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臂大载重曳引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9690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悬臂大载重曳引机,属于曳引机领域,悬臂大载重曳引机,包括安装架,安装架内固定连接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驱动轴,驱动轴上固定连接有曳引轮,安装架内固定连接有空心环,驱动轴上固定连接有轴承,油管的两端均设有第一单向阀,安装架内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塞筒,第一活塞筒内填充有润滑油,第二活塞杆的顶部与凸轮滑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活塞板在第一活塞筒内的上下往复滑动使得第一活塞筒内的润滑油能够通过油管被排出至空心环内,而后空心环内的润滑油经过过滤箱内的滤网过滤后回流到第一活塞筒内,使得空心环内轴承运转的流畅性得到保障,进而保证驱动轴的转动带动曳引轮的转动流畅。驱动轴的转动带动曳引轮的转动流畅。驱动轴的转动带动曳引轮的转动流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悬臂大载重曳引机


[0001]本技术涉及曳引机
,具体为悬臂大载重曳引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大发展,高层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对电梯的需求量不断提高。
[0003]公开号为CN203392693U一项专利公开了一种带悬臂支撑的无齿轮曳引机,包括转轴、支撑轴承、支撑轴套、悬臂支撑板、曳引轮、定子机壳、带绕组的定子铁心、转子支架、永磁体、前端盖和后端盖,悬臂支撑板设置在曳引轮两侧,悬臂支撑板前端联接支撑轴套,曳引轮安装在转轴上,转轴通过支撑轴承与无齿轮曳引机前端盖联接。本技术的优点是采用悬臂支撑的结构大大降低了曳引轮处转轴及轴承的载荷,可降低转轴及轴承材料成本,延长使用寿命;悬臂支撑板可与前端盖联接后再进行加工,确保了支撑轴承的位置精度,方便安装。
[0004]上述专利虽然能达到减轻转轴和轴承的荷载效果,但在轴承长期运转的过程中轴承的润滑得不到保证,进而可能会造成曳引轮转动卡顿的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悬臂大载重曳引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悬臂大载重曳引机,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内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上固定连接有曳引轮,所述安装架内固定连接有空心环,所述驱动轴上固定连接有轴承,所述轴承位于空心环的空腔内,且所述轴承与空心环位于同一轴线上,所述空心环上固定连接有油管,所述油管上固定连接有过滤箱,所述过滤箱内固定连接有滤网,所述油管的两端均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安装架内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塞筒,所述第一活塞筒内填充有润滑油,所述油管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在第一活塞筒上,所述第一活塞筒内滑动连接有活塞板,所述活塞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塞筒,所述第二活塞筒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杆所述驱动轴上固定连接有凸轮,所述第二活塞杆的顶部与凸轮滑动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活塞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凸轮上开设有与滑杆配合的滑槽。
[000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活塞筒内设有第一拉簧,所述第一拉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活塞杆和第二活塞筒固定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活塞筒的直径小于活塞板,所述第二活塞筒上固定连接有进气管和排气管,所述进气管和排气管上均设有第二单向阀。
[00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过滤箱上固定连接有第三活塞筒,所述第三活塞筒内滑动连接有第三活塞杆,所述排气管上远离第二活塞筒的一端与第三活塞筒固
定连接,所述第三活塞杆上固定连接有刮块,所述刮块与滤网滑动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三活塞筒内设有第二拉簧,所述第二拉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三活塞杆和第三活塞筒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活塞筒上固定连接有泄气管,所述泄气管上设有压力阀。
[0012]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过滤箱上固定连接有储渣箱,且所述储渣箱与过滤箱相连通。
[0013]本技术提供了悬臂大载重曳引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通过第二活塞杆向下滑动至最大行程时能够对第二活塞筒进行推动,使得第二活塞筒带动活塞板在第一活塞筒内向下滑动,反之第二活塞杆向上滑动至最大行程时带动活塞板在第一活塞筒内向上滑动,进而活塞板在第一活塞筒内的上下往复滑动使得第一活塞筒内的润滑油能够通过油管被排出至空心环内,而后空心环内的润滑油经过过滤箱内的滤网过滤后回流到第一活塞筒内,使得空心环内轴承运转的流畅性得到保障,进而保证驱动轴的转动带动曳引轮的转动流畅。
