包括有太阳能单元,所述太阳能单元包括第二透光板和太阳能板,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有安装腔室且具有开口,所述第二透光板形成有第二边沿,第二边沿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以密封所述安装腔室,第二边沿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内侧面以对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支撑。
[0020]优选的,所述第一透光板的出光平面与其配合所在的第一壳体外表面存在不小于0.8mm的高度差。
[0021]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内嵌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底面与所述第二壳体底面形成不大于0.5mm的高度差以形成容胶腔室。
[0022]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23]1、本技术通过出光腔室、第一透光板和干涉面的有效配合,使得光线形成反射、折射散射等干涉组合,经由出光腔室扩散后干涉组合的光线在第一透光板的表面出光更加均匀,视觉效果更佳,同时,不会产生光斑,进而提升司机和行人的视角感受,不会因为道钉的强光导致安全隐患。
[0024]2、本技术改变现有市场道钉的结构形式,将电器件进行固定在第二壳体,并通过第一透光板和/或第二透光板进行密封后再进行第一壳体的压制,通过结构的改进升级了生产工序,进而提升了整体结构的强度。
[0025]3、本技术通过结构的改进以及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透光板和第二透光板的结构配合,大大增加了道钉的密封性,同时,使得道钉在受压情况下,第一壳体将应力传递至本体结构更强的第二壳体及地表,进而减小了第一壳体的受压,在道钉内部形成有空腔的情况下大幅度提升了道钉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技术中实施例1的轴测示意图;
[0027]图2是本技术中实施例1的爆炸图;
[0028]图3是本技术中实施例1的部分结构装配图;
[0029]图4是本技术中实施例1的剖视图;
[0030]图5是本技术中实施例2的爆炸图;
[0031]图6是本技术中实施例2的剖视图;
[0032]图7是本技术中实施例3的爆炸图;
[0033]图8是本技术中实施例3的剖视图;
[0034]图9是本技术中实施例4的爆炸图;
[0035]图10是本技术中实施例4的剖视图;
[0036]图11是本技术中实施例5的爆炸图。
[0037]图中:100、第一壳体;110、贯穿口;120、斜槽;200、第二壳体;210、安装腔室;220、延伸板;230、通道;240、斜齿;300、反光单元;400、发光单元;410、发光件;411、LED灯珠;412、LED灯板;420、第一透光板;421、第一延伸部;422、第一边沿;430、出光腔室;500、太阳能单元;510、太阳能板;520、第二透光板;521、第二延伸部;522、第二边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钉,包括第一壳体(100)、第二壳体(200)、反光单元(300)和发光单元(400),所述反光单元(300)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00)表面以对照射在其表面的光线进行反射,所述发光单元(400)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00)用于主动发光,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400)与所述反光单元(300)不共面,所述发光单元(400)包括发光件(410)、第一透光板(420)和出光腔室(430),所述第一透光板(420)配合于所述第一壳体(100)设置,所述发光件(410)的光线依次通过出光腔室(430)和第一透光板(420)向外射出,所述发光单元(400)还形成有干涉面,所述干涉面对所述发光件(410)射出的光线进行干涉组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钉,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涉面形成于所述第一透光板(420)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钉,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件(410)位于所述第一透光板(420)的投影平面上,所述发光件(410)与所述第一透光板(420)入光平面的距离为5
‑
12mm,所述第一透光板(420)的厚度为3
‑
7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道钉,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腔室(430)沿所述道钉延伸,所述反光单元(300)位于所述出光腔室(430)的相对侧,所述发光件(410)与所述第一透光板(420)入光平面的距离为9
‑
12mm,所述第一透光板(420)的厚度为5
‑
7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钉,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件(410)位于所述第一透光板(420)任意四点形成平面的平行面上,所述发光件(410)与所述第一透光板(420)入光平面的距离为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龙灌,
申请(专利权)人:宁国宏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