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9884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筒部,所述换热筒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端筒;换热管件,所述换热管件安装于所述换热筒部的内部,且所述换热管件的两端均贯穿换热筒部且延伸至端筒的内部;所述换热管件包括连接管、固定管和蝶形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通过设置蝶形部增大与外部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以及外部的冷却介质可以进入到蝶形部底部的开口的内部,以及蝶形部两侧的条形槽的内部,从而极大的增大与外部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同时内部的热体介质,可以进入到蝶形部内部的上腔体的内部,从而可以增大与热体介质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快速将热体介质中的热量导入到冷却介质中,从而加快换热效率。从而加快换热效率。从而加快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主要由壳体、换热管、管板、支座等组成,其结构形式可分为卧式和立式两种,而卧式换热器还包含了重叠热交换器。
[0003]工作原理是热体介质通过换热管时将热量传导至壳体内的冷体介质,从而达到热量交换而降温的过程。
[0004]目前换热管通常为直管表面光滑,换热管的表面与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有限,同时热体介质与换热管的内表面接触面积有限,换热速度慢。
[000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换热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解决了目前换热管通常为直管,换热管的表面与冷却介质,同时热体介质与换热管的内表面接触面积有限,换热速度慢的问题。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包括:
[0008]换热筒部,所述换热筒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端筒;
[0009]换热管件,所述换热管件安装于所述换热筒部的内部,且所述换热管件的两端均贯穿换热筒部且延伸至端筒的内部;
[0010]所述换热管件包括连接管、固定管和蝶形部,多个所述连接管和多个固定管交错螺纹连接,所述蝶形部设置于所述固定管的表面,所述蝶形部的内部的上侧开设有上腔体,且所述上腔体的内部与所述固定管的内部连通,所述蝶形部的底部开设有开口,且所述开口不与固定管内部连通,素数蝶形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多个条形槽;
[0011]多个折流板,多个所述折流板等距安装于所述换热筒部的内部
[0012]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螺纹连接管。
[0013]优选的,所述固定管的两端均开设有与第一螺纹连接管适配的内螺纹槽。
[0014]优选的,所述换热筒部一端的上侧设置有第一输入管,所述换热筒部另一端的下侧设置有第一输出管,两个所述端筒上分别设置有第二输入管和第二输出管。
[0015]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的端部粘接有密封圈。
[0016]优选的,所述换热筒部底部两侧均设置有支腿。
[0017]优选的,相邻所述固定管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螺旋管,所述螺旋管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螺纹连接管。
[0018]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通过设置蝶形部增大与外部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以及外部的冷却介质可以进入到蝶形部底部的开口的内部,以及蝶形部两侧的条形槽的内部,从而极大的增大与外部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
[0020]同时内部的热体介质,可以进入到蝶形部内部的上腔体的内部,从而可以增大与热体介质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快速将热体介质中的热量导入到冷却介质中,从而加快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所示的换热管件的剖视图;
[0023]图3为图1所示的换热管件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图4所示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标号:
[0027]1、换热筒部,101、第一输入管,102、第一输出管,
[0028]2、端筒,21、第二输入管,22、第二输出管,
[0029]3、换热管件,31、连接管,32、第一螺纹连接管,33、固定管,34、内螺纹槽,
[0030]35、碟形部,351、上腔体,352、开口,353、条形槽,
[0031]4、支腿,
[0032]5、连接件,51、螺旋管,52、第二螺纹连接管,
[0033]6、折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35]第一实施例
[0036]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换热管件的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换热管件局部的结构示意图。换热器,包括:
[0037]换热筒部1,所述换热筒部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端筒2;
[0038]换热管件3,所述换热管件3安装于所述换热筒部1的内部,且所述换热管件3的两端均贯穿换热筒部1且延伸至端筒2的内部;
[0039]所述换热管件3包括连接管31、固定管33和蝶形部35,多个所述连接管31和多个固定管33交错螺纹连接,所述蝶形部35设置于所述固定管33的表面,所述蝶形部35的内部的上侧开设有上腔体351,且所述上腔体351的内部与所述固定管33的内部连通,所述蝶形部35的底部开设有开口352,且所述开口352不与固定管33内部连通,素数蝶形部35的两侧均开设有多个条形槽353;
[0040]其中开口352便于固定管33连通,从而热体介质不会通过开口352流出。
[0041]多个折流板6,多个所述折流板6等距安装于所述换热筒部1的内部。
[0042]所述连接管31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螺纹连接管32。
[0043]通过将连接管31和固定管33螺纹连接,便于组装。
[0044]其中换热管件3贯穿折流板6,且贯穿处密封连接,以及换热管件3与端筒2的贯穿处密封连接;
[0045]通过设置折流板6可以使冷却介质充满换热筒部1,换热管件3可以完全位于冷却介质中。
[0046]换热管件3设置多个,且均匀设置,其中换热器的材质优选为纯钛材质。
[0047]所述固定管33的两端均开设有与第一螺纹连接管32适配的内螺纹槽34。
[0048]所述换热筒部1一端的上侧设置有第一输入管101,所述换热筒部1另一端的下侧设置有第一输出管102,两个所述端筒2上分别设置有第二输入管21和第二输出管22。
[0049]第一输入管101、第一输出管102、第二输入管21和第二输出管22上均设置连接法兰。
[0050]所述连接管31的端部粘接有密封圈。
[0051]通过设置密封圈保证连接管31与固定管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0052]所述换热筒部1底部两侧均设置有支腿4。
[0053]支腿4用于对整个换热器进行支撑。
[0054]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0055]热体介质通过第二输入管21加入到端筒2,中然后进入到换热管件3中;
[0056]冷却介质通过第一输入管101加入到换热筒部1的内部,通过换热管件3将热体介质中的热量导入到冷却介质中;
[0057]其中冷却介质记过折流板6导流后通过第一输出管102排出;
[0058]换热后热体介质进入到端筒2的内部通过第二输出管22排出;
[0059]其中通过设置蝶形部35增大与外部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以及外部的冷却介质可以进入到蝶形部35底部的开口352的内部,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筒部,所述换热筒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端筒;换热管件,所述换热管件安装于所述换热筒部的内部,且所述换热管件的两端均贯穿换热筒部且延伸至端筒的内部;所述换热管件包括连接管、固定管和蝶形部,多个所述连接管和多个固定管交错螺纹连接,所述蝶形部设置于所述固定管的表面,所述蝶形部的内部的上侧开设有上腔体,且所述上腔体的内部与所述固定管的内部连通,所述蝶形部的底部开设有开口,且所述开口不与固定管内部连通,素数蝶形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多个条形槽;多个折流板,多个所述折流板等距安装于所述换热筒部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均设置有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宝鸡巨成钛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