[0015](2)本技术通过当第三活塞筒内进入空气时,滑动连接在第三活塞筒内的第三活塞杆便被推出,进而与第三活塞杆固定连接的刮块相对滤网发生滑动,使得滤网上的杂质受到推动,进而保证了滤网的通过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0017]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0018]图3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三;
[0019]图4为本技术驱动轴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第一活塞筒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安装架;11、空心环;12、第一活塞筒;2、曳引轮;3、电机; 31、驱动轴;32、轴承;33、凸轮;4、过滤箱;41、油管;42、储渣箱;43、滤网;44、刮块;45、第三活塞杆;46、第二拉簧;47、泄气管;48、第一单向阀;49、第三活塞筒;5、第二活塞杆;51、滑杆;52、第一拉簧;53、第二活塞筒;54、活塞板;55、排气管;56、进气管;57、第二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3]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如图1

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悬臂大载重曳引机,包括安装架1,安装架1内固定连接有电机3,电机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驱动轴31,驱动轴31上固定连接有曳引轮2,安装架1内固定连接有空心环11,驱动轴31上固定连接有轴承32,轴承32位于空心环11的空腔内,且轴承32与空心环11位于同一轴线上,空心环11上固定连接有油管41,油管41上固定连接有过滤箱4,过滤箱4内固定连接有滤网43,油管41的两端均设有第一单向阀48,安装架1内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塞筒12,第一活塞筒12内填充有润滑油,油管4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在第一活塞筒12上,第一活塞筒12内滑动连接有活塞板54,活塞板5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塞筒53,第二活塞筒53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杆5驱动轴31上固
定连接有凸轮33,第二活塞杆5的顶部与凸轮33滑动连接,装置通过安装架1安装在电梯井内,通过控制电机3的工作使得驱动轴31正传或倒转,进而使得与驱动轴31固定连接的曳引轮2正传或倒转,以此实现对电梯的升降控制,在驱动轴31转动时与驱动轴31固定连接的凸轮33同步转动,进而凸轮33的转动使得第二活塞杆5进行上下移动,而第二活塞杆5滑动在第二活塞筒53内,且第二活塞杆5相对第二活塞筒53滑动的行程有限,进而第二活塞杆5向下滑动至最大行程时能够对第二活塞筒53进行推动,使得第二活塞筒53带动活塞板54在第一活塞筒12内向下滑动,反之第二活塞杆5向上滑动至最大行程时带动活塞板54在第一活塞筒12内向上滑动,进而活塞板54在第一活塞筒12内的上下往复滑动使得第一活塞筒12内的润滑油能够通过油管41被排出至空心环11内,而后空心环11内的润滑油经过过滤箱4内的滤网43过滤后回流到第一活塞筒12内,使得空心环11内轴承32运转的流畅性得到保障,进而保证驱动轴31的转动带动曳引轮2的转动流畅。
[0024]如图5所示,第二活塞杆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滑杆51,凸轮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悬臂大载重曳引机,包括安装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1)内固定连接有电机(3),所述电机(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驱动轴(31),所述驱动轴(31)上固定连接有曳引轮(2),所述安装架(1)内固定连接有空心环(11),所述驱动轴(31)上固定连接有轴承(32),所述轴承(32)位于空心环(11)的空腔内,且所述轴承(32)与空心环(11)位于同一轴线上,所述空心环(11)上固定连接有油管(41),所述油管(41)上固定连接有过滤箱(4),所述过滤箱(4)内固定连接有滤网(43),所述油管(41)的两端均设有第一单向阀(48),所述安装架(1)内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塞筒(12),所述第一活塞筒(12)内填充有润滑油,所述油管(4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在第一活塞筒(12)上,所述第一活塞筒(12)内滑动连接有活塞板(54),所述活塞板(5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塞筒(53),所述第二活塞筒(53)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杆(5)所述驱动轴(31)上固定连接有凸轮(33),所述第二活塞杆(5)的顶部与凸轮(33)滑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臂大载重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塞杆(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滑杆(51),所述凸轮(33)上开设有与滑杆(51)配合的滑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闵志强虞剑锋邵敏徐佳伟蒋晨浩张玉龙沈志妹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弗尔德驱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