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承载式下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8401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非承载式下车身结构,包括前端框架总成,前端框架总成两侧被配置第一组悬置安装部;前舱总成,前部与前端框架总成连接,后端与前地板总成连接;前地板总成,前地板总成的A柱连接部相应位置被配置第二组悬置安装部;前地板总成的B柱连接部相应位置被配置第三组悬置安装部;后地板总成,前部与前地板总成连接,后地板总成的C柱连接部相应位置被配置第四组悬置安装部;第一组至第四组悬置安装部均用于与车架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可适用各种车型;本发明专利技术各悬置安装部与车身形成整体式的框架结构,可以提升乘客舱安全性和舒适性;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考虑车辆轻量化的同时,亦兼顾了车辆刚强度。亦兼顾了车辆刚强度。亦兼顾了车辆刚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承载式下车身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非承载式下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非承载式车身(Body on Frame)通过橡胶软垫或弹簧与车架作柔性连接,车架是支撑全车的基础,承受着在其上所安装的各个总成的各种载荷,车身只承受所装载的人员和货物的重力及惯性力,在车架设计时不考虑车身对车架承载所起的辅助作用;承载式车身(Unibody)没有车架,车身即作为发动机和底盘各总成的安装基体,车身兼有车架的作用并承受全部载荷。
[0003]目前市面上的车身结构大多是承载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非承载式车身以其独特的优点,也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相比于常见的承载式车身,非承载式车身主要优点有:有独立的刚性车架,整个车底强度高,有利于提高安全性,乘坐舒适性好,车身和底盘之间采用降低振动的方法连接在一起,路面的颠簸经过连接装置的过滤,车内的感觉要轻微很多,颠簸路面时更平稳舒适一些;由于车身非承载,因而此类车型的下车身可以设计得更加轻量化、平台化。
[0004]公开号为CN111391920A的专利技术专利一种电动非承载式车体,所述专利包括车架与连接于车架上的车身;其中,车架具体包括分置于两侧的纵梁,以及于两侧的所述纵梁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分别布置的前端结构、中部结构与后端结构,而车身包括前围、后围、顶盖、地板及B柱构成的车身本体;机舱由机舱边梁和水箱支撑部构成;通过将两个电机安装支架设于两侧的纵梁上,使得电机壳体起到横梁的作用;通过与两侧的纵梁固定连接的动力电池包壳体构成车架横梁,省去现有车架横梁的设置;所述专利车身机舱设计得简单,有利于车身的轻量化,但对应车架的机舱部分结构非常复杂;机舱里的部件,大多都安装在车架上,所述部件需要直接承受车架的各种颠簸,对其使用寿命很不利;并且前地板区域与后地板区域的衔接,不利于车辆模块化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非承载式下车身结构。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非承载式下车身结构,包括前端框架总成,竖向设置,前端框架总成两侧被配置第一组悬置安装部,第一组悬置安装部用于与车架连接;前舱总成,前部与前端框架总成连接,后端与前地板总成连接;前地板总成,前地板总成包括的A柱连接部相应位置被配置第二组悬置安装部,第二组悬置安装部用于与车架连接;前地板总成包括的的B柱连接部相应位置被配置第三组悬置安装部,第三组悬置安装部用于与车架连接;
[0008]后地板总成,前部与前地板总成连接,后地板总成包括的C柱连接部相应位置被配置第四组悬置安装部。
[0009]进一步的是,所述前端框架总成两侧的立柱底部分别被配置第一组悬置安装部。
[0010]进一步的是,所述前端框架总成两侧的立柱后背设有连接前轮罩总成的第一安装支架,立柱的侧边设有连接前上边梁内板总成的第二安装支架。进一步的是,所述前舱总成包括前围板总成及前轮罩总成,前轮罩总成包括前轮罩上板及加强板;所述的前轮罩上板及加强板连接后侧面为一个“口”字形的腔体;“口”字形的腔体前端与前端框架总成的立柱后背第一安装支架连接;“口”字形的腔体后端与前围板总成连接。
[0011]进一步的是,前轮罩上板包括弧形的顶板、侧边、下翻边,所述的顶板与车轮轮廓相适应,侧边向上翻边用于与前上边梁内板总成连接;弧形的顶板内侧向下弯折形成下翻边;加强板包括底板,底板一侧向上弯折形成侧板;底板、侧板分别与弧形的顶板以及弧形的顶板的下翻边连接形成“口”字形的腔体。
[0012]进一步的是,所述后地板总成包括后地板骨架总成,后地板骨架总成包括水平段下框架部,水平段下框架部的纵向长度被配置成可依据车辆轴距变化而变化的模段,水平段框架部后端连接具有高度变化差的后纵梁总成,后纵梁总成后端连接后门槛加强梁总成。
[0013]进一步的是,所述水平段框架部的后地板中横梁总成两侧配置有第四安装板,第四安装板与门槛边梁后段的连接部被配置为C柱连接部,第四安装板被配置为第四组悬置安装部。
