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出风口总成及汽车仪表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8291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领域,提供了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及汽车仪表板,包括:出风管,所述出风管内转动设置有左右叶片和前后叶片;第一电机,其与外部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出风管外侧上与所述左右叶片连接;第二电机,其与外部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位于所第一电机旁且与所述前后叶片通过齿轮组件相连,发光模块,其与外部控制模块连接且位于所述出风管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该控制模块能够通过第一电机带动左右叶片在出风口内实现独立上下扫风,控制模块能够通过第二电机带动齿轮组件转动,使得前后叶片在出风口内实现独立左右扫风,进而实现自动自动控制,降低安全隐患。降低安全隐患。降低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出风口总成及汽车仪表板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及汽车仪表板。

技术介绍

[0002]空调出风口作为空调通风系统的终端,对气流组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空调出风口通常在车厢降温或升温时使用,主要将适当的风速以及带有适当的温度的气流吹至所需的区域,来满足对温度气流流动的要求。
[0003]目前汽车行业中空调出风口中,一半采用手动调节拨钮机构来调节通风量及风向,其缺点是人工扳动拨钮繁琐易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对行车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外观上由于手动操作的部件较多全部外露一是影响美观,另一半采用电动式电机控制,但该结构较为复杂,制造成本高,电机尺寸太大结构布置困难,导致汽车仪表台占据过多汽车内部活动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及汽车仪表板。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出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包括:出风管,所述出风管内转动设置有左右叶片和前后叶片;
[0006]第一电机,其与外部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出风管外侧上与所述左右叶片连接;
[0007]第二电机,其与外部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位于所第一电机旁且与所述前后叶片通过齿轮组件相连;
[0008]发光模块,其与外部控制模块连接且位于所述出风管内。
[0009]在上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中,所述出风管内的所述左右叶片均匀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左右叶片通过连接杆相连。
[0010]在上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中,所述齿轮组件具有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设置于所述出风管的侧壁上且相啮合,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前后叶片相连。
[0011]在上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中,所述出风管呈倒“L”型结构,所述出风管内的所述左右叶片位于所述前后叶片的前端。
[0012]在上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中,所述发光模块具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位于所述左右叶片的前端。
[0013]在上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中,所述发光模块具有导光柱,所述导光柱穿插所述出风管并延伸至所述分流板内。
[0014]在上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中,所述分流板具有前板块和后板块,所述导光柱与所述后板块可拆卸连接,所述前板块为PC基材。
[0015]在上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中,所述导光柱外侧套设有保护壳,位于分流板内的所述保护壳后端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后板块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位于分流板内的所述保护壳前端开设有限位凹槽。
[0016]在上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中,所述出风管上端设置有包覆件。
[0017]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仪表板,包括上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其中,还包括:仪表板,所述仪表板上设置有至少五个所述出风管;
[0018]控制单元盒,所述控制单元盒与至少五个所述出风管通过线束连接。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1、控制模块能够通过第一电机带动左右叶片在出风口内实现独立上下扫风,控制模块能够通过第二电机带动齿轮组件转动,使得前后叶片在出风口内实现独立左右扫风,进而实现自动自动控制,降低安全隐患;
[0021]2、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布置在出风管上,电机结构布局合理,减少仪表台占用内部活动空间;
[0022]3、出风管上设置有发光模块,发光模块具有导光柱,导光柱点亮时,前板块显示透光区域,导光柱熄灭时前板块透光区域同时隐藏,与座舱整体灯光匹配,增强氛围感及内饰美观;
[0023]4、全车出风口电机控制芯片及发光模块控制芯片集成为独立芯片控制模块盒,减少空间占用率,实用性强且方便拆卸检修。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电动出风口总成的主视图;
[0025]图2是本电动出风口总成的仰视图;
[0026]图3是本电动出风口总成的结构剖视图一;
[0027]图4是本电动出风口总成的结构剖视图二;
[0028]图5是本电动出风口总成的发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6是本汽车仪表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
[0031]1、出风管;100、左右叶片;101、前后叶片;102、连接杆;103、包覆件;
[0032]2、第一电机;
[0033]3、第二电机;
[0034]4、齿轮组件;400、第一齿轮;401、第二齿轮;
[0035]5、发光模块;500、分流板;501、导光柱;502、前板块;503、后板块;504、保护壳;
[0036]6、仪表板;
[0037]7、控制模块盒。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39]实施例一
[0040]如图1至图5所示,本电动出风口总成,包括:出风管1,出风管1内转动设置有左右叶片100和前后叶片101;第一电机2,其与外部控制模块连接,第一电机2设置于出风管1外侧上与左右叶片100连接;第二电机3,其与外部控制模块连接,第二电机3位于所第一电机2旁且与前后叶片101通过齿轮组件4相连;发光模块5,其与外部控制模块连接且位于出风管1内。
[0041]出风管1内呈纵向设置有左右叶片100及呈横向设置有前后叶片101,外部控制模块与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及发光模块5连接,用户通过控制模块能够使第一电机2转动,第一电机2从而带动左右叶片100在出风口内进行左右摆动实现从出风口内的左侧极点移动至右侧极点,进而根据用户需求对输入出风管1内的气流实现左右扫风排出,人工通过控制模块能够使第二电机3转动,第二电机3从而再通过齿轮组件4带动前后叶片101在出风口内进行上下摆动实现从出风口内的上端极点移动至下端极点,进而根据用户需求对输入出风管1内的气流实现上下扫风排出,并且用户可通过控制模块使发光模块5发亮,增强氛围感及内饰美观,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3均为伺服电机。
[0042]如图1至图4所示,出风管1内的左右叶片100均匀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左右叶片100通过连接杆102相连。
[0043]第一电机2的驱动端贯穿出风管1并深入至出风管1内与其中一个左右叶片100连接,当第一电机2的驱动端带动这一左右叶片100实现左右摆动即扫风时,与这一左右叶片100通过连接杆102连接的其它左右叶片100也同步进行动作。
[0044]如图2和图4所示,齿轮组件4具有第一齿轮400和第二齿轮401,第一齿轮400与第二齿轮401设置于出风管1的侧壁上且相啮合,第一齿轮400与第二电机3连接,第二齿轮401与前后叶片101相连。
[0045]第二电机3启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出风管,所述出风管内转动设置有左右叶片和前后叶片;第一电机,其与外部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出风管外侧上与所述左右叶片连接;第二电机,其与外部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位于所第一电机旁且与所述前后叶片通过齿轮组件相连;发光模块,其与外部控制模块连接且位于所述出风管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管内的所述左右叶片均匀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左右叶片通过连接杆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组件具有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设置于所述出风管的侧壁上且相啮合,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前后叶片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管呈倒“L”型结构,所述出风管内的所述左右叶片位于所述前后叶片的前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模块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汶博厉耿宏石涛颜磊史宇峰陈耀坤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继峰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