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试验台架的轴承润滑冷却系统,包括储油箱、与储油箱连接的油泵、用于与试验样件的壳体相接触的油腔壳体、与油泵和油腔壳体连接的进油管路和设置于试验样件的壳体上且引导来自油腔壳体的润滑油的导流板,油腔壳体上设置进油孔,导流板位于进油孔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机试验台架的轴承润滑冷却系统,可以在试验过程中向试验样机的轴承提供润滑油,从而能够确保试验过程中电机轴承能够得到有效润滑和降温冷却,避免轴承损坏。承损坏。承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机试验台架的轴承润滑冷却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试验设备
,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机试验台架的轴承润滑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电机试验台架,无法在试验过程中实现对电机样件上轴承的冷却润滑,电机样件高速运转过程中,轴承若缺少及时冷却,会容易出现损坏,影响试验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机试验台架的轴承润滑冷却系统,目的是确保试验过程中电机轴承能够得到有效润滑和降温冷却。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电机试验台架的轴承润滑冷却系统,包括储油箱、与储油箱连接的油泵、用于与试验样件的壳体相接触的油腔壳体、与油泵和油腔壳体连接的进油管路和设置于试验样件的壳体上且引导来自油腔壳体的润滑油的导流板,油腔壳体上设置进油孔,导流板位于进油孔的下方。
[0005]所述油腔壳体为圆环形结构,油腔壳体与所述试验样件为同轴设置。
[0006]所述导流板位于所述油腔壳体的内腔体中,且导流板为倾斜设置。
[0007]所述油腔壳体上设置出油孔,出油孔位于所述导流板的下方。
[0008]所述油腔壳体的出油孔通过回油管与所述储油箱连接。
[0009]所述储油箱通过第一油管与所述油泵连接,所述进油管路包括与油泵连接的第二油管、与第二油管连接的第一开关阀以及与第一开关阀和所述油腔壳体连接的第三油管。
[0010]所述第一油管与第四油管连接,第四油管与第二开关阀连接,第二开关阀通过第五油管与所述第三油管连接。
[0011]本技术的电机试验台架的轴承润滑冷却系统,可以在试验过程中向试验样机的轴承提供润滑油,从而能够确保试验过程中电机轴承能够得到有效润滑和降温冷却,避免轴承损坏。
附图说明
[0012]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0013]图1是本技术的电机试验台架的轴承润滑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标记为:1、储油箱;2、油泵;3、油腔壳体;4、导流板;5、第一油管;6、第二油管;7、第一开关阀;8、第三油管;9、第四油管;10、第二开关阀;11、第五油管;12、回油管;13、密封圈;14、安装板;15、轴承;16、流量传感器;17、温度传感器;18、液位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
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0016]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0017]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试验台架的轴承润滑冷却系统,包括储油箱1、与储油箱1连接的油泵2、用于与试验样件的壳体相接触的油腔壳体3、与油泵2和油腔壳体3连接的进油管路和设置于试验样件的壳体上且引导来自油腔壳体3的润滑油的导流板4,油腔壳体3上设置进油孔,导流板4位于进油孔的下方。
[0018]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油腔壳体3为圆环形结构,油腔壳体3与试验样件为同轴设置,油腔壳体3的轴线为水平线。试验样件为电机,电机包括壳体和电机轴,电机轴与壳体之间设置轴承,轴承对电机轴提供支撑,电机轴穿过轴承,电机的壳体内设置将润滑油引导至轴承的润滑油道且润滑油道在壳体的端面上形成开口,壳体的端面中心处设置让轴承露出的通孔。导流板4位于油腔壳体3的内腔体中,且导流板4为倾斜设置。导流板4为固定设置在试验样件的壳体的端面上,导流板4的下端与壳体固定连接,导流板4的上端与壳体的端面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导流板4的下端的位置靠近润滑油道在壳体的端面上形成的开口,导流板4的下端位于该开口的上方。进油孔为在油腔壳体3的侧壁上沿径向贯穿设置的通孔,这样,在试验过程中,进入油腔壳体3的进油孔中的润滑油会流向下方的导流板4,再由导流板4引导至试验样件的润滑油道中,润滑油道将润滑油引导至轴承处,润滑油可以对轴承进行润滑和降温冷却,最后润滑油从轴承处溢出,并能被回收至储油箱1,实现循环利用。
[0019]如图1所示,油腔壳体3上设置出油孔,出油孔位于导流板4的下方。出油孔为在油腔壳体3的侧壁上沿径向贯穿设置的通孔,进油孔和出油孔为竖直设置,油腔壳体3的出油孔通过回油管12与储油箱1连接。从轴承处溢出润滑油流向下方的油腔壳体3的出油孔处,最后经回油管12流回储油箱1。
[0020]如图1所示,试验台架上设置安装板14,安装板14上设置测功机,测功机与试验样件的电机轴连接,油腔壳体3固定安装在安装板14上且油腔壳体3与安装板14之间设置密封圈13,油腔壳体3位于试验样件的壳体和安装板14之间,油腔壳体3的一端端面与密封圈13相接触,油腔壳体3的另一端端面与试验样件的壳体相接触,进油孔和回油孔位于油腔壳体3的两端端面之间,进油孔和回油孔均为从油腔壳体3的外圆面延伸至内圆面上。
[0021]如图1所示,储油箱1通过第一油管5与油泵2的进油口连接,进油管路包括与油泵2的出油口连接的第二油管6、与第二油管6连接的第一开关阀7以及与第一开关阀7和油腔壳体3连接的第三油管8。第一油管5的一端与储油箱1连接,另一端与油泵2的进油口连接。第二油管6的一端与油泵2的出油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开关阀7的进油口连接,第三油管8的一端与第一开关阀7的出油口连接,第三油管8的另一端与油腔壳体3的进油孔连接。第一开关阀7用于控制进油管路的通断,第一开关阀7打开后,油泵2可以将来自储油箱1的润滑油泵2送至油腔壳体3。第三油管8上设置流量传感器16,用于监测润滑油量。
[0022]如图1所示,第一油管5与第四油管9连接,第四油管9与第二开关阀10连接,第二开关阀10通过第五油管11与第三油管8连接。第四油管9的一端与第一油管5连接,第四油管9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关阀10的出油口连接,第五油管11的一端与第三油管8连接,第五油管11
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关阀10的进油口连接。第二开关阀10与第四油管9和第五油管11形成泄压管路,第二开关阀10用于控制泄压管路的通断。
[0023]如图1所示,储油箱1内设置液位传感器18,液位传感器18用于监测液位。油腔壳体3的出油孔处设置温度传感器17,温度传感器17用于监测润滑油温度。
[0024]作为优选的,第一开关阀7和第二开关阀10为电控阀门。电控阀门、油泵2以及流量传感器16通过can通信网络与PC控制系统相连,进行数据交互和实现流量实时控制。
[0025]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机试验台架的轴承润滑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油箱、与储油箱连接的油泵、用于与试验样件的壳体相接触的油腔壳体、与油泵和油腔壳体连接的进油管路和设置于试验样件的壳体上且引导来自油腔壳体的润滑油的导流板,油腔壳体上设置进油孔,导流板位于进油孔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试验台架的轴承润滑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腔壳体为圆环形结构,油腔壳体与所述试验样件为同轴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试验台架的轴承润滑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位于所述油腔壳体的内腔体中,且导流板为倾斜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电机试验台架的轴承润滑冷却系统,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祖俊,
申请(专利权)人:吉孚动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