[0014]进一步的是,所述后门槛加强梁总成两侧被配置第五组悬置安装部。
[0015]进一步的是,所述前地板总成包括前地板骨架总成,前地板骨架总成包括前地板第一下横梁,前地板第一下横梁两侧配置有第二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与门槛边梁的连接部被配置为A柱连接部,第二安装板被配置为第二组悬置安装部。
[0016]进一步的是,前地板骨架总成还包括前地板第二下横梁,前地板第二下横梁两侧配置有第三安装板,第三安装板与门槛边梁的连接部被配置为B柱连接部;第三安装板被配置为第三组悬置安装部。
[0017]进一步的是,所述的第二组悬置安装部、第三组悬置安装部、第四组悬置安装部同一侧的悬置安装部处于同一直线上。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非承载式下车身结构,由模块化的前端框架总成、前舱总成、前地板总成、后地板总成构成,可适配BEV/REV/HEV多种动力配置。
[0020]2.本专利技术在下车身底部的两侧,从前到后依次设计有至少第一组至第五组悬置安装部,所述悬置安装部与车架配合,为整车提供模块化的下车身结构;同时,第二悬置左/右安装部分别与左/右A柱下端连接,第三悬置左/右安装部分别与左/右B柱下端连接,第四悬置左/右安装点分别与左/右C柱下端连接,第五悬置左/右安装点分别与左/右D柱下端连接,这些都与上车身形成框架式结构,极大提升乘客舱安全性和舒适性。
[0021]3.第二组悬置安装部、第三组悬置安装部、第四组悬置安装部同一侧的悬置安装部处于同一直线上,有利于为电池包提供更多的空间;多个悬置安装部连成一条线,有利于碰撞传力并且利于车身精度控制。
[0022]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非承载式下车身结构,前端框架总成采用铝合金材料,前端框架总成采用焊接结合螺栓安装的连接方式,在轻量化设计的同时,兼顾前脸间隙面差调节的需求。
[0023]5.本专利技术抛弃传统的前纵梁结合前减震塔结构,前轮罩采用狭长的大弧面结构,从前端框架总成的立柱一直延伸至前围板总成,前轮罩下面设计有一个与之匹配的狭长的加强板,与前轮罩形成封闭的“口”字形腔体;此设计既提高前轮罩区域的刚强度,又极大提高了前轮罩总成的轻量化率。
[0024]6.本专利技术为了提升轻量化率,前底板总成及后地板总成采用面板总成结合骨架总成的构架;前底板总成及后地板总成都采用一体式结构,既能提高前底板总成及后地板总成区域的密封性能,又能缩减前底板总成及后地板总成区域的生产工序;前底板总成及后地板总成骨架均采用“目”字形框架式结构,与A/B/C/D柱形成一体,提升了车身整体刚强度;同时将前座及后座椅安装点的受力,都直接设计在前底板总成及后地板总成包括的横梁上,为前排及后排座椅提供强有力的安装支撑;同时在后门槛处设计有封闭腔体的横梁,极大提升白车身的后端扭转刚度和强度性能。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示意图。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承载式下车身结构,其特征是:包括:前端框架总成(1),竖向设置,前端框架总成(1)两侧被配置第一组悬置安装部,第一组悬置安装部用于与车架连接;前舱总成(2),前部与前端框架总成(1)连接,后端与前地板总成(3)连接;前地板总成(3),前地板总成的A柱连接部相应位置被配置第二组悬置安装部,第二组悬置安装部用于与车架连接;前地板总成(3)的B柱连接部相应位置被配置第三组悬置安装部,第三组悬置安装部用于与车架连接;后地板总成(4),前部与前地板总成(3)连接,后地板总成(4)的C柱连接部相应位置被配置第四组悬置安装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非承载式下车身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前端框架总成(1)两侧的立柱底部分别被配置第一组悬置安装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承载式下车身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前端框架总成(1)两侧的立柱后背设有连接前轮罩总成的第一安装支架,立柱的侧边设有连接前上边梁内板总成的第二安装支架。4.如权利要求1所的述非承载式下车身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前舱总成(2)包括前围板总成(21)及前轮罩总成,前轮罩总成包括前轮罩上板及加强板;所述的前轮罩上板及加强板连接后侧面为一个“口”字形的腔体(234);“口”字形的腔体(234)前端与前端框架总成的立柱后背第一安装支架连接;“口”字形的腔体(234)后端与前围板总成(21)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的述非承载式下车身结构,其特征是:前轮罩上板包括弧形的顶板(2321)、侧边(2322)、下翻边(2323),所述的顶板(2321)与车轮轮廓相适应,侧边(2322)向上翻边用于与前上边梁内板总成连接;弧形的顶板(2321)内侧向下弯折形成下翻边(2323);加强板包括底板(2331),底板一侧向上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伟袁亮黄腾飞周清华康洁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