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房屋建造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房屋建造用脚手架,包括底座、升降组件、防护组件和旋转组件,所述底座水平设置,所述升降组件安装在底座的顶部,所述防护组件位于底座与升降组件之间,且防护组件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升降组件的下段和上段相连接,所述底座内设有供旋转组件安装的容纳槽,所述旋转组件安装在容纳槽内,且旋转组件的下段贯穿底座并向下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升降组件可以在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按照需求对高度进行调解,避免了在对脚手架的高度调解时需要施工人员反复操作,脚手架的调节更加省时省力也更加方便,通过旋转组件使该装置稳定性提高的同时更加便于移动。的同时更加便于移动。的同时更加便于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房屋建造用脚手架
[0001]本技术涉及房屋建造
,特别是一种用于房屋建造用脚手架。
技术介绍
[0002]脚手架指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建筑界的通用术语,指建筑工地上用在外墙、内部装修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主要为了施工人员上下干活或外围安全网维护及高空安装构件等,脚手架制作材料通常有:竹、木、钢管或合成材料等,有些工程也用脚手架当模板使用,此外在广告业、市政、交通路桥、矿山等部门也广泛被使用。
[0003]现有技术中的脚手架为了安装和拆卸方便,大多为拼接式,而这些脚手架需要提前对高度进行调节后,施工人员才能够站在脚手架上进行施工,当需要再次对脚手架进行调节时需要施工人员从脚手架上下来后继续调节,如此反复,操作流程费时费力,除此之外,现有技术中带有万向轮的脚手架在施工过程中,极其造成脚手架偏移的情况发生,稳定性较低,加大了施工人员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用于房屋建造用脚手架。
[0005]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房屋建造用脚手架,包括底座、升降组件、防护组件和旋转组件,所述底座水平设置,所述升降组件安装在底座的顶部,所述防护组件位于底座与升降组件之间,且防护组件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升降组件的下段和上段相连接,所述底座内设有供旋转组件安装的容纳槽,所述旋转组件安装在容纳槽内,且旋转组件的下段贯穿底座并向下延伸。
[0006]优选的,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承接板、升降板、L型伸缩板、升降电机、升降伸缩块、升降螺杆、两个升降杆和四个升降件,所述承接板安装在底座的顶部,所述升降板位于承接板的上方,所述L型伸缩板和升降伸缩块间隔设置在升降板两侧的底部,所述升降电机安装在L型伸缩板的顶部,所述升降螺杆的一端与升降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且升降杆的另一端延伸至升降伸缩块内并与升降伸缩块转动连接,所述升降螺杆上设有两段外螺纹,且升降螺杆上的两段外螺纹对称设置,四个所述升降件呈矩形分布在承接板与升降板之间,两个所述升降杆间隔套设在升降螺杆上,且两个升降杆的中段均与升降螺杆螺纹连接,两个所述升降杆的两端分别与每两个升降件铰接。
[0007]优选的,每个所述升降件均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两个连接块,两个所述连接块对称设置在承接板和升降板之间,且两个连接块分别与承接板和升降板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连接块相铰接,且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升降杆相铰接。
[0008]优选的,所述旋转组件包括旋转电机、旋转锥齿、旋转杆、主动锥齿、两个固定底
座、两个被动锥齿、两个旋转柱、两个辅助锥齿和四个万向轮,所述旋转电机水平设置在底座内,所述旋转锥齿与旋转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两个所述固定底座对称间隔设置在旋转电机的两侧,且两个固定底座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杆的两端贯穿两个固定底座并与两个固定底座转动连接,所述主动锥齿位于两个固定底座之间,且主动锥齿安装在旋转杆的中段,所述主动锥齿与旋转锥齿啮合,两个所述被动锥齿分别安装在旋转杆的两端上,四个所述万向轮呈矩阵分布在底座的底部,每个所述万向轮的顶部均位于底座内,且每个万向轮的底部均贯穿底座并向下延伸,两个所述旋转柱间隔设置在每两个万向轮之间,且每个旋转柱均与每两个万向轮固定连接,每个所述旋转柱均与底座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辅助锥齿分别安装在一个旋转柱的中段上,且每个辅助锥齿均与对应的被动锥齿啮合。
[0009]优选的,所述防护组件包括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所述第一防护板的底部安装在承接板的顶部,且第一防护板的顶部延伸至升降板的下方,所述第二防护板的顶部与升降板的底部相连接,且第二防护板的底部与第一防护板插接配合。
