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立体式散热液冷板,包括液冷板本体,液冷板本体上设有至少两个突起,两个突起之间形成与动力电池相匹配的凹槽,凹槽的槽底和两侧壁分别与动力电池的底面和两侧面相贴合,突起内设有用于容置冷却液的空腔,空腔延伸至凹槽的槽底下方,至少两个突起的空腔互相连通形成流液通道,流液通道分别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能够分别与动力电池的底面和两侧面进行高效的热交换,增加了与动力电池的接触面积,散热效率得到大幅增强,减少了动力电池底部的热流密度,能够防止动力电池出现膜状气泡,减少了传递热阻,有效降低了动力电池温度,减小了动力电池在高度方向上的温度梯度差,避免动力电池远离液冷板处出现高温现象。液冷板处出现高温现象。液冷板处出现高温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立体式散热液冷板
[0001]本技术涉及高性能电池设计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立体式散热液冷板。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电动汽车和电池充电技术也在飞速发展。目前,电动汽车充电时间过长的问题限制着电动汽车进一步的发展,故而快充技术在未来将愈发重要。
[0003]高速快充技术将带来电池的巨大发热量,这将导致电池温度剧烈升高,从而危及电池以及其它设备安全。
[0004]现有技术的液冷板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0005]液冷板只能与动力电池底面接触来进行热交换,当动力电池的热流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液体接触面会发生膜状沸腾,导致极大地减小传热速率,从而使发热源温度进一步升高,难以有效降低巨大发热量下的电池温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立体式散热液冷板,能够与动力电池的侧面和底面进行热交换,防止动力电池出现膜状气泡,可以有效降低动力电池温度。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立体式散热液冷板,包括液冷板本体,液冷板本体上设有至少两个突起,两个突起之间形成与动力电池相匹配的凹槽,凹槽的槽底和两侧壁分别与动力电池的底面和两侧面相贴合,突起内设有用于容置冷却液的空腔,空腔延伸至凹槽的槽底下方,至少两个突起的空腔互相连通形成流液通道,流液通道分别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
[0009]进一步,凹槽与动力电池之间设有导热材料。
[0010]进一步,导热材料为导热硅脂。
[0011]进一步,突起为长方体结构。
[0012]进一步,突起高度小于或等于动力电池高度。
[0013]进一步,突起高度等于动力电池高度的三分之一。
[0014]进一步,突起数量为多个,多个突起互相平行且依次均匀间隔布置。
[0015]进一步,凹槽的槽底下端设有支撑部,支撑部宽度小于凹槽的槽底宽度。
[0016]总的说来,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7]当冷却液从进液口流入立体式散热液冷板的流液通道后,冷却液沿各个突起的空腔流动然后从出液口流出。由于两个突起之间形成与动力电池相匹配的凹槽,凹槽的槽底和两侧壁分别与动力电池的底面和两侧面相贴合,因此,在冷却液的流动过程中,立体式散热液冷板能够分别与动力电池的底面和两侧面进行高效的热交换,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平板
式液冷板只能与动力电池底面接触来进行热交换,本技术的立体式散热液冷板增加了与动力电池的接触面积,散热效率得到大幅增强,大大减少了动力电池底部的热流密度,能够防止动力电池出现膜状气泡,减少了传递热阻,有效降低了动力电池温度。同时,由于突起与动力电池的侧面贴合换热,有效减小了动力电池在高度方向上的温度梯度差,因此动力电池不会在高度方向上出现过高的温度梯度分布,避免动力电池远离液冷板处出现高温现象。
[0018]本技术可应用于各种发热体的散热,例如动力电池和大功率芯片等。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安装了动力电池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安装了动力电池后的俯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安装了动力电池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
[0025]1、液冷板本体;2、动力电池;3、进液口;4、出液口;5、空腔;6、突起;7、槽底;8、负极;9、正极;10、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来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7]实施例1
[0028]如图1
‑
图3所示,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立体式散热液冷板,包括液冷板本体1,液冷板本体1上设有至少两个突起6,两个突起6之间形成与动力电池2相匹配的凹槽,凹槽的槽底7和两侧壁分别与动力电池2的底面和两侧面相贴合,突起6内设有用于容置冷却液的空腔5,至少两个突起6的空腔5互相连通形成流液通道,流液通道分别设有进液口3和出液口4。
[0029]具体地,首先按照需要摆放的动力电池2尺寸进行立体式散热液冷板的图纸设计,然后使用6系铝材料或者其他可行材料进行立体式散热液冷板的加工。加工连接液冷板本体1的进液口3和出液口4装置,再将上述装置组装完好。
[0030]将动力电池2安装到立体式散热液冷板的凹槽中,使凹槽的槽底7和两侧壁分别与动力电池2的底面和两侧面相贴合,动力电池2的正极9和负极8均朝向上布置。
[0031]同时,为了减小液冷板本体1与动力电池2之间的空隙热阻,可以在液冷板本体1与动力电池2的接触区域填充一层薄薄的导热材料。导热材料优选为导热硅脂。
[0032]然后将冷却液通过液冷板进液口3进入到液冷板突起6的空腔5中进行填充。各个空腔5通过下面的长方体状的容腔互相连通,从而整体上形成流液通道。
[0033]在流过流液通道后,冷却液通过液冷板本体1出液口4流出。待上述冷却液循环开始后,动力电池2开始进行充电或者放电。本实施例中,冷却液为水。
[0034]由于两个突起6之间形成与动力电池2相匹配的凹槽,凹槽的槽底7和两侧壁分别与动力电池2的底面和两侧面相贴合,因此,在冷却液的流动过程中,立体式散热液冷板能
够分别与动力电池2的底面和两侧面进行高效的热交换,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平板式液冷板只能与动力电池2底面接触来进行热交换,本技术的立体式散热液冷板增加了与动力电池2的接触面积,散热效率得到大幅增强,大大减少了动力电池2底部的热流密度,能够防止动力电池2出现膜状气泡,减少了传递热阻,有效降低了动力电池2温度。同时,由于突起6与动力电池2的侧面贴合换热,有效减小了动力电池2在高度方向上的温度梯度差,因此动力电池2不会在高度方向上出现过高的温度梯度分布,避免动力电池2远离液冷板处出现高温现象。
[0035]本实施例中,突起6为长方体结构,液冷板中冷却液在流液通道中基本呈直线流状,可以大大加快冷却液流速,提升热交换效率。
[0036]突起6高度小于或等于动力电池2高度,具体尺寸可以根据动力电池2高度相应调整。
[0037]优选地,突起6高度等于动力电池2高度的三分之一。
[0038]实施例2
[003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0040]如图4、图5所示,凹槽的槽底7下端设有支撑部10,支撑部10宽度小于凹槽的槽底7宽度。
[0041]采用这种结构后,支撑部增加了立体式散热液冷板的强度,能更有力地支撑安置在凹槽内的动力电池2,结构更稳定。由于支撑部10宽度小于凹槽的槽底7宽度,支撑部10两侧均有部分空腔5与凹槽的槽底7相接触,因此,空腔5内的冷却液仍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立体式散热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冷板本体,液冷板本体上设有至少两个突起,两个突起之间形成与动力电池相匹配的凹槽,凹槽的槽底和两侧壁分别与动力电池的底面和两侧面相贴合,突起内设有用于容置冷却液的空腔,空腔延伸至凹槽的槽底下方,至少两个突起的空腔互相连通形成流液通道,流液通道分别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立体式散热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凹槽与动力电池之间设有导热材料。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立体式散热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导热材料为导热硅脂。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勇,冷宏键,张仕伟,赵威,余小媚,黄梓滨,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畅能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