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水结构,包括设置在路面内与路牙交汇处的雨水井,所述雨水井的进水口处固定安装有L型箱体,所述L型箱体嵌设在路面和路牙内,且路面的顶面向L型箱体处倾斜,所述L型箱体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且出水口处安装有漏筐,所述L型箱体的进水口处安装有L型井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竖直部及第二条形孔的设置,在暴雨时,及时落叶、垃圾袋等杂物对水平部上的第一条形孔造成了堵塞,第二条形孔仍能够起到快速排水作用,且由于第二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水平部的顶面相互垂直,因此漂浮在水面上的杂物无法对整个第二条形孔造成堵塞,且难以由第二条形孔进入L型箱体内,以确保雨水的快速排出。以确保雨水的快速排出。以确保雨水的快速排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市政道路领域,具体是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市政道路为适应复杂的交通工具,大多划分机动车道、公共汽车优先车道、非机动车道等,道路两侧有高出路面的人行道和或绿化带,在市政道路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减少路面积水对路面造成的损害以及行车的不便,路面通常会略微向人行道或绿化带处倾斜,并在靠近人行道及绿化带处设置雨水井,以对雨水进行收集及导流。
[0003]然而目前大多数的雨水井井盖均嵌设在路面上,与路面近似平行,当遇到暴雨时,随水流向井盖处漂流的垃圾袋、落叶等杂物易在水流的作用下被吸附在井盖的进水孔处,从而对井盖造成堵塞,导致路面积水,且进入井盖进水孔的杂物大多直接进入雨水井内,易对市政排水管路造成堵塞,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水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水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水结构,包括设置在路面内与路牙交汇处的雨水井,所述雨水井的进水口处固定安装有L型箱体,所述L型箱体嵌设在路面和路牙内,且路面的顶面向L型箱体处倾斜,所述L型箱体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且出水口处安装有漏筐,所述L型箱体的进水口处安装有L型井盖,所述L型井盖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水平部和竖直部,所述水平部的顶面贯穿开设有多个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路面的行车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竖直部的外壁贯穿开设有多个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二条形孔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水平部的顶面。
[000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L型箱体的顶部位于水平部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转动连接有铰接座,所述铰接座与水平部固定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L型箱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托梁,所述托梁的外壁与L型井盖的外壁相贴合。
[000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漏筐的外壁开设有多个出水孔,所述漏筐在俯视图上的投影尺寸小于水平部在俯视图上的投影尺寸,所述漏筐的内壁通过连杆固定连接有把手。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L型箱体的出水口处一体成型有配合槽,所述漏筐的外壁顶端一体成型有环形凸边,所述环形凸边位于配合槽内,且环形凸边与配合槽相适配。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中,通过竖直部及第二条形孔的设置,在暴雨时,及时落叶、垃圾袋
等杂物对水平部上的第一条形孔造成了堵塞,第二条形孔仍能够起到快速排水作用,且由于第二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水平部的顶面相互垂直,因此漂浮在水面上的杂物无法对整个第二条形孔造成堵塞,且难以由第二条形孔进入L型箱体内,以确保雨水的快速排出。
[0013]2、本技术中,经第一条形孔、第二条形孔进入L型箱体内的杂物会在水流的作用下进入漏筐内,且大部分被漏筐收集,从而减少进入雨水井并流入市政排水管路内的杂物,能够有效的减少市政排水管路被堵塞的概率,此外维护人员只需定期打开L型井盖,并通过把手将漏筐取出,即可对漏筐内的杂物进行清理,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水结构中第一条形孔的分布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水结构中第二条形孔的分布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路面1、路牙2、雨水井3、L型箱体4、L型井盖5、水平部6、第一条形孔7、竖直部8、第二条形孔9、安装槽10、铰接座11、托梁12、配合槽13、漏筐14、出水孔15、连杆16、把手17、环形凸边18。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水结构,包括设置在路面1内与路牙2交汇处的雨水井3,其中路面为非机动车道路面或机动车道路面,路牙2为绿化带路牙或人行道路牙,所述雨水井3的进水口处固定安装有L型箱体4,所述L型箱体4嵌设在路面1和路牙2内,且路面1的顶面向L型箱体4处倾斜,所述L型箱体4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且出水口处安装有漏筐14,所述L型箱体4的进水口处安装有L型井盖5,所述L型井盖5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水平部6和竖直部8,所述水平部6的顶面贯穿开设有多个第一条形孔7,所述第一条形孔7的长度方向与路面1的行车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竖直部8的外壁贯穿开设有多个第二条形孔9,所述第二条形孔9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水平部6的顶面。
[0020]所述L型箱体4的顶部位于水平部6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安装槽10,所述安装槽10内转动连接有铰接座11,所述铰接座11与水平部6固定连接,通过铰接座11的设置,能够实现L型井盖5与L型箱体4间的铰接,以避免井盖被不法分子直接取走。
[0021]所述L型箱体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托梁12,所述托梁12的外壁与L型井盖5的外壁相贴合,通过托梁12的设置,能够在L型箱体4内侧对L型井盖5提供稳定的支撑,以提高L型井盖5的承载能力。
[0022]所述漏筐14的外壁开设有多个出水孔15,所述漏筐14在俯视图上的投影尺寸小于水平部6在俯视图上的投影尺寸,所述漏筐14的内壁通过连杆16固定连接有把手17。
[0023]通过连杆16与把手17的设置,便于在打开L型井盖5后,通过把手17将漏筐14由雨水井3及L型箱体4内取出。
[0024]所述L型箱体4的出水口处一体成型有配合槽13,所述漏筐14的外壁顶端一体成型有环形凸边18,所述环形凸边18位于配合槽13内,且环形凸边18与配合槽13相适配,所述漏筐14的顶面与L型箱体4的底部内壁平齐,通过环形凸边18与配合槽13的相互配合,能够在L型箱体4的出水口处对漏筐14进行有效的定位。
[0025]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
[0026]本技术中,通过设置嵌设在路面1与路牙2交汇处的L型箱体4与L型井盖5,利用若干个在水平部6上分布的第一条形孔7,使得水平部5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且由于第一条形孔7的长度方向与路面1行车方向相互垂直,能够有效的避免如公路自行车、婴儿车、儿童滑板车等轮宽尺寸较小的载具在水平部5表面行驶时出现轮子卡入第一条形孔7内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井盖的安全性,通过竖直部8及第二条形孔9的设置,在暴雨时,及时落叶、垃圾袋等杂物对水平部6上的第一条形孔7造成了堵塞,第二条形孔9仍能够起到快速排水作用,且由于第二条形孔9的长度方向与水平部6的顶面相互垂直,即可看做与雨水水流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路面(1)内与路牙(2)交汇处的雨水井(3),所述雨水井(3)的进水口处固定安装有L型箱体(4),所述L型箱体(4)嵌设在路面(1)和路牙(2)内,且路面(1)的顶面向L型箱体(4)处倾斜,所述L型箱体(4)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且出水口处安装有漏筐(14),所述L型箱体(4)的进水口处安装有L型井盖(5),所述L型井盖(5)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水平部(6)和竖直部(8),所述水平部(6)的顶面贯穿开设有多个第一条形孔(7),所述第一条形孔(7)的长度方向与路面(1)的行车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竖直部(8)的外壁贯穿开设有多个第二条形孔(9),所述第二条形孔(9)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水平部(6)的顶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设计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箱体(4)的顶部位于水平部(6)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安装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源洁,周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戚源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