[0010]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侧壁上设有便于推拉的推拉杆和两个推拉板,两个所述推拉板间隔设置在底座的侧壁上,所述推拉杆水平设置在两个推拉板之间,且推拉杆的两端均与对应的推拉板相连接。
[0011]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2]1、通过升降电机的输出端带动升降螺杆转动在升降伸缩块内,通过升降螺杆的转动,驱动套设在升降螺杆上的两个升降杆呈相对移动在升降螺杆上,当两个升降杆相对移动在升降螺杆上时,每个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均以对应的升降杆为轴心进行转动,此时每个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均以对应连接块的铰接处为轴心转动,从而推动安装在升降板上的连接块带动升降板、L型伸缩板、升降电机、升降伸缩块、升降螺杆和两个升降杆同步上升或下降,可以在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按照需求对高度进行调解,避免了在对脚手架的高度调解时需要施工人员反复操作,脚手架的调节更加省时省力也更加方便。
[0013]2、在需要对该装置进行移动时,通过旋转电机的输出端带动旋转锥齿转动,从而使主动锥齿、旋转杆和两个被动锥齿同步转动,由两个被动锥齿带动两个辅助锥齿、旋转柱和每两个万向轮呈相反方向沿每个旋转柱为轴心进行转动,使每个万向轮与地面接触,当需要对该装置进行固定时,通过旋转电机的驱动,使底座的底部与地面接触即可,从而便于该脚手架的移动以及搬运,节省了对该装置进行移动以及搬运时需要大量劳动力。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0015]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0016]图3为本技术升降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0018]图5为本技术旋转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
‑
底座、11
‑
推拉杆、12
‑
推拉板、2
‑
升降组件、21
‑
承接板、22
‑
升降板、23
‑
L型伸缩板、24
‑
升降电机、25
‑
升降伸缩块、26
‑
升降螺杆、27
‑
升降杆、28
‑
升降件、281
‑
第一连接杆、282
‑
第二连接杆、283
‑
连接块、3
‑
防护组件、31
‑
第一防护板、32
‑
第二防护板、4
‑
旋转组
件、41
‑
旋转电机、42
‑
旋转锥齿、43
‑
旋转杆、44
‑
主动锥齿、45
‑
固定底座、46
‑
被动锥齿、47
‑
旋转柱、48
‑
辅助锥齿、49
‑
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房屋建造用脚手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升降组件(2)、防护组件(3)和旋转组件(4),所述底座(1)水平设置,所述升降组件(2)安装在底座(1)的顶部,所述防护组件(3)位于底座(1)与升降组件(2)之间,且防护组件(3)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升降组件(2)的下段和上段相连接,所述底座(1)内设有供旋转组件(4)安装的容纳槽,所述旋转组件(4)安装在容纳槽内,且旋转组件(4)的下段贯穿底座(1)并向下延伸;所述升降组件(2)包括承接板(21)、升降板(22)、L型伸缩板(23)、升降电机(24)、升降伸缩块(25)、升降螺杆(26)、两个升降杆(27)和四个升降件(28),所述承接板(21)安装在底座(1)的顶部,所述升降板(22)位于承接板(21)的上方,所述L型伸缩板(23)和升降伸缩块(25)间隔设置在升降板(22)两侧的底部,所述升降电机(24)安装在L型伸缩板(23)的顶部,所述升降螺杆(26)的一端与升降电机(24)的输出端相连接,且升降杆(27)的另一端延伸至升降伸缩块(25)内并与升降伸缩块(25)转动连接,所述升降螺杆(26)上设有两段外螺纹,且升降螺杆(26)上的两段外螺纹对称设置,四个所述升降件(28)呈矩形分布在承接板(21)与升降板(22)之间,两个所述升降杆(27)间隔套设在升降螺杆(26)上,且两个升降杆(27)的中段均与升降螺杆(26)螺纹连接,两个所述升降杆(27)的两端分别与每两个升降件(28)铰接;所述旋转组件(4)包括旋转电机(41)、旋转锥齿(42)、旋转杆(43)、主动锥齿(44)、两个固定底座(45)、两个被动锥齿(46)、两个旋转柱(47)、两个辅助锥齿(48)和四个万向轮(49),所述旋转电机(41)水平设置在底座(1)内,所述旋转锥齿(42)与旋转电机(41)的输出端相连接,两个所述固定底座(45)对称间隔设置在旋转电机(41)的两侧,且两个固定底座(45) 与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杆(43)的两端贯穿两个固定底座(45)并与两个固定底座(45)转动连接,所述主动锥齿(44)位于两个固定底座(4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红,李腾,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鼎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